洹水岸邊,古都安陽。作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的厚重賦予安陽獨特的韻味,而那些隨悠遠時光塑造和沉淀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為安陽平添了一筆生動。這印跡之于安陽,或深或淺,如縷縷霞光不可觸摸,卻照亮了這方鄉土與我們靈魂的每個角落。
今天,這些靠民眾口傳心授、世代相傳的技藝,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不曾分開的文化記憶,正在時代的沖擊下急劇衰微,悄悄轉身離去。
站在時間的縱軸上,我們探尋這屬于安陽的印跡,希冀留住她尚未遠去的芳華身影,因為我們不希望她僅僅成為我們的記憶。
10月18日,內黃縣馬上鄉八里莊村袁有恩老人家的院子里,不光掛滿了金燦燦的玉米,還擺放著一個個身著彩衣的木偶。“趁著天好,好好把‘他們’曬一曬。”看著這些可愛的小木偶,袁有恩臉上浮出慈祥的微笑,“他們”已陪伴著老人走南闖北60多年了。
一個人的獨角戲
“當當當……”一陣緊密的鑼聲從袁有恩院里響起,很快引來了一群正追逐打鬧的孩子,這熟悉的鑼聲也讓忙碌的村民放下了手中的農活兒。
在袁有恩的指揮下,村民用一根扁擔將一個木箱大小的小舞臺穿起、豎立、靠在墻上。老人打開繩索,安好木板和木棍,扁擔上搭起了一個演出舞臺。
在這個仿清建筑的舞臺上,袁有恩從箱籠里拿出一個個木偶擺放其間。“想唱哪一出,就把哪個木偶放進去。這個是‘紅臉’,這個是‘花臉’,這個是‘小生’,這個是‘花旦’……”袁有恩說。
袁有恩將大鑼小鑼掛在身邊,又將拇指大小的口迷子放進嘴里,最后用紅布將舞臺下的空間一圍,自己就隱藏在了舞臺中和紅布后。鑼聲響起,一出《轅門斬子》上演了。各個角色依次登場,小木偶一邁步、一轉身,盡顯人物風采,緊密的鑼聲、各色人物的唱聲,演繹著家喻戶曉的故事。而這一切,都是由袁有恩一人完成的。
“每場戲時間不長,也就一二十分鐘,可是大家都挺喜歡。”袁有恩一人完成的就是內黃扁擔偶,也稱扁擔戲、獨角戲、筒子戲,民間俗稱“撐布袋口”。一條扁擔、一個木箱(舞臺)、一個箱籠、一位演員,這便是一臺戲的全部班底。
四處奔走為生計
內黃扁擔偶始于清末,當時是由河北省吳橋縣傳入內黃縣的。解放初期,以內黃縣馬上鄉八里莊村的袁有忠、袁有恩為代表的6個挑子,同時外出演出,南至許昌、太康,北至河北大名、南宮,東至山東省西部鄉村,西至山西晉城、長治,處處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60多年前,袁有恩從師父那里學會了5個節目,分別是《劉金定下南唐》、《五鬼捉劉氏》、《豬八戒背媳婦》、《打老虎》和《小禿賣豆腐》。走街串巷,光演這些節目是不行的。袁有恩喜歡看戲,他覺得哪出戲好看,就從中抽出最精彩的部分,稍加改良后自己來演。漸漸地,他已能表演《轅門斬子》、《劉墉私訪》等傳統劇目和《沙家浜》、《小二黑結婚》等現代劇目共20多個。
“當時出去演出是生活所迫,只為討口飯吃。地里的活兒忙完了,一般兩個人一起走,一個人唱,一個人收錢,演到哪里,吃到哪里,住到哪里,一次能在外面演出兩個多月。”袁有恩回憶說。
當時袁有恩只有20多歲,就這樣挑起了那根扁擔,挑起了內黃扁擔偶的傳承。
三個絕活最難學
內黃扁擔偶最主要的絕活是“吹、唱、端”,而“吹”是最難學的。“吹”的工具是口迷子,演出時要將口迷子含在嘴里模仿人聲。“吹時要將口迷子盡可能往嘴的深處放,放得越深,吹得越響。”袁有恩說著,拿起由兩片銅片組成的口迷子放到嘴里,現場演示起來。
吹口迷子的絕活,其實是很危險的。因為表演時,需要抬著頭端著木偶,如果操作不當,口迷子會咽到肚里。“我以前收了三個徒弟,都是因為過不了這一關,最后不得不放棄。我兩個兒子也過不了這一關。”袁有恩很是感慨。
過了“吹”這一關,還需要有一副好嗓子來唱。一臺戲里的生旦凈末丑,聲音各不同,卻皆出自一人之口。“我就是因為有一副好嗓子,學了3年就出師了。”袁有恩說,“除此之外,還要掌握不同角色的唱法和不同劇種的唱法。”內黃扁擔偶在演出中所使用的唱腔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觀眾的喜好變換的。比如在河北省演出他可以唱河北梆子,在洛陽演出他可以唱曲劇。如果有觀眾反映他唱的調聽不懂,他馬上可以換一個劇種來唱。袁有恩用過的唱腔和劇種有大平調、樂腔、二夾弦、河南墜子、曲劇、豫劇、反調、京劇等。
最后一個絕活是“端”。“端木偶,要端出姿態來,端誰像誰。就拿走路來說,不同的角色走起路來是不同的。”袁有恩說著拿起“紅臉”的木偶,走路、轉身、撫須、眨眼……在他手里,小木偶突然“活”了起來。
這根扁擔傳孫子
表演內黃扁擔偶時,藝人將手掌由下至上套入木偶身上的布袋,以食指托住木偶的頭部,手掌支撐木偶的身體,拇指和其他手指并用,操縱著木偶,做出舞刀、騎馬、射箭、武打、雜技、翻跟頭等高難度動作。一人之手,表現千軍萬馬的氣勢和才子佳人的風采;一人之口,表演生旦凈末丑各行當的聲音。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創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藝術天地。1988年,內黃扁擔偶參加河南省首屆藝術節,袁有恩在鄭州12天時間演出60場,觀眾數萬名,被贊為“藝術節一絕”。2009年,內黃扁擔偶被列入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十幾年前,袁有恩得了股骨頭壞死,兩年前病情突然加重,走路需要拄拐。“現在年紀大了,我就不再出門了,一般都是誰來找我,我再出去演。”袁有恩嘴里這樣說,可心里還是放不下那根扁擔。
“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看戲,也沒人樂意學了。”為了不讓這門藝術消失,今年已83歲高齡的袁有恩老人決定讓孫子袁永朋挑起這根扁擔。“永朋現在還沒有學成,每次他打工回來,我都會手把手教他。到明年,孫子估計就能單獨演出了。”袁有恩期待著說。
鏈接 史話扁擔偶
扁擔偶,是由藝人操縱木偶表演的一種戲曲藝術形式。
據《舊唐書·音樂志》載:“魁磊子,作偶人之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漢末始用于嘉會。”至唐代,木偶戲可以表演歷史故事。宋代是木偶戲的全盛時期,民間的瓦舍勾欄技藝演出,木偶戲占重要的一項。明代以后,木偶戲在城市中失去了固定的落腳之地,不得不退位為城鄉市集上走街串巷、聚眾圍觀的雜耍表演。又因戲曲藝術的繁榮,木偶戲由能與戲曲分庭抗禮的表演藝術退為食戲曲余唾的小道雜藝,明代以后基本處于服務紅白喜事、祭奠演出的狀態。據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一談到布袋木偶:“圍布作房,支一以木,以五指運三寸傀儡,金鼓喧闐,詞白則用叫顙子,均一人為之,謂之肩擔戲。”內黃扁擔偶與上述的布袋木偶很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