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卷戲又名“大笛子戲”,亦叫“大鑼戲”,古文獻中稱為“覼腔”“羅羅”等。活躍于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等省境內,聲譽很高,曾有“男女若狂,動輒三五日不散,一村不唱鑼戲,人皆鄙之,村民亦以為恥”的盛況。
羅卷戲源于舊時迎神賽會、驅逐疫鬼、酬神還愿的“儺戲”和廟中道士演唱所用的經文,被稱為是“戲曲之最”“百戲之先”“戲曲文物”“藝術化石”的大戲。傳說唐代李世民睡夢中看見了天戲,醒來后告訴了丞相。丞相據夢中情景編寫劇本,讓人照戲文排演。宮中女眷們看了眉開眼笑,李世民就叫此“樂眷戲”。后來流入民間,發展為“羅卷戲”。明朝時大移民,內黃縣李官寨來了一個鑼戲樂師,在村里成立了“玩會班”,農閑廟會時演唱大鑼戲。明末清初,滑縣萬古村成立了大鑼戲“公聚班”,四鄉八村演出,很受歡迎。內黃縣李官寨大鑼戲和滑縣萬古村大鑼戲,被稱為“最后的劇團”。他們走街串巷,趕赴廟會,搭臺演出,傳承者大鑼戲古老的藝術。
羅卷戲擅長演出傳統劇目,以朝代的袍子戲、架子花臉戲和神話戲為主。劇目有《三氣周瑜》《三省莊》《海瑞搜宮》等300余部。音樂由唐曲、北曲、金、元曲和民間小調組成,具有多源性的特征。文場伴奏主要是祖傳的大笛、小笛、悶笛、竹笛等;武場伴奏主要配以四大扇、尖子號、定音鼓等。板式構思巧妙,詞格變化復雜,唱腔換牌頻繁,音樂跳度較大。顯得粗獷原始,音聲洪亮。凡遇兩軍對壘廝殺的場面,打擊樂器齊鳴,大有雷電交加、金戈鐵馬的壯觀氣勢。臉譜講究細膩,人物性格分明。如秦瓊紅臉五道眉,敬德黑臉三塊瓦,楊七花臉自來笑,張飛黑花倒絲鉤,牛皋銅鈴兩眉豎,關云長丹鳳臥蠶眉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唱腔講究音韻,婉轉清新,優雅抒情,古樸峻烈,剛健明亮,潑辣剛毅,尾音下滑,悠揚委婉。表演既有唐宮廷委婉細膩之印痕,又有北方戲劇豪邁威武之風格,還有古雜技雄厚實的功底,宋太祖大紅拳挺拔剛健的架勢,大扭大擺的舞蹈技藝。使舞臺彰顯出粗獷豪爽,激烈高亢的氛圍,形成了獨有的藝術風格。素有“粗梆戲,細弦戲,滴滴答答大鑼戲”“大鑼戲走三天,笛子曲往耳朵眼里鉆”的民諺。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趙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