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至24日,由河南省文化廳、滑縣縣政府主辦的《滑縣木版年畫展》在河南博物院舉行。1月18日至3月17日,“古韻新風——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特展”也正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展出。開封朱仙鎮和滑縣,是河南省的兩大年畫產地,久負盛名的朱仙鎮木版年畫被譽為“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而2006年起被關注的滑縣木版年畫,則豐富了中原木版年畫的流派和風格。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審美觀念等的改變,這些地方木版年畫的傳承和發展,也面臨重重危機。和河南木版年畫的曲折命運一樣,經過歲月流變,在全國較有名氣的山東楊家埠、江蘇桃花塢、河北武強等地的木版年畫,也都經歷了由盛而衰、瀕臨失傳、重新再生的發展過程。一些地方的積極嘗試和有益探索,或許對滑縣和全國其他地方的木版年畫的發展是一種啟示。為此,東方今報今天推出《聚焦民間文化傳承·木版年畫的復活與新生》報道。
古老文雅的滑縣木版年畫,曾一度被人們遺忘。直到2006年,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民俗文化學者馮驥才到滑縣調研后,才使這一古老畫種重見天日。2008年,滑縣木版年畫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在其存續發展中,諸如門戶之見,相互詆毀等現象,及一些人缺乏品牌意識,粗制濫造等,也影響了滑縣木版年畫的聲譽。滑縣木版年畫的生存、傳承等問題,如今已引起社會關注。
●神秘的怪字
2月23日上午,鄭州市民王敏帶著上小學的兒子到河南博物院參觀。
王敏遠遠地看到,在河南博物院大門外西側矗立著一塊醒目的紅色牌子,上邊寫著黃色的“滑縣木版年畫展”字樣。
在河南博物院參觀一個多小時后,王敏來到了設在河南博物院西配樓一樓的滑縣木版年畫展廳。
這天是農歷正月十四,正好是雙休日,即使這樣,來此展廳參觀的人,仍是零零星星,偌大的展廳內顯得有點空曠。
此前,對于滑縣木版年畫,40多歲的王敏一無所知。有數百年歷史的滑縣木版年畫,是一個獨立的文化與藝術體系,因當地信息、文化傳播的微弱,一直深藏在民間。直到2006年,滑縣木版年畫才被人所知。2007年,滑縣木版年畫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滑縣木版年畫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遺”。
王敏了解到,這次展出有百余幅版畫和幾塊古版,版畫分為神像、族譜、畫字、娛樂四大類。其中,八仙、十仙、花鳥字、梅花篆字等獨具特色的對聯,是滑縣木版年畫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張張工藝精細、線條剛勁有力、富有鄉土氣息的木版年畫,讓王敏大開眼界。
有一幅畫字類的年畫,上下聯的字像一個個象形符號,王敏一個也看不懂,看了旁邊的說明才知道。而這些怪字,被業界稱作“神秘的天書”,滑縣木版年畫上的部分字符,至今仍未破解。
●兩地年畫
滑縣木版年畫能重見天日,與韓建峰有關。
2006年初夏的一天,滑縣慈周寨鄉前李方屯二村的韓建峰,拿了一捆沒有涂色的木版年畫和兩塊用梨木做的老畫版,來到了滑縣文廣新局局長魏慶選的辦公室。
韓建峰說,這些都是他們村里的東西,他們村的木版年畫起源于明清時期,新中國成立前遠銷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現在已經失傳了,不知這些東西有沒有價值?
后來,魏慶選和韓建峰等人,把這些東西帶到北京,讓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看。馮驥才看后高興地說:“有價值,有特色。”
2006年11月25日,在鄭州參加會議的馮驥才專程來到滑縣。
在韓建峰家里,馮驥才足足看了兩個小時,他對滑縣木版年畫的評價很高:“滑縣木版年畫是搶救民間文化遺產的一個驚人發現。經過這么長時間的歷史沖刷,滑縣還保存著這么豐厚的文化遺產,還有這么活態的印刷,這是罕見的……是豫北地區重要的民間文化發現。”
開封朱仙鎮和滑縣是河南木版年畫的兩大產地,與有中國民間藝術與古代印刷術“活化石”之稱的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相比,滑縣木版年畫也毫不遜色。
在表現手法上,兩地的木版年畫有諸多不同之處。朱仙鎮木版年畫講究色調的對比,而滑縣木版年畫則講究搭配,喜歡用調和色。這也豐富了中原木版年畫多樣的流派和風格。
●傳承人之爭
創立于明朝初期的滑縣木版年畫,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
明武宗年間,潦倒藝人韓朝英定居在滑縣慈周寨鄉前李方屯二村,開始制作木版年畫,傳承至今已歷27代。
韓建峰是韓氏木版年畫的第26代傳承人,也是河南省首批老字號“同盛合”畫坊的掌門人。在滑縣,除了韓建峰外,還有30多個民間傳人。
滑縣木版年畫,主要集中于該縣慈周寨鄉的前李方屯一村、前李方屯二村,老店鎮馬蘭集村等地。其中,前李方屯一村和二村的傳人,有19人,其次是馬蘭集村,有11人,八里營鄉官寨村以及萬古鎮東喬莊村、西雙莊村各1人。除韓氏外,還有耿、劉、李、楊、王、曹、申、喬等姓氏。
2012年10月18日,文化部公示了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韓建峰是滑縣唯一的一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也引起了前李方屯二村其他幾個傳承人的不滿,他們認為,韓建峰資歷尚淺。
不可否認的是,傳承人風波背后是名利之爭。貼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標簽后,不但能增加自身的“含金量”,還能享受政府扶持政策。據悉,“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扶持力度,對代表性的傳承人,在建立傳承基地、工作室、授徒、培訓方面,都會給予扶持。
■ 對話韓建峰 各唱各的調
東方今報:你們村是滑縣木版年畫的發源地之一,現在,村里還有多少刻版?
韓建峰:最興盛時,我們村每年賣出上百萬張木版年畫,不但熱銷中原,還遠銷關外等省。即使到了1963年,村里從事木版年畫制作的仍有200余人。每家都有二三十塊木版,全村一年能賣出10多萬張年畫。“文革”期間,大量的刻版被毀掉。后來,剩余的珍稀古版,又被外地的一些古董商人買走,村里所剩古版不多。十幾年來,我花了幾十萬元,在全國各地追回木版題材500余塊。
東方今報:滑縣木版年畫的制作流程是什么樣的?
韓建峰:分為拓稿起樣、雕刻畫版、繪稿印軸、繪畫染色和裝裱成軸五個步驟,木版年畫最講究的就是印制了,手上動作的輕重緩急都要掌握好,至今我們仍保留著最原始的制作工藝。
東方今報:滑縣木版年畫在發展中,面臨的難題是什么?
韓建峰:資金短缺是一方面,重要的是愿學雕版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掙錢了,都不愿學。此外,滑縣木版年畫傳人之間因為門戶之見,相互詆毀甚至相互拆臺。整個行業猶如一盤散沙,沒有統一的制作技藝規范和準入門檻,任何人都可以打著“非遺”的旗號進行生產。一些人缺乏品牌意識,粗制濫造,影響了滑縣木版年畫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