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wǔ——以名以謚命得的姓
相傳夏代東夷族首領叫后羿,善于射箭,曾推翻夏代統治,奪得太康的王位,但因喜狩獵,不理民事,不久被家眾殺死。后羿執政時,有個賢臣叫武羅,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武姓人物,也是武姓之始,所以《世本》說武姓“出夏臣武羅”。但由于武羅之后無世系可考,古代的譜牒學家對武姓的起源又作出了另外一些解釋。其一,漢《武斑碑》云:君諱斑,字宣張。昔殷王武丁克伐鬼方,元功章炳,勛藏王府,官族分析,因以為氏。這是說武姓是殷王武丁的后代。武丁時殷商的都城在殷(今河南安陽小屯一帶),所以,此支武姓出自河南。其二,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據《風俗通義》將武姓列入“以謚為氏”之類,并說:“子姓,宋武公之后也。”宋武公名司空,是宋戴公的兒子、宋國第12位君主,公元前765年繼位,在位18年,死后謚號“武”,史稱宋武公。其子孫以祖上謚號為姓氏,就是武氏。宋國建于西周初期,建都于今河南商丘,君主是子姓商朝的后裔,至宋武公時已是春秋初期。所以,此支武姓也出自河南,與源于武丁者均是子姓商王族的后代,所不同者是形成于春秋初期,是以謚為氏。其三,唐人林寶《元和姓纂》云:“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為氏。”鄭樵不同意這種觀點,說:“此謬論也。”清人張澍《姓氏尋源》亦認為“其說妄”。
除上述諸說外,唐代還有冒姓和被賜姓為武氏的,據《唐書》,唐朝有賀蘭敏,本為賀蘭氏,說是武士彟(武則天之父)的后代,此為冒武姓者;武則天曾賜傅游萟、左玉鈴、李楷固及契苾明之妻為武氏,此為賜姓武氏。
秦漢時期,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江蘇、山東等省。秦末有農民起義將領武臣,陳縣(今河南淮陽)人,在張楚政權中任將軍,率兵攻趙,連下十余城,招降三十余城,發展到幾萬人,進占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曾自立為趙王;武涉,盱眙(今屬江蘇)人,曾被項羽派去勸說韓信背漢;還有武媍,沛縣(今屬江蘇)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西漢初有武儒,以謁者從劉邦定諸侯,被封為梁鄒侯(《史記索隱》:梁鄒,縣名,屬濟南),其子武最,襲侯。武最之子武嬰齊,為頃侯;其孫武山柎,襲侯,因酎金(古代諸侯給皇帝的貢金,供祭祀之用)問題被定罪,國除。但是,直到東漢時期,山東武氏一直是一個興旺、顯赫的家族。今山東濟寧紫云山有東漢畫像石武氏祠畫像,包括武氏家族墓葬的雙闕和四個石祠堂的裝飾畫,以及《武氏石闕銘》、《武斑碑》等,其中以武梁的祠堂為最早,從桓帝建和元年(147年)開始起,數十年間陸續營造而成,故又稱“武梁祠畫像”。于此可見東漢山東武氏蕃盛之一斑。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武山柎的兒子武都,西漢時任陳留太守,封內黃侯;其孫武宣,任汝南太守,有二子:尚、浮。武浮任司徒、左長史,生武靜,為臨漳令。武靜生武烈,武烈生武篤,武篤生武悌,武悌生九江(治所在今安徽定遠縣西北)太守、臨潁侯武端。武端之子武周,三國時任魏侍中,有三個兒子:陔、韶、茂。史書記載武陔為西晉時竹邑(今安徽宿縣北)人,與他的兩個弟弟武韶、武茂并早獲時譽;武陔曾任魏太仆卿,西晉武帝時官至左仆射。這說明武陔的祖輩已遷居安徽。武陔之子武越,任太山太守;武越之子武鋪,為威遠將軍;武鋪之子武嘏,為太子洗馬;武嘏之子武念,為洛州長史;“念生平北將軍、五兵尚書晉陽公(武)洽,別封大陵縣(今山西文水縣東北武陵村),賜田五十頃。因居之”。武洽生武神龜,武神龜生武克巳。武克巳之子武居常,北齊時任鎮遠將軍;孫武儉,北周時任永昌王諮議參軍;曾孫武華,隋時任東都丞,有四子:士稜、士讓、士逸、士彟。武士彟,家富有,經營木材等商業,喜結交,隋末為鷹揚府隊正。唐高祖李淵初行軍于汾晉,曾到過他家;任太原留守時,引為行軍司鎧;攻下長安后,又拜其為光祿大夫,后轉升為工部尚書,封應國公。武士彟的哥哥武士稜、武士逸,均從李淵起義,士稜勤于農業勞動,官至司農少卿,士逸有戰功,官終韶州(今廣東韶關市南武水之西)刺史。武士彟的女兒武則天,名曌(zhào),14歲時被唐太宗選入宮為才人,太宗死后為為尼;高宗時復被召為昭儀,永徽六年(655年)立為皇后,參預朝政,后號天后,與高宗并稱“二圣”。高宗死后,她先后廢中宗、睿宗,于690年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前后執政達四十余年,富權略,能用人,但為鞏固統治,任用酷吏,嚴刑峻法,又崇好佛教,豪奢專橫,弊政亦多。正因為武姓出了個武則天,所以,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武氏家族成為當時最顯赫的家族,其他武氏也盛極一時。僅在唐代任宰相的就有5人:武攸暨,武士稜之孫,相中宗;武攸寧,武士讓之孫,相武后;武三思,武士彟之孫,相武后、中宗;武承嗣,武士彟之孫,相武后;武元衡,武平一之孫,相憲宗。史載武平一為太原(今屬山西)人,武元衡為河南緱氏(今偃師縣緱氏鎮)人,這說明武元衡的父輩自太原遷至偃師。
五代以后,武氏分布地更廣。在南方,宋代的武允蹈為高安(今屬江西)人,武洞清為長沙(今屬湖南)人,武道光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金國的武禎為宿州(今安徽宿縣南)人,清代的武恬為云南武定人;在北方,宋代的武行德為榆次(今屬山西)人,金國的武都為東勝洲(今內蒙古托克托縣)人,元代的武恪為宣德府(治今河北宣化縣)人,明代的武大烈為臨潼(今屬陜西)人,武周文為大興(今北京城西南)人。居住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及吉林、遼寧等省的武氏,有的是蒙古族或滿族。
先秦至唐代的武姓名人,已如上述。唐代以后,武姓涌現出的知名人士又有水利家、畫家、作家、學者等。例如,五代時太原文水人武漳,原仕后唐莊宗,從魏王繼岌入蜀,留成都,因戰功累升綿州刺史。后任后蜀山南節度使,在褒中鑿大溝以導泉源,溉田數千頃,對當地的農田水利建設做出了貢獻。北宋有畫家武宗元,河南白波(今河南孟津)人,擅畫佛道鬼神,學吳道子,行筆流暢,17歲時曾畫北邙山老子廟壁。宋真宗為營建玉清照應宮招募畫工,中選者百余人分為二部,武宗元任左部之長。后曾在嵩山、洛陽、許昌等地寺觀作壁畫。金國有畫家武元直,作有《巢云》、《曙雪》等;武伯英,工山水雜畫。元代有戲曲作家武漢臣,濟南(今屬山東)人,所作雜劇甚多,今知有10種。清代有學者武億,河南偃師人,乾隆進士,曾任博山知縣,創辦范泉書院,親自講學。治經史,精于考訂金石文字,著有《經讀考異》、《群經義證》、《偃師金石記》、《授堂詩鈔》等。清末有山東堂邑(今聊城西)人武訓,原名武七,幼行乞,自恨不識字、不讀書,發誓必教人人讀書識字,于是通過氣討、放高利貸等辦法,歷30余年,積資買地,在堂邑、館陶、臨清舉辦“義學”,得到清政府的嘉獎,被封為“義學正”。清末還有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河北人,先從師楊福魁,后到河南溫縣從陳清萍學陳式新架太極拳,并鉆研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融會貫通,自成一派,稱武式小架。近現代較有影響的武姓人物大都出自軍政界。例如:武士敏,直隸(今河北)懷安人,1939年任國民黨政府軍第九十七軍中將軍長,與八路軍關系密切,1941年9月29日在抗日激戰中不幸中彈殉國,為此,中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將沁水縣改為士敏縣。武胡景,河南孟縣人,曾參加五四運動,赴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8年回國,歷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天津市委書記、中共臨時中央軍事部部長等,曾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共產國際監察委員會委員。武開章,陜西佳縣人,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后歷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等職。武光湯,山西武鄉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后歷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山西省政協主席。
姓氏書列武氏郡望有:太原、沛國、馮翊。“郡望”指魏晉至隋唐時期每郡顯貴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人丁興旺,英才輩出,為當地所仰望。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沛國系改沛郡置,后復為郡,治所在今江蘇沛縣;馮翊郡治所在今陜西大荔縣,后移治今陜西高陵縣。
武氏的堂號為鬻薪堂,出自五代末、北宋初榆次人武行德。武行德貌奇偉,家貧,鬻薪自給(以賣柴為生),有一次,后晉高祖在郊外見到他,發現他力氣特別大,便留他在帳下,任他為都虞侯,后又歷后漢,入北宋,積官至太子太傅。武行德的后裔為了不忘過去,特以“鬻薪堂”為堂號。武氏的堂號還有太原堂,系以郡望為堂號,即太原郡是武氏的郡望所在,武氏在這里人丁興旺,英才輩出,為當地所仰望,于是,武氏便以“太原堂”為堂號。
大陸武氏移居臺灣,始于清代,早期主要是開墾,后在臺繁衍發展。近代以來,一些武姓人離別故土,走出國門,徙居海外,不斷開拓新的事業,以求得到更大的發展,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將武姓列為當今中國第95大姓,稱其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18%。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新的百家姓次序將武姓列在第91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武姓分布很廣,以河南、黑龍江居多,這兩省武姓約占全國漢族武姓人口的37%。武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清滿洲八旗姓武聶氏、武佳氏、武庫登吉氏,后均改為武氏;鄂溫克族吳立西氏,漢姓為武;滿、京、彝、土家、蒙古、臺灣土著等民族也都有武姓。
武姓起源地之一的安陽,位于河南省北部,地處晉、冀、魯、豫4省交匯的要沖,京廣鐵路縱貫其境,市西北3公里小屯村一帶有殷墟,是商朝都城遺址;起源地之二的商丘,位于河南省東部,隴海鐵路斜貫其境,北鄰山東省,南鄰安徽省,境內有周朝宋國故城。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