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黃豆公柴姓溯源
2017/3/29 14:21:3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內黃縣豆公集東街柴姓甚多,估計能占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多年來,家族有熱心人想把柴姓向上追溯幾代,立個家譜。可畢竟對柴氏的來龍去脈把握不準,所以最后成了無源之水。為此,我就萌生要在全國各地搜集、整理涉及柴姓的有關資料,然后編寫出一段通俗易懂的像樣文字,也好以此讓幾千名柴姓父老鄉親,能活得明明白白。
一、柴姓起源
柴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25位。柴姓族系源遠流長,上可追溯到炎帝神農氏,下可查證到西周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呂尚。柴氏族系不僅歷史悠久,而且世家名門、英杰輩出,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南宋鄭樵在其編著的《通志·氏族略》中,載有姓氏的起源。作者把姓氏起源分為29類,主要有以國為姓、以名為姓、以官為姓、以謚為姓等等。如果按此分類,柴姓的起源應當歸于以名為姓的范疇。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成王分封諸侯時,將現在的山東淄博、博興一帶分封為齊國,都營丘,作為呂尚的封地。呂尚,就是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姜子牙。姜姓在齊地傳了二百多年后,傳至齊文公子高,在位時間為公元前815年至公元前804年。據唐憲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林寶撰寫的《元和姓纂》和南宋鄧名世寫的《古今姓氏書辯證》,宋代官修的志書《廣韻》記載:“齊文公之孫名高傒,以其祖父名為姓”,高傒的十世孫名高柴,是孔子的七十二賢弟子之一。高柴的孫子叫柴舉。柴舉也是以自己祖父的名作為姓的,史稱柴氏。他也就成為華夏柴姓的第一代始祖。
二、柴姓郡望
郡,本義為行政區域。郡望,是魏晉以來各郡顯貴的家族,主要指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據《郡望百家姓》記載,柴氏望出平陽郡。《姓氏考略》有“柴姓望出汝陽”之說。平陽郡,三國魏正始八年(公元274年)置,治所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汝陽,古縣名,西漢置,在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北,屬汝南郡。平陽、汝陽兩地,均屬兩漢、三國時置縣,此時的柴姓在當地早已成為郡望,而這兩地的柴姓都是在秦朝前后從山東、河南交界處的齊、衛、魯、魏等國遷出的。
據史料記載,柴姓自春秋時期柴舉得姓后,其后世族人主要活動在今山東、河北、河南、安徽交界一帶,主要發祥地則在古衛國都城(今河南省濮陽市)和太康縣高賢鄉。由于戰國初年衛國內亂,高柴率家人流離失所,步步南遷,一直遷到今河南太康、杞縣、扶溝、商水一帶,并逐步在那里生根繁衍、發展壯大。
高柴(公元前521--公元前393年),字子羔、子高,其居地也就在先祖封地中的柴邑(柴伯國柴城,齊國丞相高昭子的封國,在今山東省新泰一帶)。他小孔子三十歲,在孔子門下學習。他遵守禮制、孝敬父母,有一定的政治活動能力。在孔子的弟子中,他擔任的官職最多,曾為費宰、武城宰、成邑宰和衛之士師等,后在衛國任副丞相。衛國內亂,家族南遷后,高柴在太康辦書院,講學傳道,承繼孔學大業。高柴一直活到周安王姬驕九年(公元前393年),長壽達一百二十八歲,壽終葬于古陽夏(今河南太康縣)城西26公里處,史稱“壽圣”。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高柴為“共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又加封高柴為“共城侯”。至今在扶溝縣高賢鄉寧莊村東有高柴墓和高賢塔。在現在的太康、杞縣、扶溝一帶,以高賢、高柴命名的集、鄉、村為數不少。
西周時期,姬姓王室先后分封、裂變出一百多個諸侯國。以后又經過幾百年的兼并、吞并、消滅、消亡,到戰國時期,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和周、宋、衛、魯、中山、滕、鄒幾個小國。翻開幾百年的春秋戰國史,無不充斥著戰爭、戰亂、屠殺、吞并等血腥詞語。而戰爭的中心主要是在秦、魏、趙、楚、齊等中原地帶;戰爭的主要受害者,則是無辜的百姓。他們為躲避戰亂,東奔西藏,背井離鄉,居無定所。居住在太康、扶溝、杞縣一帶的柴姓族人,也在戰國時期先后離開自己的家園,奔赴全國各地。一支隨高柴的高姓子孫來到福建、浙江、江蘇一帶;一支來到山西、陜西一帶;一支來到河北、山東一帶;一支留在當地。留在當地的逐漸在汝南等地形成郡望,成為當地的大姓。在山西、陜西的柴姓,到漢朝時,逐步形成以棘蒲侯柴武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河北的柴姓,在晉朝時,逐步形成以任城侯柴誕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后周時,又陸續在河北形成以柴榮皇帝為中心的大家族;唐朝時,在山西形成以霍國公柴紹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
柴榮、柴武、柴誕、柴紹等這些柴姓代表人物,他們所充任的官職,上至皇帝,下至王侯將相,在他們所處的年代里可以說是叱咤風云,威震海內。他們既然成為那個時期的王侯之尊,自然也就成為當地郡縣民眾所敬仰的人物。因此,他們的居住地,均可視為柴氏家族的郡望。
三、柴姓東遷
無論陜西柴姓望族柴武、河北柴姓望族柴誕、山西柴姓望族柴紹及邢臺柴姓望族柴榮,他們的先祖皆為柴舉,他們祖先發祥地皆為今河南濮陽、扶溝一帶。而當今豆公東街的柴姓,則是明朝初年來源于山西臨汾的遷民,按推斷,應當是唐代被封為霍國公的柴紹族人的后裔。
從公元1236年3月忽必烈在開元(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稱帝,元朝正式開國,到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即皇帝位、大明建立的一百多年間,中原大地可以說是戰火連綿,硝煙不散,百姓長期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開始時元軍逐步南下,侵城掠地,殘殺百姓;接著是反元起義風起云涌,郭子興、劉福通、張士誠、陳友諒、徐壽輝趁勢而起,山頭林立;最后是朱元璋同其他義軍的互相爭斗,互相殘殺。人為的災難還不算,在這近百年歷史中,據史料記載,“河決、地震”更是連綿不斷。此時的中原大地早在《明史·太祖本記二》里,就用一句話進行了概括:“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戰爭需要兵員,需要糧草。既然主要戰場在中原大地,那么這些地方就必須有人。原來的住民抓的抓、殺的殺、死的死、逃的逃,已經千里無人煙,怎么辦?這難不住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據《明史·食貨志一》記載,朱元璋1364年正月稱吳王后,于1367年10月,就“迫遷蘇州富民移居濠州”。濠州即為今天的安徽鳳陽,那是朱元璋的老家(鳳陽鐘離)。朱元璋1368年做皇帝以后,于1370年又迫遷蘇杭4000余戶到臨濠屯田,迫遷江南十四萬戶到鳳陽。從此,洪武帝朱元璋就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由國家強制性的大規模移民運動。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一直延續到明成祖永樂年間才基本結束。這次運動的移民大多是江南富庶之地或山西、陜西未被戰亂波及、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而主要遷往地是河南、安徽、山東、湖北、北京等地。豆公柴姓先輩,就是在這個時候,從山西洪洞縣被押解過來的。
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超穩定的社會組織結構,儒家倫理又主張“父母在,不遠游”。“安土重遷”,“窮家難舍、故土難離”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因此可以斷定,明初包括柴姓移民從山西遷往河南的移民政策,是國家強制性的。據《明史》、《明實錄》和《明史·食貨志一》記載,明朝強制性的山西移民活動開始后,每次移民的規模都很大,動輒數千戶,甚至萬余戶。當時山西移民主要來源于太原、平陽二府和潞、澤、遼、沁、汾五州,即以今天的太原、臨汾、晉城、長治等地為移民的集散地。另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明洪武三十五年(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大批山西移民被遷往黃河下游,他們“以屯、營為單位定居下來”,“遷民附籍,任其開墾,畝數無定額”。豆公柴姓在這一年被遷移過來的可能性最大。編者本人生于1957年,從山西遷民到此已經24代,按通常被人接受的25年為一代計算,明朝遷過來的先祖也就是在這年落戶豆公并繁衍生息的。
《明史·食貨志一》記載,洪洞縣城北有一座建于唐貞觀年間的廣濟寺,寺旁是寬闊的驛道,道旁栽有生長茂盛的大槐樹。由于這里地處交通要道,相距河南、山東最近,而且人口相對稠密,于是官府便在這里設局駐員,負責給集中起來的各地移民,進行編號歸攏,發放“憑照川資”,之后便押解著大批移民,奔向冀、魯、豫、皖等不知道的新家。
據史料記載,移民活動大都選擇在晚秋或初冬的農閑時節進行,而此時路旁的大槐樹早已葉落凋零,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冠和樹上筑巢的老鴰窩。移民們拖兒帶女,面對難離的故土和不知所向的旅途,他們淚如雨下,一步一回頭地只看到朦朧中的老鴰窩。所以至今山東、河南一帶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問我故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上老鴰窩”。
由于移民是政府強制性實施的,移民們十二分不情愿,所以移民半路逃亡的事件經常發生。為防止移民逃亡,官員們想出了很多辦法,如繩捆索綁、砸碎移民們的小腳趾甲等等。如今凡大槐樹移民后代的小腳趾甲都是復合型的,可能就是承繼了那是的移民先輩的遺傳基因。
現在的內黃縣域內有柴姓居民的村莊不少,如豆公四街、楚旺南街、張龍鄉北流河、城關鎮東西柴莊等等。這些柴姓居民的先輩究竟是同時由明朝移民過來的,還是這些村莊柴姓住戶在明朝以后新遷的,已經不可考。如果按照《明史·太祖本紀二》記載:“大明洪武二年,遷民詔下,條款具備,律森嚴,凡同姓者不準居住一村”,那么柴姓移民同道而來又不居住一村的歷史,也許就是從那個時代開始的。
《明太祖實錄》中,敘述了移民到達目的地后的生活狀況:“對遷民給鈔,使置牛具、種子,五年內免征其稅”。總的來說,明朝的大移民運動,確實給普通百姓帶來很大傷害,但對促進遷入地的人口繁衍和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明朝建立以后,因為社會比較穩定,經濟和人口發展都比較快。因此,據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統計“天下郡縣計戶已達一千六十八萬四千四百三十五,丁五千六百七十七萬四千五百六十一”。
柴姓遍布全國各地,歷代柴姓人的表現可謂多姿多彩,可圈可點,文武將才歷代輩出,數不勝數,為民族昌盛,為國家繁榮做出了應有貢獻。據柴姓人初步統計,如今的柴姓從《百家姓》“溫別莊晏、柴瞿閻充”的第325位,發展到現在已經有350萬人,姓氏排序也已經上升到第151位。 作者:《內黃文化》編輯部 柴廷嶺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