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陰作為千年古縣,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歷史古跡較為豐富。周易文化、岳飛文化廣為世人知曉,而湯陰的厚重歷史是豐富多彩的?h城內大量的清代及民國時期的舊式民居,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古建筑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湯陰特有的傳統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
歷史悠久。甜水井街西二巷3號院內署有康熙甲戌年(1694年)建的“敵峰樓”,甜水井街西十巷內署為乾隆七年(1742年)、唐家大院署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所建皆為五間二層高樓,氣勢宏大,盡顯清代民居建筑古樸厚重氣息,距今已有二三百年歷史。
存量較多。當走進縣城街巷里弄,百年老屋隨處可見,大部分都仍被居住使用,而且清代保存下來的不少。
九門相照。過去東大街曾有多個九門相照大院,現仍有張家大院九門相照之第一進院主房和完整的第二、第三院(第一進院的東、西配房及臨街大門被拆除),現有面積1000多平方米。九門相照一般為三進院落九個正門在一條中軸線上相照,后院比前院稍高,是過去湯陰最為豪華氣派宅第。縣城東大街九巷馬家是原來九門相照的第三進院主房,進屋臺階石就是由原來老房子正門頭上拆下來的斗板石(進屋門上方梁石)鋪成,上面清晰地刻有“安居”兩個行楷大字,署為康熙乙丑年(康熙十年1745年)竹齋主人建。
造型優美。這些舊民居都比較注重房子的外部造型裝飾,不煩其繁,觀賞性強,具有一定藝術價值。大多房屋的門額上(斗板)及房檐四角(舌頭)雕刻吉祥文辭、勵人詞語或紀年,具有書法藝術。而更多的是寫有“耕”“讀”“詩”“禮”等字,這也說明過往以來湯陰人的勤勞與重視讀書和禮儀的傳統美德。
堅固耐用。這些舊民居在注重外部美觀的同時,非常重視房屋的建筑質量,皆為磚木石結構,所以房屋十分堅固,抗震性強,使用壽命長。這些房子墻體大量使用各種石材整塊條石、穩梁石、鎖角石等,在過去建房沒有鋼筋和防震柱的情況下,起到了堅固、裝飾房屋的作用。據這些老房子的主人講,1963年湯陰發生水災時,附近居民都到這些老式民居樓中暫避水災,F存的唐家大院的主房,到二樓可以看到,房梁為四梁八柱結構, 梁柱皆為直徑過尺的松木,內樓梯、二樓地板也都是木制,這些梁、檁、椽子及樓梯、木地板都用桐油浸潤過,防蛀防水,大大延長其使用壽命,現代城市流行室內木地板,其實早在200多年前就已存在和使用。一些臨街老房子多處上都還保存著拴馬石(樁),這些都是過去官宦或富有人家才有,如同今天私家車主泊車位吧。
另外,在岳飛廟街,還有一座據說是明朝建的老房子,為兩層三間高臺階樓房,樓頂有一小閣樓(敵樓),整個建筑很特別:為鐵門石窗。
這些歷史建筑遺存,已成為湯陰的歷史文化遺產,它們是歷史文化信息的載體。今天欣賞這些灰瓦灰墻大方古樸的舊民居格外親切,別有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