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湖公園內的樓臺,是戰時的一座碉堡。資料圖片)
(解放初期的安陽,資料圖片)
解放前的安陽,東臨齊魯大地,西倚天險太行,北連洹河、漳河,南達隴海干道,地處平漢鐵路線上,交通便利,是晉冀魯豫四省的通衢,華北平原的南大門。當時的安陽城素有四關、五門、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稱,為豫北的政治中心,中原的戰略要地。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把原來投靠的日寇,對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土匪、漢奸等武裝力量統一收編為正規軍,讓他們繼續騎在人民頭上胡作非為。當時,在安陽除了國民黨冀豫邊清剿指揮部、國民黨四十軍督導營、四十軍暫編第九縱隊外,還有河北省第十五行政區警備大隊、冀豫地方保安團及周邊18個地區逃避到安陽的流亡政府、惡霸、地主、還鄉團、頑雜等武裝約1.4萬余人。他們盤踞在古城內,抓丁搶糧,無惡不作。老百姓生活困苦,度日如年,渴望解放。
雜貨鋪搞出情報大全
1945年10月和1947年5月,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兩次攻打安陽失利,造成我軍一定的傷亡。究其原因,在于對敵情了解不夠,對敵人的力量估計不足。因此,熟悉地形,掌握敵情,查清敵人的防御工事和兵力部署,自然就成為當務之急。
早一步準確掌握敵情,解放安陽方可穩操勝券,安陽人民才能盡快脫離苦海。中共太行區五地委安陽城市工作委員會(簡稱城工委)指示地下黨組織,對安陽城內外國民黨軍事、政治、經濟、工商、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情況開展調查。重點了解敵人軍事方面的情況,不僅要掌握敵人的兵力部署、武器裝備、城防工事、火力配置等情況,而且對敵人連以上軍官的姓名、相貌特征等資料也要盡可能詳細。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最后交給了城工部路東辦事處(也稱“鄴縣組”)領導下的 “抗暴會”身上。
當時安陽城內戒備森嚴,警察局、憲兵隊、特務隊日夜巡邏,遇到可疑人士當即抓走,動輒一番嚴刑拷打。據老人們回憶,當時一逾黃昏,家家戶戶關門閉窗,熄燈啞火,街上基本無人行走,完全處于白色恐怖之中。
“抗暴會”的骨干們冒著生命危險穿梭于敵人的魔窟中,每一次盤查對他們都是生與死的考驗。白天,他們利用各種關系,深入敵人內部,了解敵人的兵力部署和火器配置情況,察看掩體工事結構,盤算城內外的通道。晚上則回到車站路北“東升號”雜貨鋪(安陽城工部地下聯絡點)的小閣樓上碰頭匯總。如今,這個小雜貨鋪早已不復存在,但我們不應忘記解放安陽的戰役準備正是從這里開始的。
到底有多少革命先輩投身于這項工作已經無籍可查了,許多人也許最終都不知道自己曾為安陽解放立下過此項功勞。只記得在雜貨鋪的小閣樓里,“抗暴會”的骨干同志一住兩個多月,利用戰友們提供的各類信息繪制了《敵偽城防草圖》。
時隔數月之后,城工委又根據安陽城內地下黨提供的情報資料繪制了《安陽城街道詳圖》,圖中描繪了城內“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具體方位,四通八達的大街小巷在圖中也一一明晰可辨,其中一些前后通街的院落都作了特殊的標記,為解放軍攻城提供了翔實的情報資料。
兩幅圖紙完成不久,解放軍第四十二軍就奉命解放安陽。部隊出發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親自召見該軍軍長吳瑞林,面授機宜,特別提醒兩次攻城失敗的前車之鑒,囑咐吳瑞林切不可輕敵。他提出解放安陽勢必強攻,要帶足炸藥、炮彈,憑借優勢兵力,一鼓作氣,攻城破敵。朱總司令還預見到:“強攻安陽奏效,新鄉不戰可下。”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趁主力部隊修整時期,吳瑞林軍長親自帶領作戰處、情報處、通訊處和炮兵團各有關人員,先期抵達安陽水冶鎮,聽取了地方同志的敵情介紹。當城工委拿出《敵偽城防草圖》和《安陽城街道詳圖》時,吳瑞林先是大吃一驚,后又喜出望外。要知道兄弟部隊前兩次的失敗誤就誤在敵情不明。有了這兩張圖和充足的敵情資料,吳瑞林成竹在胸,滅敵指日可待。
三幅圖紙引來105分鐘速決戰
戰役打響之前,吳瑞林親自組織人員,在地下工作者和當地老鄉的配合下,潛入安陽城,實地偵察了地形。根據城工委提供的兩張圖和相關資料,配以實地偵察的情況,四十二軍作戰部門繪制了一幅敵我態勢圖。圖上紅藍兩色的箭頭密密麻麻參差交錯,預示著一場大戰即將來臨。
1949年4月16日夜,四十二軍部隊官兵分批向安陽進發。都說春雨貴如油,怎料到當夜竟然大雨傾盆,漳河水位暴漲。大雨雖然增加了部隊的行軍難度,但客觀上也麻痹了駐守安陽的敵人。一路上部隊克服天黑路滑,道路泥濘的困難,冒雨急行軍60公里,于翌日拂曉時分突然出現在敵人的外圍陣地前,隨即以閃電戰術發起攻擊。
按照《敵偽城防草圖》所示和城工委提供的敵人兵力部署,軍委策劃了詳細的作戰方案,數萬大軍分別從城東、城北、城西南、城西北四路攻進,把城外的敵人分割包圍,逐一消滅。10天激戰,安陽城東關、西關、北關盡在解放軍控制之中,南關之敵也已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圍城部隊全線逼近護城河。
外圍障礙除盡,攻城迫在眉睫。吳瑞林軍長率領師、團指揮員,踏著剛剛被炮火犁過的土地,登上北關剛堆起的一處高地,觀察安陽的城防工事。正如城防圖上所示:城墻上斑斑駁駁布滿槍眼,倘若這密如蜂窩的火力點全部發射,城墻將變成一道火墻。已經被部隊定為突破點的北門、小西門、大西門都被外面的套城—— 甕城擋著。甕城雖小,可城門高大,加上塞滿沙土的麻袋壘得又高又厚,估計沒有500公斤以上的炸藥很難掀開。甕城下邊有一段開闊地,距墻根10多米處,筑有一條又深又寬的環城塹壕,塹壕內側每隔50米就有一個地堡。塹壕外側是護城河,護城河兩側布滿鐵絲網、鹿砦一類的障礙物,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陣勢。
看到這種防御陣勢,部隊的指揮員陷入了深思當中。大家都知道此時敵軍已成甕中之鱉,安陽已是孤城一座,破城勢成必然,但面對敵人強大的火力,無數戰士將會為此付出生命,怎樣以較小的代價取得勝利,成了一道難題。
當解放軍投入外圍作戰時,城工委的同志們也在加緊修改和補充圖紙。他們繼續展開偵察,了解敵人變動的城防部署和防御工事,在原來兩幅圖紙的基礎上繪制了一份最新的《安陽城防工事圖》,詳細標明了城防工事的位置。就在吳瑞林軍長一籌莫展之際,這張圖雪中送炭一般擺在了他的案頭。
寶貴的圖紙和資料給軍事作戰以準確無誤的引導。部隊選擇了防御相對較弱的北門東側和大西門北側作為攻城爆破點。在雷霆炮火的掩護之下,突擊隊和工兵越過護城河,完成了炸藥安放。5月6日5時15分,一聲巨響,北門東150米處被炸開了一個大大的豁口,接著大西門北側也被陣陣排炮轟然炸開。
一點既破,全線即潰。解放軍后續部隊如潮水般向城內沖鋒,前仆后繼,所向無敵……經過短促激烈的巷戰,7時戰斗結束,前后共105分鐘,安陽城解放了。
解放安陽的戰役,震撼了新鄉守敵。正應了朱德總司令的預言,新鄉頑敵失魂喪膽,已無心孤軍應戰,隨即獻城投降。從此,整個華北大地徹底解放了,國民黨在華北的最后兩個殘存據點回到了人民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