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安陽 >> 走進安陽 >> 印象安陽 >> 瀏覽安陽

中國文字博物館 一天覽盡中華文字

2013/4/8 9:53:33 點擊數(shù): 【字體:

    從殷墟到字博館:

   
三千年文脈相承

   
中國文字博物館距離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地殷墟約8公里,是一組具有現(xiàn)代建筑風格和殷商宮廷風韻的后現(xiàn)代派建筑群,由字坊、廣場、主體館、倉頡館、科普館、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筑組成,總建筑面積34500平方米。

    主館高32.5米,主體建筑采用殷商時期的浮雕金頂,展現(xiàn)殷商宮殿“四阿重屋”的特征,不僅表現(xiàn)了中國文字文化內涵,也顯示了文字在中國文明發(fā)展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博物館正門口,兩只金色的“玄鳥”各立一邊,造型奇特而夸張。經(jīng)過玄鳥,就是“字坊”,它采用了甲骨文中“字”的字形建造而成。
 
    從字坊通向主題館干道兩側,由28片銅質甲骨組成的碑林,隱含了殷商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元素甲骨文和青銅器,它代表著28星宿,象征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是中國古典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動體現(xiàn)。

    中國文字博物館集中展示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字、簡牘帛書、歷代碑碣、漢字信息印刷術、漢字信息處理、少數(shù)民族文字等和文字有關的諸多內容。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浩如煙海的歷史,通過文字的記錄和梳理,其發(fā)展軌跡變得脈絡清晰、有章可循,而文字本身百態(tài)千姿的發(fā)展史。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三樓設立了兩個臨時展廳,它們是中國文字博物館的點睛之處。

    其中,故宮博物院院藏中國歷代書法展臨時展廳,將要展示的是故宮博物院院藏的80多件歷代書法佳品,其中就有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等名家真跡。

    安陽市文物局局長、中國文字博物館副館長段振美告訴記者,滿足中國文字博物館長期陳列布展,一共需要文物約2500件,辦好開館第一展需要文物746件,涉及世界文字、甲骨文、金文、陶文和玉石文、古璽和古幣文、簡牘和帛書等諸多方面。其中,有16件“重點文物”,以借展的方式在開館時展出,以確保“震撼開館”的效果,“它們全都是國寶級的。”其中,就有出土自安陽的“國之重器”——司母戊鼎。

    此外,其他15件重點文物指的是吳王光鑒、逨盤、睡虎地秦簡、鄂君啟節(jié)、子魚尊、亞長鉞、兩詔銅橢量、秦二世元年詔版、秦兩詔銅權、大官盉、十八年寺工鈹、居延漢簡、楚曲子赤角簠、中山國銅方壺、曾仲斿父壺等。

    從陶書到甲骨文:追尋漢字本源

   
古書曾說倉頡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夜哭,龍為之潛藏”,這則傳說揭示了文字“出世”所產(chǎn)生的驚心動魄的力量。博物館第一展廳把觀眾帶入史前時代,體會漢字起源階段的文明脈動。

    “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宣告我國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形成較成熟的文字體系。如今,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單字約4500個,能夠釋讀的約1500字。

    在甲骨文之前,中國文字還有一個漫長的發(fā)育過程。大汶口文化圖像符號,鄒平丁公、高郵龍虬莊的“陶書”,良渚文化陶器上的連刻符號,都可能融會到漢字產(chǎn)生的主流道路上來。目前,在河南漯河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刻畫符號,距今8000多年。

    不過,漢字的確切年齡仍然是個謎,但這并不妨礙其作為世界上最高壽的文字一直傳承至今。

    除甲骨文外,刻在青銅器上的商周金文同樣重要。金文從商朝開始,至西周達于極盛,共經(jīng)歷1200多年歷史。博物館第二展廳對此進行了細致展現(xiàn)。

    殷商文字至西周演化為大篆,其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然而,至戰(zhàn)國時,各諸侯國“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漢字進入一段混亂時期。

    進入第三展廳,秦朝的大一統(tǒng)和書同文結束了這段混亂期。公元前223年,李斯奉詔“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創(chuàng)制小篆。文字的統(tǒng)一也將不同的族群焊接成了一個偉大的民族,隨著歲月的變遷,天下分分合合,但“書”必“同文”成為漢字頑強堅持的原則,也成為華夏兒女間割不斷的紐帶。

    很快,由于書寫的不便,小篆漸漸“隸變”,一種新的字體——隸書在秦代出現(xiàn),秦代也成為古今漢字的分水嶺,從此之后,漢字又發(fā)展出行書、草書、楷書等,但其形態(tài)再無大變動。

    從印刷術到電腦時代:漢字傳遍四海

   
“敬惜字紙”是中國綿延千年的傳統(tǒng)。甲骨、青銅器、簡帛等都曾做過文字的載體,但同文字關系最密切的當屬紙張。

    公元105年,蔡倫歷時8年研制成功植物纖維紙。這些看起來毫無分量的薄片,卻成為中國獻給世界的最沉甸甸的禮物,漢字也借助紙張,在更廣闊的空間里穿行。

    紙張的發(fā)明也為印刷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進入第五展廳,觀眾將縱覽漢字從雕版印刷到計算機時代的歷程。

    公元7世紀的隋末唐初時期,中國就發(fā)明了雕版印刷術。北宋時,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成為印刷史上的重大革命,大大推動了漢字的普及和人類文明的進程。

    借助紙張和印刷術,中華文明可以更好地同古印度、希臘、羅馬文明進行交流,“葡萄”“苜蓿”“涅槃”等成為漢字家族的新成員;結構方正的漢字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影響了整個東亞。

    然而,時間來到公元1840年,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唯我獨尊了幾千年的漢字卻與養(yǎng)育它的民族一起開始了櫛風沐雨的現(xiàn)代之旅。

    新文化運動興起之后,漢字第一次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陳獨秀、蔡元培等文化領袖都發(fā)出過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字母的聲音。

    在風雨飄搖中,漢字跨進了公元1949年,新中國建立僅10天后,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即在北京成立,最終文字改革的任務確定為: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進入全國小學課堂,1962年,《簡化漢字總表》發(fā)布,這成為自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之后中國文字史上的最大改革。

    進入計算機時代,漢字再次走到命運的十字路口,由于漢字無法進入計算機,廢除漢字浪潮再起。然而,王永民和王選扭轉了漢字的命運。王永民研制的五筆字型輸入法解決了漢字輸入難題;王選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統(tǒng),則使?jié)h字印刷進入了光與電的時代。文字博物館中收藏的第一本漢字激光照排圖書《伍豪之劍》見證了那段歷史。

    如今,隨著國力增強,漢字再次走出國門。據(jù)統(tǒng)計,截至今年9月,全球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總數(shù)已突破500家。

    從佉盧文到滿文:40種少數(shù)民族文字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也是世界上文字種類最豐富的國家,從遠古到19世紀末,中華大地上出現(xiàn)過近40種少數(shù)民族文字。

    中國文字博物館專門開設了“民族文字大家庭展廳”,不僅圖文并茂地展示了藏文、蒙古文、維吾爾文等在中國社會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少數(shù)民族文字,也展示了像粟特文、龜茲文等雖然在中國文字史上曇花一現(xiàn),但是對于解讀一些少數(shù)民族典籍,了解和發(fā)掘少數(shù)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文字。來到博物館第四展廳,觀眾將分古代民族文字、傳統(tǒng)民族文字和創(chuàng)新民族文字3個單元遍覽中國民族文字大家庭的成員。

    最早傳入我國的古代民族文字是在公元2世紀左右的佉盧文,流行于今天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南部一帶。之后,中國又相繼傳入粟特文、吐火羅文、回鶻文等,還相繼出現(xiàn)了仿造漢字而創(chuàng)建的西夏文、女真文等。

    古代民族文字創(chuàng)制較晚的是滿文,1616年,努爾哈赤命人仿蒙文創(chuàng)制,1632年,皇太極命人改進。這些文字都曾用于特定的歷史時期,最終因種種原因而退出歷史舞臺。

    目前,歷史上形成并一直沿用至今的少數(shù)民族文字主要有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朝鮮文等。

    蒙古文是在回鶻字母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而成;藏文相傳為公元7世紀由吐蕃國王松贊干布的大臣借鑒梵文創(chuàng)制而成;維吾爾文是在晚期察合臺文基礎上形成的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原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文字研究會會長張公瑾說:“新中國成立后,為了保護和發(fā)展這些沒有文字的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中國政府幫助創(chuàng)制和改進了10余種少數(shù)民族的文字,比如新創(chuàng)的壯文、布依文。”

    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展廳里陳列著用壯語編寫的小學生教材、壯漢英詞典等實物。新中國成立后,語言學家和壯族民族語言工作者遵照中央政府關于幫助無文字民族創(chuàng)制文字的指示,在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后創(chuàng)制的壯文,于1957年批準為正式文字。

    “少數(shù)民族文字和漢字共同保留了中華民族文明歷史的血脈。”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倡議者、鄭州大學教授王蘊智說,“我在建設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倡議書和設計方案中,都把少數(shù)民族文字作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中國文字史中,漢字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文字相互產(chǎn)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一些少數(shù)民族文字如西夏文、契丹文,曾借助漢字表達。有的少數(shù)民族則根據(jù)漢字創(chuàng)制而成了屬于本民族的書寫系統(tǒng)。漢字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文字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借鑒,是一面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鏡子。

    王蘊智說:“經(jīng)過歷史的選擇,漢字逐漸成為具有強大民族凝聚力的符號系統(tǒng),繩系著中國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睦。”

    漢字輸入技術的突破性發(fā)展也為少數(shù)民族文字進入計算機奠定了基礎。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藏文、蒙古文、維吾爾文等少數(shù)民族文字的信息化取得較大發(fā)展,博物館的電腦中就分別裝有不同民族文字的輸入程序。

    從古至今,中國民族文字傳承了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們和漢字一起,組成中華文字大家庭,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文化基因”。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北京日報(2012-02-2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