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洹漳一帶屬衛國。衛國是姬姓諸侯,擔負著鎮守殷都舊地之重任,是西周初年的重要封國,衛康叔當時還兼任周王室的司寇,位尊權重。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周天子的勢力逐漸衰弱,各諸侯國也發生了分化。東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年),狄人攻衛,衛懿公敗死,臣民四散逃亡。齊桓公打起了“尊王攘夷”的旗幟,聯合宋國援衛,打敗了狄人,助衛文公立國、遷都于楚丘(今河南滑縣東),自己卻占有了殷都舊地。為了鞏固霸業,齊桓公在漳河邊上修筑了鄴城,洹漳一帶始歸齊國所有。之后晉國強大,晉又占據了鄴城。
戰國初年,鄴地屬魏,魏曾一度定都于此。魏文侯任西門豹為鄴令。西門豹治鄴,開鑿十二渠,引漳水灌民田。魏襄王時,史起為鄴令,又在十二渠舊跡基礎上改建后進行灌溉,民大受利。戰國后期,連年的征戰使魏國逐漸衰弱下去,而魏的北鄰趙國開始強大起來,并屢屢向魏進攻,將洹漳一帶奪去!妒酚·趙世家》載,“廉頗將,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還,又攻安陽,取之。”“房子”為一地,在今安陽縣郭村鄉西郭村;安陽即今安陽,故址在今安陽市西北(一說在東南),這就是安陽名稱之始。還有一種看法是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秦將王齒乞攻取魏國的寧新中,將寧新中改名安陽,即今之安陽。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全國實行郡縣制,安陽始置縣,屬邯鄲郡。漢初廢安陽縣劃入湯陰縣,而鄴亦從邯鄲郡中劃出,增設魏郡,治所為鄴。
秦漢之際,洹漳一帶發生了一場更為激烈的戰爭,這就是項羽破釜沉舟渡漳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秦將章邯在巨鹿包圍了趙軍,上將軍宋義受命率楚軍北上救援,行至安陽屯46天不進。副將項羽勸說宋義進軍遭拒絕,并威脅說如果不聽令就要殺頭。當夜大雨天寒,士卒又冷又餓,怨言不絕。第二天早上,項羽乘進見之機怒殺宋義,奪得兵權,然后破釜沉舟引兵渡漳,九戰九捷,大獲全勝。秦將章邯不敢再戰,派人向項羽表示投降,遂在“洹水南,殷墟上”,締結了“洹上之盟”。此戰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礎,意義十分重大。后人為紀念項羽,在項羽渡河的地方楚旺鎮(今安陽東、內黃北)修建了霸王廟。今廟雖毀但碑文尚存,楚旺之名也來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