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都文化】
古漳河與古洹河(古稱洹水)是巍然太行伸出的長臂,鄴都是這雙長臂攬入鄴地懷抱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明珠的一半是北城,形成于曹魏時期;另一半是南城,鼎盛于東魏與北齊兩個朝代。二城相連,周圍四十華里,它的規模要遠遠大于號稱九里一百一十三步的彰德古城。北城是橫寬縱窄的長方形,而南城則是南北稍長東西稍窄,其狀如龜。相傳當時曾掘得一只神龜,大逾方丈,遂將南城設計為龜形,希望這座城池能如龜齡,永世長存。二城是由中陽門、鳳陽門、廣陽門連為一體的,觀其平面圖,像一座頂著碩大碑碣的大碑。古鄴城不僅以其顯赫的政治地位著稱史冊,而且還以氣勢輝煌的城市建筑藝術聞名于世。北朝著名學者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曾這樣描述北城的高大與豪華:“石虎城盡表飾以磚,百步一樓,凡諸宮殿門臺隅雉(城角女墻),皆如觀榭,層甍峻宇,飛檐拂云,圖以丹青,色以輕素,去鄴六七十里,遠望之巍若仙居地。”這也就是說,人們站在古老的殷墟所在地,就能看到鄴都巍峨的雄姿。神游古鄴城,人們可以憑借古籍中的記載和描述想象它的壯觀。“朱明門上起樓,勢屈曲,隨城上下,東西二十四門。朱柱白壁,碧窗朱戶,仰宇飛檐,五色晃耀,獨雄于諸門,以為南端之表也。”(《鄴中記》)這還只是其中的一個門。魏晉以來的許多文人,曾寫下難以計數的有關古鄴城的詩賦作品,來寄托他們對于歷史興衰的感慨。古鄴城的營建有如下一些特點:一是它的設計者規劃藍圖時,首先定出一條中軸線,使整體布局呈東西對稱狀,這一點與西漢都城長安、東漢都城洛陽有所不同。我國后世都城的對稱格局,以及國際上某些都城的對稱性設計,可能都參照了曹魏時期的鄴城。二是后趙石虎將原來的土城墻改建成了磚城墻,這是我國城建史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磚城墻。三是北齊時鄴南城使用了油瓦,這種涂過胡桃油的油瓦是當時的一項重大發明。油瓦質地細密堅硬,色青潤而平瑩,映日則光輝閃耀,歷風雨不生蘚苔。與此同期,琉璃瓦也開始出現。齊武成帝增飾的仙都苑中,鸚鵡樓與鴛鴦樓就是分別以黃綠兩種顏色的琉璃瓦覆蓋樓頂,因色近鸚鵡與鴛鴦而得名的。四是城內出現了明顯的職能分區,這一情況改變了以往長安和洛陽那種宮殿、官署和里坊相互參錯的情景,對后世的都城布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五是鄴北城營建的“三臺”,在當時絕無僅有,構成一道獨特風景,成了鄴都的標志性建筑。鄴都的營建揭開了中國古代城建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盡管后來被北周外戚即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于北周大象二年用一把火焚毀,但鄴城的城建技術與藝術乃是火燒不死、雨打不滅的城池之魂。此后歷朝歷代出現的諸多繁華名城中,那些美侖美奐的建筑,莫不都是那場大火中涅的鳳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