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
西晉滅亡后,中國歷史進入“五胡十六國”與東晉政權對峙的時代。羯族人石勒在襄國(今河北邢臺)建立后趙國,他死后石虎即位,遷都于鄴城。就在這時,西域高僧佛圖澄也緊隨其后從襄國趕到鄴城,開始他在鄴地傳播佛法的活動,從而使鄴都成了佛教文化傳播的中心。及至東魏、北齊時代,鄴都佛教的發展便進入鼎盛時期。據《高僧傳》卷九《佛圖澄傳》等記載,佛圖澄在后趙的宗教活動有如下幾項:一是在石氏建立和鞏固后趙政權的過程中,用佛教的善惡因果報應理論為他們增強信心。例如:他說石虎因為在前世供養僧眾,積累功德,所以今世才得以為帝王。在當時儒家“華夷之辨”的傳統觀念排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背景下,佛教的這種教義特別受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歡迎。此外,佛圖澄有時也用預言、占卜來暗示石虎,要他加強戒備,或給予鼓勵。有一次石虎于太武殿宴饗群臣時,佛圖澄忽然雙手合十前奏曰:“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將壞人衣。”以大殿邊荊棘叢生,預示有壞人要防備。石虎視殿右,果然有荊棘叢生。( 無名氏《鄴中記》)原來,石虎的養孫原姓冉,名閔,字棘奴。后來冉閔果然篡趙稱帝,國號大魏,史稱冉魏”。
二是以佛御制 釋氏源流書影教的慈悲戒殺據《高僧傳》中記述:一日,佛圖澄正與石虎坐在一起飲酒說法,突然佛圖澄說:“不好了!不好了!”方圓幾百里之外的幽州城發生了火災,說話間隨即轉身端起起酒杯向幽州城方向潑去,不久之后,佛圖澄笑著對石虎說:“現在幽州城的大火已經救滅了”石虎覺得奇異,不太相信佛圖澄的話,于是就派遣使者前往幽州城驗證,數日后使者從幽州城回來向石虎匯報說:“那一日,幽州四大城門真的是燃起了熊熊大火,正當人們驚慌失措之際,忽然天空中飄來一陣烏云,接著天上降下了傾盆大雨,撲滅了大火,雨中還飄著濃濃的酒氣。佛圖澄幽州滅火故事畫,位于初唐第323 窟主室北壁,第一組畫面;佛圖澄為石虎說法時,幽州城起火,佛圖澄右手端碗,使出神力滅火的情景。第二組畫面;圖中畫一方城,四門起火,城中烈焰升騰,城上烏云密布,云中降滂沱大雨。的教義來諫勸石虎保護民眾,以安定社會秩序,發展生產。但是他也知道,成就帝業要打仗,不可能恪守佛教的戒律,所以他對石虎說,作為帝王不能做到絕對“不殺”,但應做到“不為暴虐,不害無辜”。
三是在后趙政權的支持下與弟子大力從事傳法活動。據史料所載,在短短幾十年間后趙境內建立的佛寺竟多達893 所。佛圖澄的弟子道安、筑法雅、筑法和、筑法汰、筑法朗等人以及他們的弟子,在向大江南北傳播佛法、推進佛教的民族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佛教文化與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相輔相成,成了支撐中國傳統文化之鼎的三根主要支柱,對中國的詩歌藝術、小說藝術、石窟藝術、書畫藝術等,都曾產生過深刻的影響。其中,某些著名古剎與佛雕體現的藝術魅力,常常令我們嘆為觀止。據宋朝人高承所撰《事物紀原》記載:“后趙石虎號佛圖澄曰大和尚”。所謂“和尚”,系對梵語不確切的音譯,確切的音譯為“鄔波馱耶”。 國人俗稱僧人為“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