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丙華做生意,一半是性格,一半是基因。他的父親20世紀80年代就做過企業,開過信用社、辦過鞋廠。
。保梗梗材,趙丙華鄭州大學畢業,被分配到鞏義華德地毯公司,很快就被派往山西獨立開拓市場了。
山西市場很大,趙丙華在那兒人生地不熟,很快就吃了苦頭。五臺山在很多人心目中是風景優美的地方,這里卻給他留下了慘痛的回憶。有一天晚上,趙丙華在給五臺山地區的客戶送地毯途中,價值十幾萬元的地毯被搶走,面包車也被砸壞,事后歹徒逃得無影無蹤。
地毯出廠價每平方尺28元,誰知市場不景氣,貨一到價就降,他賣出的價格差不多每平方尺25元。1年多下來,市場占有率雖然大大提高,但也賠進去30多萬元。
想著南京經濟發達,趙丙華到了這里發展,誰知道初來乍到,最大的同行就揚言“3個月把他擠出市場”,他的公司很長時間沒有起色。
背著一身債務,在外受著委屈,還不敢讓家里人知道,趙丙華只能自己承受,為此他整整失眠了3年。那時,愛人、孩子和他天各一方,“每次回家,老婆都抱著腳不讓走,心里啥滋味都有。”
這個時候,趙丙華仍有一個信念:“人倒牌子不能倒”。做事磨難雖多,但他性格豁達、廣交朋友,誠信處事的脾氣一直沒有丟。一位家境困難的朋友要結婚,趙丙華在渾身債務的情況下,仍借來5000元錢“一把”送給朋友。
即便是最困難的時候,趙丙華的朋友也不少,正是這些朋友提供的信息,讓他從困難中逐步站了起來。
“機會面前絕不手軟”
1998年,改變命運的機會來了。
與朋友交往時,趙丙華得到一個信息,“韓國LG公司的防塵毯在中國賓館、飯店市場前景很好,但代理費用要200萬元。”
。玻埃叭f元,當時在趙丙華看來,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但長期做地毯生意的他,對自己的商業敏感很有信心,他感覺到“這次機會要抓不住,以后就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趙丙華所能想到的,就是求助于父親。這幾年,每到關鍵時刻,都是父親幫他撐過難關。
“這個機會非常難得。這個生意我認真考察過,一定能成。”兒子話說得懇切,差一點要給父親跪下來。
“知子莫若父。”趙丙華事后回憶說,“父親的企業當時已經不太好了,但他一句話沒說,只是要走了我的賬號。”當趙丙華回到南京時,發現賬上多了150萬元。
防塵毯的生意代理下來了,結果真像他預測的一樣。每平方尺170元左右進價的防塵毯,一到江蘇市場就身價倍增,漲到了每平方尺800元。一年時間,趙丙華就賺了300多萬元,這是趙丙華賺來的“第一桶金”。
2000年,趙丙華的地毯生意在江蘇發展到第一。當初揚言把他擠出市場的同行,也對他刮目相看。
“河南人是真正的生意人”
“錢能給人膽,做生意就是這樣。”趙丙華說,“有了第一批錢,我在蘇州、常州等地設了8家分公司,在江蘇的銷售收入現在做到了3500萬元”。
經歷了創業初期的磨難后,趙丙華的事業走出了困境,“以后發展都特別順”。2004年,他把天津地毯一廠的4條生產線租賃下來,生產“凱山”牌地毯,去年的銷售收入2000萬元。趙丙華估計,“今年可以增加到4000萬元”。
“河南人厚道爽快,是天生的生意人。”趙丙華認為,現在市場競爭激烈,出門在外一定要講誠信。前年,徐州一家賓館迎接中央領導入住,要對賓館地毯全面進行更換,要貨很緊,有時要100多平方尺我們也派專車送。“由于經銷商和客戶的糾紛,經銷商有16萬元貨款沒有得到,我們一下子承擔了一半。現在這個經銷商到處都說咱好。”
憑著豫商厚道誠信的優勢,趙丙華公司地毯的銷量,已經占江蘇市場的“半壁江山”,銷售額連續七年蟬聯江蘇第一。(原標題:趙丙華:機會面前絕不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