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武漢龍鳴紙業公司,前身是清末張之洞開展洋務運動時建的工廠,與江南造船廠一起,被稱為我國早期民族工業的代表。但2004年以前,這個公司還處于虧損狀態,大批工人下崗,年薪120萬元的老總也沒能讓公司恢復生機。
2004年9月,公司與一位河南商人簽訂了整體租賃合同。他投入了3000多萬元維修設備、恢復生產。當年龍鳴紙業運轉正常,生產線廠的工人工資漲了,情緒也高了。
這位河南商人,就是馮新芳。
創業于省內
1987年,馮新芳畢業于北京工業學院化學工程系,之后進入恒興紙業工作。從電器儀表技術員一直做到了公司總經理、高級工程師。
在這期間,他創立了在造紙行業引起較大反響的廢紙買斷承包責任制,依靠豐富的生產經營和管理經驗使企業扭虧為盈。
2000年,馮新芳離開恒興紙業,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太康造紙廠當時正瀕臨絕境,他和3位朋友每人出資15萬元,并借款150萬元,整體租賃改制,成立了太康龍源紙業有限公司。
“自己做企業,責任要比做國企老總重得多,你必須為出資人負責。”回想起創業這段時間,馮新芳感慨很多。當時老廠剛剛完成改造,最高時賠到150萬元,一位老客戶從東北發回200萬元的紙漿,才解了燃眉之急。
到現在,太康龍源紙業公司總資產1.8億元,每年都有一兩千萬元的利潤。但股東們從沒有分過紅,全部投入了再生產。在龍源紙業投資8000萬元建了一條新生產線,在省內先后又組建了寧陵龍源紙業公司、洛陽龍祥紙業公司,加上武漢龍鳴紙業,馮新芳的造紙企業年銷售額可達7億元,在銀鴿、新興之后,產量在河南省造紙企業內位居第三。
到省外發展
長期在造紙行業內打拼,馮新芳對這個行業了解較多。他認為,武漢是大都市,原材料很多,交通又十分便利。希望以武漢為橋頭堡,進軍湖北以及長江以南市場。這時候,龍鳴紙業進入了馮新芳的視野。
入駐武漢龍鳴紙業后,借助當地政府和媒體克服了地痞干擾等環境問題,生產經營逐步步入軌道。馮新芳特別注意把中原人的誠信、厚重、大氣的文化帶進新企業。給員工每月15日發工資,成了雷打不動的鐵規矩。公司采購規定,一旦與供應商中斷關系,公司必須于下月10日前把人家的賬付清。
同時,公司給子女考上大學的職工發放教育基金,給困難職工發放補助等,這些人文關懷都贏得了員工的信任和認可。
目前,馮新芳的造紙企業已經發展到4家,他們正謀劃成立集團公司,將湖北、河南的4家企業整合起來。到那時,馮新芳的事業又是一番新天地。(原標題:馮新芳:走出去天地更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