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和“王”僅一點之差。
坐在記者面前的王全成,溫文爾雅,言談之間充滿了企業家的智慧。從做面粉到做玉,這么多年的創業經歷,王全成說,自己一直在追求一種境界:人生如玉。
河南小伙背玉淘金八達嶺
王全成一開始的生意不是做玉,而是做面粉。
中學畢業回家后,王全成和幾個朋友七拼八湊買了臺磨面機,苦干了一年才掙了幾百元錢,這點收入顯然讓王全成失望。一個偶然的機會,王全成聽說北京八達嶺賣玉器生意挺賺錢,他怦然心動:自己的家鄉南陽鎮平是著名的玉雕之鄉,如果把家鄉的玉件拿到北京賣,豈不賺錢?
王全成趕緊湊了300元錢,從鎮平的玉器店買了幾件玉和兩箱大理石健身球,登上了去北京的火車。這是王全成第一次單獨出遠門,又是第一次做玉器生意。一出北京站口,他傻眼了,北京太大了。幾經周折,他終于來到了八達嶺,滿懷信心地把貨送到了一家經銷玉器的商店。
一位老師傅看了他的貨,皺著眉頭對他說:“以后送貨要送好貨,哪怕是一只翡翠手鐲也好,千萬不要再送這些沉重而又不值錢的東西。”可能是看著他可憐巴巴的,勉強地收下了他帶來的一件玉雕牛,給了他100元錢。
這筆生意讓1983年時的王全成興奮不已,這可是幾乎相當于普通人全年的純收入啊。然而,當他告別小店往回走時,才發現夜幕降臨,公交車早就沒了。
一位當地的農民用馬車將王全成送到安定門汽車站的一家旅店。在旅店躺了兩天兩夜、沒吃一口飯的王全成正要去吃點東西時,才發現對面也躺著一個人。他關切地喊對方吃飯,那人頭都沒扭說了句“沒有錢”,好心的王全成說:“我請你吃餃子”。
困頓中的南方人把王全成當做恩人,說自己老家在云南,來北京賣翡翠,因為貨出不了手,困在這里,身無分文,別說回家,連飯都吃不上。聽到翡翠二字,王全成一下子想起了玉器店師傅的話,便試探著問云南人,能不能幫他賣?對方當然高興,說只要把本錢給他就成。
帶著云南人的翡翠手鐲,王全成二上八達嶺。玉器店的師傅頭一次見這么多的翡翠,就找來經理,商量了半天,問王全成500元一只行不行?王全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覺得對方在開玩笑,索性也說了句玩笑話:“太少了點吧?”經理最后拍板,700元一只,付現款!
王全成將土坯一樣厚的現金綁扎好,趕回城里。他把自己賺的幾萬元錢藏在紙箱里,然后把云南人的錢加倍付給了他。云南人高興了,在他眼里,王全成是個大能人,也是他的大恩人,他熱情地向王全成介紹云南的滇玉和翡翠,并請他到那里去淘金。機會難得,王全成從贏利中拿出幾千元錢作本錢,決定南下。
緬甸“賭石”學得識玉本事
王全成在隨云南朋友南下瑞麗的路上學習了一些諸如翡翠的種、地、水、霧、癬等常識,同時也了解了入行的竅門。憑著機敏和厚道,他順利采購了一批貨物并很快在京售罄。
民間有句話,黃金有價玉無價。
但做玉器生意似乎和做別的有點不同,要有很深厚的功底,很高的鑒別能力,做面粉出身的王全成并不很“內行”,而且當時關于玉的書籍非常少,為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他在一個緬甸朋友的帶領下去了緬甸。就是在那個時候,王全成見識了“賭石”。
“賭石”古已有之,不過最早賭的是和田玉,現在說的賭石,通常指的是緬甸的賭石,主要賭礦石中有沒有翡翠,它是珠寶界最神秘的交易。由于很多“老坑種”表面往往有一層皮殼,因氧化作用,皮殼已成褐紅、褐黑或其他各種雜色,若僅從外表看,并不能一眼看出其“廬山”真面目。即使到了科技發達的今天,也沒有一種儀器能通過這層外殼很快判斷出其內部是“寶玉”還是“敗絮”。買玉者必須通過包有皮殼的原石,來判斷這塊玉的價值。
王全成的緬甸朋友是位“高手”,有一次王全成拿著一塊石頭,請這位朋友過目。朋友沉吟片刻,說:“這是一塊險石,若要論賭,是千萬切不得的,只能用砂紙擦,少擦一分不見綠,多擦一分綠全無,全靠手上的功夫。”
他正虛心請教時,外面嚷嚷著進來一伙客商。為首的一個腳未站穩就喊:“老哥,我有塊石頭要賣,他們開價太低,你若想要,就喊個價吧。”賣主顯然是想請朋友主持公道。拿出的石頭是半山半水石,梨皮殼,2公斤大小,敲了一個碴口,露出豆青色。朋友盯著石頭平靜地開了價:“8萬元。”賣主興奮地對其他幾人說:“聽聽,切石大王比你們高開3萬元。”那幾人笑笑,說切石大王前不久切垮了7塊石頭,賠了幾百萬元,沒準這是第8塊。朋友不言不語,拿來機器,轉過臉就切一刀。“漲了!”袖手旁觀的王全成見到豆青色轉豆綠色,也不由激動地喊起來。其中當即有人出20萬元買,朋友不賣,再切一刀,豆綠轉艷綠!
綠得如一汪春水的翠面讓所有人的目光發直,整間屋子的空氣像被火點著了似的叫人亢奮難抑。又有人喊價40萬元,最終這塊石頭以80萬元成交,而整個過程不到30分鐘!
結識那位朋友后,王全成深得其真傳,眼力猛漲。
緬甸之行讓王全成眼界大開,他對玉有了更深的認識,后來回到北京和老師傅談起此事,老師傅說:“你幾天看到的,比我一輩子見到的都多。”
但緬甸之行充滿了驚險,有一次他乘拖拉機隨一老板在緬甸探礦,當時天色已晚,辨不清方向。第二天,換上當地的服裝,不到半天,皮膚便被曬得黝黑發亮,因吃不慣手抓飯,王全成餓得兩眼發直,恰在這時又被緬甸當局抓了壯丁,幸虧商友們四處打點,交了贖金才使他化險為夷。
盤下老字號做大玉文章
王全成在京城的銷售以向各個固定客戶供應貨物為主,這種盛況一直持續到1995年。之后,他轉到北京市內專賣店租賃柜臺經營,由于與他人在同一店面搞聯營,在銷售管理和職工管理方面不便發揮自己的特色,頭腦靈活的王全成便瞄準了承古齋,決定自己設店經營。
承古齋是王府井的百年名店。承古齋原名“崇古齋”,在京城珠寶界,“崇古齋”威名傳四海,1900年由張作霖的老師、曾任奉天新民知府的虞山派畫家陳衍庶出資白銀一萬兩承建。20世紀60年代,“崇古齋”改名“承古齋”,由著名書畫家李可染題寫匾額。
王全成看中的就是老字號的名氣效應,在承古齋代銷玉器期間,王全成為人豁達,與老板相處融洽。當政府打算將承古齋推向個人承包時,原來的老板覺得王全成樸實厚道,就幫忙將承包權轉讓給了王全成。
王府井被稱為北京的“金街”,這里寸土寸金。能在“金街”占據重要位置,王全成說他過去連做夢都沒敢想過。接手后,王全成擴大規模,將辦公室改建成店面,并在廣告、信譽上大做文章,憑著百年名氣和誠信經營,生意越做越火。其間相繼在雍和宮、潘家園、王府井工美大廈等開設了十幾家直營店。
經過多年的發展,王全成的公司現已發展成為以“美玉人生”品牌為主導,集玉石、珠寶生產、加工、銷售、鑒定為一體的多元化珠寶公司。公司下屬企業及聯營廠商200余家,擁有先進的加工設備及大批著名的珠寶、玉雕設計專家。但他認為,玉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新婚夫婦中有90%都會買鉆戒,但是購買玉佩的不到10%,可見大家對于玉的保值和保健作用認識還不夠”。
王全成印象
一個有野心的豫商
王全成告訴記者,他有兩個夢想,一是把南陽的玉器全方位推向北京,二是把玉文化以及河南的整體形象通過銷售玉器宣傳出去。
王全成看起來很靦腆,但與他交流,感覺他頗有儒將風度。這與他勤勉學習分不開,中學畢業的他,擠時間學習了北京政法大學的相關專業,繼而又在中央黨校順利攻讀完經濟管理專業的研究生學業,今年下半年,在相繼參觀考察了東南亞一些國家的企業和市場后,又報考了兼職MBA。
如今的王全成,充滿了現代企業家的智慧和風度。
他并購了河南淅川順達冶釩有限公司,大刀闊斧進行治理整改(現公司名稱為:南陽市潤達釩業有限公司),使企業梅開二度,解決了企業500多名下崗職工的問題。除了這些,他還涉入房地產投資開發、軍工企業轉制等項目考察商洽,并且他還在極力尋找“藍海”,要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
在他的設想里,未來的集團應該有一個核心品牌,珠寶、房地產、軍工企業等三駕馬車并駕齊驅,輔以文化傳媒、酒店餐飲、休閑娛樂等配套體系,在今后5到10年里,發展為多種類、多行業、集團化的績優公司,并力爭企業成功上市。 (原標題:王全成:人生如玉是我一直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