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淇水關是在兩年前,從淇河東岸向西望,模糊地看到一個圓形拱門,記者以為是家農家樂,就沒有多留意。
第二次看到淇水關是在今年7月20日,了解到它在歷史上曾占據過重要的位置,知道這里有一座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的古石橋,還有一條由青石鋪就的明代官道,上面清晰的車轍令人遐思。
然后第三次、第四次……每到訪一次,對它的了解就更多一些,也更迷戀一些。
始建于明代的古石橋 由青石鋪就的古官道
連接淇水關與淇河東岸的是一座始建于明代成化十三年的古石橋,據《浚縣志》記載,它是明代兵部尚書王越修建的。
從遠處看去,淇河古石橋虬曲斗折,呈太極走勢(利用橋體的弧度減弱洪水的沖擊力)。橋面上的青石大都呈長方體,長約1.7米、寬約0.5米、厚約0.3米,青石與青石之間由鐵燕尾連接,我想這也是橋面保持完好的原因吧。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王俊智告訴記者,古代沒有鋼筋水泥,為了鞏固橋身,橋面鋪成后,石匠們在相鄰的青石上以縫隙為中線,先鑿成一個橫“8”字形,然后在里面澆上熔化的鐵水,每個鐵燕尾需要澆鑄鐵水約4.5公斤,這樣青石與青石就被牢牢地焊接在一起了。
“現存明萬歷四十五年《修太平橋碑記》、清道光四年《重修淇河古石橋碑記》、清同治五年《修淇水橋碑記》都可以看出古石橋在歷史上的地位,F存的古石橋是1955年由國家撥款修繕的。如今,這座橋成了淇河上唯一保存下來的古石橋。”淇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副研究員王小運說。
記者閉上眼睛,遙想當年,曾有多少官家信使背負著十萬火急的公函從這里飛馳而過,多少才子懷揣金榜題名夢從這里趕赴京師……
隨著現代交通的四通八達,這座古橋終于卸去承載重任,重歸于平靜,只有深深的車轍向過往的人們訴說著往日的繁華。
與古石橋相連進入淇水關東門的通道,是一條用青石鋪成、5米多寬的道路,長約110米。高村熱衷于文物研究與保護的老人孫華國告訴記者,村東南角通往淇水關南門的地方也有一條青石板鋪成的坡路,長約95米,省里有專家來考察過,這條青石道為明代時期的官道。
相傳是黃飛虎的駐地 衛國曾經的宮室苑囿
高村位于淇縣東北12公里處,據歷史學家考證,商代后期,曾有4個帝王以高村南10余公里的地方為都城,商紂王更是打造出空前規模的朝歌城。
史料記載,商紂王為都城朝歌建造了3道城垣,外圍城垣東臨淇水、西依太行,南北相距20余公里。按這個推算,今天的高村便是朝歌城北的第一道門戶,紂王在這里筑寨設關,并派出得力大將黃飛虎帶兵鎮守,淇水關因而得名。
順著古官道,來到淇水關東門,拱形大門上鑲嵌著一塊石匾,上面書寫著“淇奧綠竹”4個大字和“大清同治七年”6個小字。“這塊匾是仿制品,真匾已斷成兩截,現存放在村委會大院。”孫華國告訴記者。
在孫華國的帶領下,記者在高村轉了一圈,高村東臨淇河,其他三面皆是自然形成的深溝,易守難攻。
商代所建的土寨墻早已不見蹤影,記者只能從歷史文獻和歷史遺存中尋找當年關隘的影子。
孫華國將記者帶到村東北角一個高出周圍地面約4米的“土堆”前,告訴記者這是頭畛地遺址,含仰韶、龍山、商、西周四個時期的文化堆積,于1979年發現,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記者目測了一下,該遺址東西寬約150米、南北長約200米,從東、南側斷崖上可看到大量陶片。陶片以夾沙質灰陶為主,間或有部分黑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省、市文物部門認為,此處文化類型多,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遺址。
王小運告訴記者,西周、春秋時期,淇水關卸去了防御重任,成為衛國的宮室苑囿——淇園的一部分。淇園的締造者衛武公去世后,衛國人對他的恩情不能忘懷,于是寫出了一首民歌《淇奧》,來表達對他的尊敬和懷念之情。這首民歌后來被收入《詩經·衛風》,成為千古流傳的經典佳作。
3000年前的淇水關只能在幾處歷史遺存中尋找影子,綿延千年的古驛道如今已宛若林間小路,只有一塊清代殘損石刻《淇奧》,見證古往今來的興衰成敗。
明代石獅昂首蹲坐 走橋不見橋令人稱奇
說起淇水關,不能不提現存于高村村北淇水關北門樓下的一對石獅子,獅身加底座高兩米有余,雄獅右前爪抓繡球,雌獅子身上趴著一只小獅子,左前爪抓著頭部已經被破壞、身上帶尾巴的動物,有人認為是獵物,記者則覺得應該為另一頭小獅子。村民有人說是宋代的,有人說為明代的。王小運告訴記者,經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張家泰鑒定,這一對石獅是明代雕刻的,明代石獅與真獅子的比例是協調一致的,而其他時代的石獅不盡相同。古人雕造石獅作為吉祥物,多立于宮殿、府第、寺院、富貴人家的大門兩旁,以壯威觀,且有辟邪作用。這一對石獅怒目巨口,昂首蹲坐,雕刻精湛,栩栩如生,對研究明代石刻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
從淇水關的北門,沿著明代官道,記者徑直走向南門。“你這一路,已經走了好幾孔橋了。”孫華國說。“橋?我沒看見啊。”記者提出疑問。“我們村的規矩是走橋不見橋,見橋不走橋。”孫華國自豪地說。
記者隨著孫華國穿過水門樓,看到了自己剛才走過的那孔橋。原來人們將橋巧妙改造,通道下挖,東西延伸,使之與大街路面高低一致,與南北官道渾然一體,使行人走在橋上面卻以為走在路上面。村民說該橋為黃飛虎所建,記者卻找不出任何依據。事后記者聯系到淇縣文物專家王小運,他說該橋系明代所建,即由多道各自獨立的拱券并列組合而成。砌建時每券合龍完工,移動承擔重量的“鷹架”,再砌另一道相鄰拱。其優點是既可以節省制作“鷹架”所用的木材,便于移動,又利于橋的維修,一道拱券的石塊損壞了,只要嵌入新石,進行局部修整就行了,而不必對整個橋進行調整。
所謂見橋不走橋,是因為古代高村河流縱橫,建了很多橋,但現在很多河流都已干枯,順著河底完全可以過去,橋上不再走人,就有了“見橋不走橋”的說法。
王小運告訴記者,“淇水關”本身的名字對挖掘朝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里的古石橋、古石板路長近千米,在全國是不多見的,對研究我國明代歷史和明代的橋梁建筑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他帶領淇縣的文物工作人員已對淇水關的文物遺存進行了調查、測繪,整理資料,并請省文物局、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院、省博物館的領導和專家到這里實地考察,積極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記者 王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