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共有房屋1500余間,最高的樓房高達20余米;每個院落里都建有哨衛樓、仆人院、柴院等,整個大院布局嚴謹,整齊端莊。
屋頂處為抵御強盜而設的翻板機關。
這是一個蔚為壯觀的建筑群——它占地50余畝,并排5個“九門相照”的大宅漸次排開,雖歷經400年風吹雨打,卻依然彰顯出不凡與大氣。在一些專家眼中,坐落于山城區鹿樓鄉大胡村的李家大院的規模和價值,可以與山西喬家大院、河南鞏義康百萬莊園相比肩。
穿過長長的一條窄巷,便從喧囂的城市進入到民風淳樸的大胡村中。7月22日,記者循路前行,夕陽淺照,一彎清澈的河水從村莊蜿蜒穿過,河水北岸樹影婆娑中,散發著古樸韻味的高墻灰瓦、飛檐獸脊逐漸清晰起來。恍然間已經立于這幢大院門前,推開一扇厚重的大門,大院曾經的車水馬龍、觥籌交錯、歡聲笑語猶如海市蜃樓般浮現。
三面環水的尚書府
大約在明朝嘉靖初年,生性耿直的李燧因不愿與官宦同流合污辭官回鄉,偶然巡游至大胡村,看到此地三面環水,風水極好。于是,便在此建起兩座九門相照的大宅,成為李家大院最早的宅子。
據史料記載,李燧,字時器,明朝湯陰人,生于正統十二年,天資穎敏,成化壬辰年進士,授都水主事,官至工部主事,歷工部尚書、光祿大夫、柱國子太保,享年83歲。
據李家大院故主李氏家族的后人李連合介紹,李燧60歲辭官,建造李家大院,5年之后,65歲高齡的他再次被朝廷重用,任工部尚書。10年之后,年邁的李燧告老還鄉,仍居住在李家大院。死后,葬于山城區石林鎮李家墳村。后來,他居住過的李家大院被稱為尚書府。
李連合告訴記者,這幾年,他與村中同為李氏后人的李振河、李海林等幾位村民一直致力于大院歷史的研究、挖掘以及建筑的保護。
引人遐想的“女兒樓”
在李家大院中,最讓人遐想聯翩的建筑便是尚書府中被稱作“女兒樓”的一座樓房。
女兒樓共三層,從正門上方刻著的“平為福”三個大字,到窗欞的雕刻,再到墻體的修飾,明顯比其他樓房要精致許多。相傳這座高20余米的樓房,是李燧的孫女李枝用自己的私房錢所建。
由于年久失修,如今“女兒樓”的內部已經坍塌。樓房的墻上還有一道據傳是清朝地震造成的裂痕。庭院里東西兩個廂房,也只剩下殘垣斷壁。
這座院落曾經也是采用九門相照的布局。李連合說,九道門平常并不是都打開的,只有在家里辦紅白事的時候才全部打開。站在“女兒樓”前,記者仿佛看到,那一日,尚書府鞭炮齊鳴,九道大門次第推開,身著鸞鳳嫁衣的李枝,嬌羞地坐在床頭,靜靜地等待著素未謀面的夫婿。
四水歸堂”的天井院
“四水歸堂,財不外漏”說的是李家大院主樓的天井院。這里曾經是清朝嘉慶年間一位知縣的府邸。人在其中,仰望天空,只見高墻如井壁,只窺見方正的一片天,讓人不禁感到一種與世隔絕的靜寂。
李連合告訴記者,當年要想進入主樓北側的會客廳,就要“走圓門,過天橋,后花園里逛一遭”才能到。如今天橋已經倒塌,斑駁的臺階還固執地立在那里,昔日繁花似錦的后花園也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只留下了一片叢生的雜草。
月亮門位于天井院前,保存完好。門上方的磚上雕有“宜風、宜雨、宜雪、宜晴”的字樣。在這座大院出生的李振河告訴記者,這是四季皆宜的意思。門檐上的裝飾有一字排開的圓形獸頭,當地人稱之為“滴水勾眼貓兒頭”。
記者順著臺階上到房頂,看到屋脊上的獸形石雕已經殘缺不全,但氣勢并未削減半分。大院建筑上的磚雕、石雕和木雕雖然殘破,但依然可以看出明清官式建筑的特點。
“1947年劉鄧大軍將司令部設在此處,劉伯承司令就在這里指揮部隊作戰,解放了湯陰縣城,取得了豫北戰役的勝利。”李振河回憶道。
機關重重的哨衛樓
顯赫的主人,偌大的院落,自然要有仆人們看家護院。五棟建筑中,每棟都有一座高聳的哨衛樓,方正高聳的墻壁,似乎在無聲訴說著當年大院主人的高貴和威嚴。
其中一座哨衛樓由李燧親自規劃建設,高20多米,共5層,地下一層,地上四層,是整個李家大院最高的一座樓。
哨衛樓專為抵御強盜而建,內部機關重重。李連合帶記者走入地下一層,指著屋頂一處木板說:“此為上層活動的地板,若有強盜進來,不知此處機關,便會掉下來。”在哨衛樓的一側還有一處地下通道。通道口的石板上布滿了青苔,雜草將通道口遮得嚴嚴實實。李振河說,這是地牢,被抓捕的強盜就會被關押在這里。
當地人眼中的“小故宮”
在當地村民口中,李家大院有著“小故宮”的別稱。整個大院坐北朝南,呈雙喜結構,由5個并排九門相照的院落組成,除了西面尚書府的兩座大院、中間的天井院,還有兩座大院位于東面。這兩座大院是誰建造的已經無從知曉,當地村民說,從建造風格上看應該是一位有地位的文人建造。
李家大院共有房屋1500余間,最高的樓房高20余米;每個院落里都建有哨衛樓、仆人院、柴院等。縱觀整個大院,古色古香,布局嚴謹,整齊端莊;穿行其中,房屋的四梁八柱、花墻磚雕、屋檐陶獸等都透射出大院的古樸神秘和出眾的人文魅力。
幾乎每一座大院都分為前庭、中庭和后庭。在李燧建造的院落中,前、中、后庭皆為瓦房,每棟房屋都有9米深,設計之精巧、建筑之考究、工藝之精湛與其他院落相比更勝一籌。
“李家大院是獨特的,尚書府中現存有專為女子打造的臺階,不足一拃寬的臺階,只有女子的金蓮小腳才上得去,男人的大腳只能容下半個腳掌;還有李燧特意在院子中間為自己留的‘后路’;比主房還高的哨樓、女兒樓等配樓,這些在其他地方很少見。”李連合說。
獨特的古建筑 藝術瑰寶
李家大院被河南省評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它還入選了河南省文化保護名錄。很多慕名而來的專家認為它充分體現了我國明清民居建筑的獨特風格,具有極高的觀賞、旅游和歷史價值,也是一座獨特的古代建筑藝術寶庫。
“李家大院不亞于久負盛名的鞏義康百萬莊園,具有很高的保護、開發價值。”鄭州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建筑學博士韋峰在參觀完李家大院后曾經感慨地說,“類似的建筑一般都不會超過兩層結構,而李家大院的許多建筑都在兩層以上,這是非常罕見的。”(記者 李雪婷 張心致 實習生 吳宜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