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門3米多長的過道。淇河晨報記者 趙永強 攝
7月2日,雨后的淇縣古靈山在霧氣的籠罩之下,比往日更增添了幾分空靈與靜謐。
從古靈山景區往西,蜿蜒的鄉村公路如蛇行谷底,向上延伸,盡頭便是靈山街道辦事處涼水泉村。這條道路是村子與外界聯接的唯一通道。
在村頭的空地上,一棵百年椿樹高入云霄,仿佛一位歷盡滄桑的老者,靜靜地等候著每一位到訪的來客。山風輕撫,樹葉淺唱低吟,似在訴說著涼水泉村無盡的寂寞。
遠近聞名的“石頭村”
放眼望去,整個村落在山谷底部,房子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綠樹之間,從里到外透著渾然天成的質樸與低調,絲毫未曾沾染現代城市的痕跡。
村委會主任陳二孩介紹,村里共有70多座石頭房,大多建于清末和民國時期,不少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眾多石頭房中,如今還保留著兩處相鄰的完整清代四合院建筑,據說曾是村里大地主王星和王秀兄弟倆的宅院。
記者來到東側的一座四合院,入門,穿過3米多長的過道,是一座拱門。順拱門進去,你會發現,除了石頭砌的房屋,就連屋里屋外的地面也全都是用石頭鋪成。
如今,四合院的正房、南房及東西廂房分別屬于不同的人家,基本上常年無人居住。西廂房去年被一位外地游客看中并買下,閑暇時過來村中,過幾天隱居生活。
整個四合院的房屋都是兩層建筑,高六七米,采用一脊兩坡的建筑形式。墻體均是由一塊塊鑿得很整齊的石塊砌成,平整而結實。“除了坡屋頂的瓦片是從山外運來的,建造石頭房所需的石頭和木材都取自山里。”陳二孩說。
在正房的壓門石上,刻有“行仁義事”四個大字,從落款上,依稀可以辨認出是清宣統元年(1909年)。
地處偏僻的深山,勤勞智慧的村民學會了就地取材,以滿足自己的居住和生活所需。青石灰瓦,上百年的石頭房依舊堅固而結實,它們出自深山,鮮有外人所見。歷經歲月的滄桑和洗禮,它們見證了諸多世事變遷……
兩股泉水養育了這里的鄉親
“涼水泉原本叫‘兩水泉’,因村東、西兩頭的兩股泉水而得名。”陳二孩說。
至于村子究竟建于何時,沒有人能說清楚。關于涼水泉村最早的記載見于光緒二十七年印刷的《淇縣輿地圖說》,上面只有寥寥數語:兩水泉,城西北28里,戶口并兩流水,北依山,南臨溝。
出了村子,沿著層層石階,來到村民們所說的西南溝。一下到溝底,便感到陣陣涼意。一個洞口高約3米,寬約兩米的大溶洞呈現在我們面前,這里被當地人稱為“五龍洞”。此時,洞口處并沒有水,往里走五六米深,地面上積了一汪淺水。“近幾年由于天旱,這里的水不多了,只有在6月份汛期時,水才會很大。因此大家也稱這里為‘枯井溝’。”一位上了年紀的村民告訴記者,以前這里的水又大又猛,接近洞口內上壁巖上的幾個洞便是被水長年累月沖刷形成的。
曾經就在這里,“嘩嘩”的水流聲促使淇縣第一次民兵大會順利召開。
時間追溯到1942年,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月,當地農民的生活受到日偽殘酷的掠奪而特別貧窮,民兵成為了當地抗日的主要力量。可是,當時民兵力量也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急需大家聚到一起凝聚力量。
農歷三月十五,這一天是靈山老母女媧娘娘的生日,各地來此燒香拜佛的人很多,自清晨一直持續到傍晚。各村的民兵也都趁此機會參拜過女媧娘娘之后趕到涼水泉村參加第一次民兵大會。涼水泉村的西南溝風景宜人,一汪泉水從溝后的五龍洞中“嘩嘩”流出。由于這里位置隱蔽,不易被發現,同時巨大的水流聲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即使到達附近的人,也只能聽到水聲,而聽不到人聲。
終于,聚集了200多人的民兵大會在此處勝利召開,這也成為了淇縣抗日武裝力量逐漸形成并壯大的開端。
據村里的老人說,五龍洞很深。20多年前,幾位村民曾入洞清淤并想一探此洞的深度。他們拿著一丈多長的木棍和測繩向洞穴深處走去。當走到距洞口380多米深時,洞里的水已經齊腰了。突然,他們手中的手電筒射向了洞壁兩側的兩個天然鐘乳石柱,其中一個像極了彌勒佛像。佛像身后的水黑幽幽的,看著令人目眩,用木棍向前捅去,捅不到底,大家不敢再往前走了。返回時,一個村民抱走了那尊佛像放置家中,其他村民得知后,紛紛議論并勸他放回去,幾日后,這個村民又抱著佛像放回了原處。后來,又有人進入五龍洞中探險,但都未曾再見過那尊佛像。
如今,村民們吃水都靠距村東頭三里地之外的那口“老泉”。沿著崎嶇難行的山路,走了約40分鐘,我們終于找到了這口水泉。“老泉”并不起眼,只是從山澗的一塊大石頭下緩緩流出汩汩泉水。用泉水洗把臉,那種涼意很是暢快;喝上一口,清洌甘甜,仿佛是化入了心里。
上百年來,正是這泉水養育了這一方土地和村民。
年輕人紛紛走出大山 石頭村成了老人村
由于地處深山,交通、生活多有不便,近些年來,村子里的年輕人逐漸走向山外。“現在村里的常住人口也就70多人,而且大多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陳二孩說。
走進村里的另一個四合院,南房住的是王建民夫婦。上世紀80年代,王建民的一雙兒女越來越大,原來的老房子不夠住,王建民便花2000多元把這處稍大的房子買了下來。如今兒女都已在外成家,只剩下老兩口在這兒居住。
房子共五間,分上下兩層。由于底層沒有窗戶,走進房間,里面顯得有些陰暗,即使白天也需要開燈。
最西側是一間很小的臥室,一張大床幾乎占去了一半空間。客廳有三間,兩張桌子、一臺冰箱、一個吊風扇、幾把小木凳,就是客廳里的全部擺設。
“日常生活都在一樓,二樓主要放一些雜物和生產工具。”王建民說,與其他石頭房不同的是,這處房子的房頂是平的。“平房頂對我們來說還是挺實用的,可以在上面曬些糧食。”
“山里水好、空氣好,可是這里沒學校、沒商店,出去一趟不容易。年輕人要上學、就業、成家,誰能守得住這里呀。”王建民說,村里已經有十多年沒舉辦過婚禮了。“辦喜事都是在外面辦,山里頭置辦東西太不方便了。”
“不過,現在外面進山的游客可是越來越多了,還有好多騎著自行車的人成群結隊地來。”王建民說,每年6月份,是山上最熱鬧的時候。此時,山上到處都是淙淙流水,風景美得很。
王建民也向記者道出了自己的一些擔心,“現在村里一些房子由于長年無人居住,年久失修,有幾處已經出現了垮塌。”王建民說,這些房子都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保存到現在不容易,塌了怪可惜的。(記者 韓文雪 李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