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鶴山區九礦廣場街道辦事處北部的龍宮村,是一個掩映在青山綠水間的古村落。提到龍宮村,不少當地百姓都會津津樂道以“九門相照”著稱的吳家大院——吳守業舊宅。自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吳家大院幾度擴建,其規模遂達至盛。
7月29日,記者一行來到龍宮村探訪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古民居,尋找那段遠去的歲月。
庭院深深 九門相照
在吳家大院守門人吳長生的帶領下,我們在龍宮村老街一個不起眼的宅門前停了下來。
“這里就是吳家大院了。”吳長生告訴記者。
細細打量,眼前的宅門是屋宇式的坡頂建筑。只見門楣石之上刻有“詩禮傳家”四個大字,表明著宅院曾經的主人,希望后人世代皆讀書習禮的治家之道。
推開大門,迎面看到的是一個疊砌考究、雕飾精美的影壁。影壁約3米高、2米寬,壁中心雕有“鴻禧”二字,邊緣雕刻著石榴、連環、花卉等紋飾。“影壁在老四合院中很常見,可保護主人的隱私,也是外人進入院內看到的第一道景觀。”吳長生說。
繞過影壁,看到的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有北房、倒座房(南房)和東西廂房,只是院子看起來年代似乎并不十分久遠。“幾年前,村委會曾出資修繕過這兒,因此并不顯得特別破舊。”吳長生介紹,這里是吳家大院的第一進院和第二進院,兩個院落中間本是由一座垂花門隔開的,可惜在上世紀60年代,垂花門被拆除掉了。
從側門進入第三進院,有五間北房和東西廂房各三間。北房由過廳及左右耳房組成,過廳是連接第三進院和第四進院的通道。過廳前面設廊,立有兩根左右對稱的木質檐柱,雖歷經歲月的洗禮和風雨的侵蝕,它們卻依舊堅挺而牢固地豎立在那里,見證著這座百年宅院的繁榮與滄桑。
在過廳正門的額枋上刻有“聚業堂”三個大字,門楣正中則書有“謙受益”三字。左右耳房門楣之表是一副對聯,上聯曰“筆參造化”,下聯曰“學究天人”。由此猜想,宅院曾經的主人一定是位飽學之士。
在東西廂房的門楣和窗楣上,刻滿了“福”、“壽”等字樣或童叟嬉戲等圖案。除了部分在“文革”中遭到人為破壞外,其余大都保存完好。
走進第四進院,正房和東廂房都是上下兩層的坡頂建筑,西廂房則是平頂,上面蓋有一間耳房。“這主要是為了曬糧食方便。”吳長生介紹。
“這樣的宅子院套院,從第一進院到第四進院,總共有9道門,并且門門相照,被稱為‘九門相照’,這在當時,是大戶人家才有能力建造的。”吳長生說。
歷時26年終建成
吳家大院是典型的北方多進四合院式建筑,由南北縱列的四進庭院組成。現存主要建筑11棟,屋宇39間,皆為磚混結構,木架梁,宅院總面積近千平方米。據悉,在吳家大院的南面,還曾建有一座私家花園,可惜隨著歲月流逝,如今已難覓蹤影。
吳氏家族后人,今年79歲的吳學生告訴記者,吳家大院的初建人吳守業是他的曾祖父。“吳家大院第三進院、第四進院的房屋和第二進院的北房都是在曾祖父的主持下修建的。祖父輩和父輩又相繼擴建了第二進院的東西廂房和第一進院。”他說。
吳學生介紹,吳家大院中每間屋子的地面都是由一塊完整的大石塊鋪成。如此之大的石塊,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如何搬運的呢?“聽家里的老人講,這些石塊都是工匠從村口的南崖上開鑿下來的,他們根據房間的面積直接開鑿出大小合適的石塊。”吳學生說,南崖距離吳家大院有一里地,即使用牲口運也是件費力的事。當時正值寒冬臘月,有人就想出了一個好主意,運石頭的前一晚,先在沿途經過的道路上灑滿水,到了第二天清晨,路面已積水成冰。這時再把大石用繩子綁在牛身上,沿著冰道拉石頭,就省力多了。
吳家大院由吳守業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開始建造,后經吳氏后人幾度擴建,終于在1931年最后一次擴建竣工。吳守業祖孫三代歷時26年,吳宅規模終于達到了鼎盛,這其中凝聚了一個家族數代人的心血、智慧和情感。
繁華已逝,空余寂寞
提起吳家大院的往事,只有村里一些上了歲數的老人才能說上三言兩語。據說,吳家家大業大,到吳守業當家時,吳家達到鼎盛時期,人口足有上百人,這才開始了吳家大院的建造。
在吳守業主持修建的第三進院內,過廳正門的門楣兩側依稀可以辨認出是唐代兩位詩人的詩作,東側是高駢的《山亭夏日》:“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如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西側是楊巨源的《城東早春》:“詩家清景在新春,柳綠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恍惚間,吳家大院當時的興盛與繁華仿佛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如今,重門深院,幾易其主,草綠階前,早已物是人非。后兩進院里已多年無人居住,門上鐵銹斑駁,階前青苔遍布,庭中荒草極盡凄涼,風雨剝蝕,些許殘椽落瓦,湮滅了盛衰沉浮。古老宅院發生的故事僅殘存于村頭老者的片言只語之中,幾近無跡可尋,更顯撲朔迷離,引人遐想。偶有外來的游客或研究古建筑者尋跡探訪,才會打破古宅的寂寞。(記者 韓文雪 陳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