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清朝光緒年間的淇濱區上峪鄉竹園村郭氏“九門相照”大宅院外墻。 鶴壁日報記者 李國慶 攝
“九門相照”中的第九個堂屋門距院子地面約3米高。鶴壁日報記者 李國慶 攝
開欄的話
分布在鶴壁大地上的一些古民居、古建筑,猶如一顆顆明珠,美麗而神奇。它們融合豐厚的人文歷史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建筑風格,承載著人類悠長的歷史記憶,是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
在我市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日益繁榮的今天,對這些古民居、古建筑等進行宣傳、保護和挖掘,具有重要的意義。從今天起,本報開辦《尋訪鶴壁古民居古建筑》欄目,展示這些古民居和古建筑的風采以及被保護、開發的狀況,敬請讀者垂注。
在淇濱區上峪鄉竹園村,靜靜矗立著一座始建于清朝光緒年間的深宅大院。它由一名叫郭安元的村民帶領后人歷時37年建成,共五座庭院。除第五座庭院的堂屋只有一個前門之外,其余每座庭院的堂屋都有前后兩個門,且五座庭院都在一條直線上,所以造就了赫赫有名的“九門相照”景觀。
時光流逝,光陰荏苒,這座已歷經百年滄桑的宅院如今怎樣?7月3日上午,記者一行沿著曲折的山路,找到了這座掩映在青山綠水間的百年庭院。
依山而建、層層拔高的五座庭院
雖說已建成一百多年,但郭安元舊宅在這個依山傍水的秀美山村中依然非常引人注目。得知記者來采訪,郭安元的幾位尚在村中居住的后人早已在村頭等候。
“郭安元弟兄四個,在家排老三,原本是距此三公里以外的老望巖村人。因老望巖村缺水又交通不便,他便和四弟一起跟隨父親來到竹園村生活。”郭安元的后人、今年78歲的郭玉忠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向記者講述起當年的故事也是頭頭是道。而郭玉忠的爺爺,就是郭安元的長孫。
記者眼前的這座大宅院幾乎全由條石砌成,墻上斑駁的石縫和墻下厚重的青苔仿佛向世人訴說著它所經歷的百年滄桑。除第五座庭院外,其余庭院的格局都是由五間堂屋和東西各三間廂房組成,院落大小也相差無幾。大宅依山而建,高度也從前到后依次拔高。郭玉忠說,這樣設計是為了防止淇河發水。
正因為如此,在整座大宅中高度最高的第五座院落的格局也與眾不同:它的東西廂房都是兩層各6間房,堂屋的東半部分的兩間也是兩層,堂屋共7間。
用時37年造就九門相照”景觀
“這座大宅院是郭安元帶領家人歷時37年建成的。”郭玉忠說,郭安元來到竹園村后,靠上山開荒種地、放牛放羊生活,只要手里有閑錢,就帶領家人建房。這五座庭院共21棟建筑、61間房,所用的石材全部來自后山。第五座庭院落成后,赫赫有名的“九門相照”景觀就此形成。
郭玉忠的大兒子、竹園村村委會副主任郭學智說,家中的長輩評價郭安元是“一個有雄心大志的人”。“他73歲的時候,打算再建第六座庭院。可是他上山鑿石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身亡了。”郭安元去世后,后人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把他的遺體在第五座庭院的堂屋里停放了七天七夜才下葬。出殯時,他的棺木依次通過了九個門。
歷經百年仍保存完好
郭安元去世后,他的后人就分家了。大兒子(郭玉忠的曾祖父)分了第四座庭院和第五座庭院,二兒子分了第一座庭院和第二座庭院,三兒子分了第三座庭院。分家后,他們把各自堂屋的后門堵上了,只從各個院落的側門進出。記者在每棟院落的堂屋后面都清晰地看到了當年填堵的痕跡。
郭玉忠的父親分到了第五座庭院堂屋的三間房,郭玉忠就是在這座房子里出生的。
大宅內的門窗雖已斑駁,卻較為完好,有的依然可以使用。和郭玉忠爺爺同輩的83歲老人郭可成就居住在第二座庭院中,門窗都還是當年建成時安裝的。而第四座庭院中,也有郭安元的后人居住。郭學智告訴記者,這五座庭院所有東、西廂房的門窗都是由硬度高、耐用的椿木做成,所有堂屋的門窗都是由材質堅韌、耐腐蝕性強的黃楊木做成。
第五座庭院的堂屋門前共有19級臺階,屋門距院子地面約3米高。記者難以想象:被后人評價為“有雄心大志”的郭安元,當年站在這里居高臨下,看著眼前層層重疊的房屋院落,心中該是如何的澎湃激昂?
曾被土匪多次“光顧”
在第四座庭院堂屋的一側,記者看到了寫有“山東職員郭安元修”和“大清光緒十六年后二月廿四日立”字樣的石刻。正門上方,還清晰地刻著“福自天來”的字樣。郭玉忠說,這是郭安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記者注意到,有的廂房的外窗形狀別致,與簡單的窗花形狀相似。郭學智說,這種窗戶有t望哨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土匪偷襲。
解放前,郭玉忠的父親就曾被附近山上的土匪綁走,土匪向他們索要1100塊現大洋。為營救他父親,家里把牲口、糧食等值錢的東西都變賣了。在當時,土匪們經常“光顧”這座大宅院,搶錢、搶糧、綁人,村民對土匪都是談之色變。
對研究古代木石建筑和北方山區四合院極具參考意義和借鑒價值
“郭安元舊宅是咱鶴壁山區農村依山就勢、分年分批建設的‘九門相照’古民居,非常少有。一般的四合院都建在平原,而郭安元舊宅卻建于山坡上,它受地勢的影響和限制,不僅建造難度增加,所用的材料也和平原上的四合院不同。”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民俗專家王俊智說,平原上的四合院門窗都是木頭所做,而郭安元舊宅的部分門窗卻就地取材,用石頭做成。“它是一座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古民居,對研究古代木石建筑和北方山區四合院建筑極具參考意義和借鑒價值。”王俊智表示。 (記者 陳海寅 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