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城區鹿樓鄉北部有一個以張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傳說,村子曾經有一眼噴涌不息的泉水,故名肥泉村,古為殷紂王飼鹿狩獵之處。現在村落中完好保留著一座始建于明代的民居建筑——張家大院。
張氏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入村,開始建造張家大院,主要院落建于清道光(1821年~1850年)和民國年間(1912年~1949年),至今雖經百年滄桑之變,但仍較完整地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建筑格局。7月16日,記者一行來到肥泉村探訪這座古民居。
建筑規模、格局在當地首屈一指
肥泉村雖然離城區不遠,但依然需要穿過村巷、鄉間小路才能到達。走進肥泉村,沿著一條村道緩步向上,不久便可看到張家大院。
張家大院選址頗具匠心,北倚黃牛坡作為屏障,南有鳳凰嶺與之相望。據有關資料記載,在過去百年間,村四周有高達一丈的寨墻環繞,東、西各有寨門相守,與大院渾然一體。
張家大院為明清建筑風格,整體建筑為四合院,有建筑38棟189間,坐北朝南,整體分東西四縱排列。院內布局均衡對稱,具有典型的儒家文化特色,院落之間由兩個“三門相照”和一個“五門相照”遙相呼應,總建筑面積達4000平方米,建筑規模、格局在當地首屈一指,顯示了張家曾經的顯赫地位。
高墻古樸,窄巷深幽,長滿青苔的青石道曲折回環,置身其中,仿佛走進了歷史的長廊,品味著歲月的幽遠和滄桑。大院整個院落建筑均為磚木結構,以山石做墻基,青磚立墻,青石鋪地。高樓有垛口,院與院有夾角門道,地下有地道,臨街有炮樓,可謂院套院,院通院。熟悉院子的人會進一門而走遍全院,不熟悉的人輾轉而難覓其處。
“五門相照”體現大戶氣勢
推開西院過堂的大門,穿過青磚砌成的影壁,便看到3棟民國時期的建筑。其中,東邊的廂房是兩層平房。據帶領記者參觀的張氏家族后人張樓房介紹,這個廂房曾是張家聘請的老師居住的地方,正房是主人款待賓客的會客廳,正房屋后小院里的房屋用來讓客人留宿休息。
張家大院的主院位于西院的東側,為“五門相照”。走過門樓兩個拱形門有一個小院,再穿過一道門,便是主人居住的院落,中間為5間瓦房,東西為兩個廂房。再往里走,也是同樣布局的3棟房屋,但均為兩層樓房,且門上都有石雕門匾,其中正房的門匾上刻著“耕讀傳家”四個大字。匾額的右下角刻著房屋建造的時間,以此為據,東廂房為清朝道光年間建造,西廂房和正房為清朝同治年間建造。
“從門樓到最后面的正房,總共有5道門,并且門門相照,所以叫‘五門相照’,過去只有大戶人家才有實力建造這樣的建筑。”張樓房說。
主院東側的院落建造時間更早。據張樓房介紹,這邊的瓦房均是明朝所建,是張氏起家之處。在院子的南邊還建有炮樓、槍械庫等建筑,兩層高的房屋有多個窗戶和防御工事,以便于站崗放哨,或用于存放槍械。此院的后面和東邊還有兩個庭院,建筑風格與主院類似。
“張大善人”救濟饑民不下萬人
肥泉村張氏先人在山西做皮貨、食鹽生意發家后,便回鄉買田置地,逐漸興盛,到張士成掌家時,已擁有良田數百頃,成為湯陰縣以西最大的地主。
提起張士成,肥泉村及周邊村民都稱其為“張大善人”,在張氏家譜上評價他:“性情溫和好義,行樂濟貧”,并且記載了1942年其借糧救濟饑民的善舉。
1942年,河南大旱,大量的饑民開始逃荒。聽聞張士成樂善好施,周邊的饑民不斷涌向肥泉村。
為救濟災民,張士成命人在村口支起兩口大鍋,每天中午和晚上給災民做飯,一連數月,直至家中6個糧倉的糧食全部用完。
糧食吃光了,怎么辦?借!
在接下來的半年中,張士成總共借了500輛牛車的糧食來施舍災民。
張樓房告訴記者,他從長輩口中得知,那幾年,張士成救濟的災民不下萬人。4年前,張家后人還在駐馬店遇到過曾被救濟的老人。
張氏家譜這樣記載這段歷史:“1942年大旱,1943年青黃不接時,貧苦農民無以充饑,士成借糧賒飯達半年之久,救活了大批饑民,被譽為大善人。”
研究豫北明清古建筑的典范實例
“俯視整個建筑群,既有回廊建筑的特色,又有高低交錯、虛實對比的藝術特點,無論建筑風格還是藝術價值都堪稱一絕。”山城區住建局副局長張秀云認為。
“張家大院選址充分考慮了生存、發展、環境等因素,布局因地制宜,并反映了歷史發展過程,其建筑也頗為講究,是研究豫北明清古建筑的典范實例。”張秀云說。(記者 張心致 李雪婷 實習生 吳宜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