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年8月23日下午,我們在黃洞鄉(xiāng)黨委楊副書記、黨委辦公室小李和紂王殿村委會劉主任的陪同下,到紂王殿村高山溝尋幽探勝。
由紂王殿向西,沿崎嶇小路迤邐前行,越溝穿澗到達去高山溝的羊腸小道。溝之左側(cè)母背山層巒疊翠,高聳入云;右側(cè)高山峰拔地而起壁立參天,溝壑中草木蔥蘢,松柏滴翠,野花簇簇,馨香四溢,澗水潺潺,鳥鳴喋舞,嵐氣滾滾,廣夐幽邃。目睹這秀麗的景色,令人陶醉,引人入勝,真可謂“別有天地非人間”。
我們穿行在灌木叢中,步步登高,談笑風生。劉主任信口講道:當年殷紂王在紂王殿屯兵時,常常來到溝里打獵觀景。他的一番話勾起我無限的遐思:當年殷辛王為了富國強兵,固本基業(yè),來此屯兵,以建立一統(tǒng)霸業(yè),增光先王,用心可謂良苦。誰曾想?yún)s遭到奸宄暗襲,使鐵桶一般的江山付之東流,成了敗國之君,豈不令人憮然!一陣悅耳的鳥鳴打斷了我的遐想,舉目眺望,只見前面山崖上掛著一道飛瀑,從山巔直瀉谷底,十分誘人。雖然大汗淋淋,氣喘噓噓,卻加快了前進的步伐。
我們?nèi)杠S般來到飛瀑下面一個10平米的臺地,凝目仰視,一方高30米、寬20米的黛色鐘乳壁映入眼瞼。山崖頂部兀突于外,壁上布列著大大小小、形態(tài)各異的蘑菇狀鐘乳石,層層疊疊,各有姿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折服。一股細流從蘑菇壁的左側(cè)飛流而下,在壁下形成一泓泉潭,清澈見底,四季不涸,甘冽舒口。
從蘑菇壁下回首而望,只見山之半腰有一個巨型石門,謂之觀瀑臺。門之兩側(cè),十分對稱地各矗立著一根若大的闕柱。相傳當年殷辛王曾在這里觀瀑布賞風景,故名。其右側(cè)不遠處,有一組古代人物雕像,粗曠遒勁,氣宇軒昂,栩栩如生。謂之將相峰。劉主任告訴我們,據(jù)說這些石人都是紂王身邊的大臣。武王攻破朝歌后,他們不愿做西周的臣民,就跑到這里棲身,天長日久化作石身,守侯在觀瀑臺旁,鵠望朝歌,期盼紂王。我們聽了忍俊不止。這雖是個傳說,卻也道出了殷辛王在臣民心目中的地位。
小憇之后,我們沿著小道繼續(xù)前進。只見母背山和高山峰合在一起。劉主任興沖沖地指著前面的峭壁說:“前面就是回音壁。”我們好奇地放聲高呼,耳邊立刻響起清脆的回聲。大家歡呼雀躍,大步流星走到高山溝的盡頭。佇立壁下,舉目凝視,令我們愕然!兀峭的山崖下,一方高40米、寬100米的半圓崖壁上,鐘乳遍布,千姿百態(tài),形成許多難以言表的雕塑和圖案,酷似一幅絕妙的山水畫卷,又象一組匠心獨運的高俘雕,蔚為狀觀。一組組雕塑,形象生動,惟妙惟肖,耐人回味。
你看,那重疊六層的石幔,猶如飛瀑欲瀉,上方一股涓涓細流滴落而下,形成晶瑩的水簾,十分壯觀,謂之“石幔滴翠”。再看,上下兩個石猴倒懸壁上,上面的猴子緊緊拽著下面猴子尾巴,下面的猴子伸展前臂,好象要撈取什么,神態(tài)專注,令人捧腹,名曰“雙猴撈月”。左側(cè)那一群伸脛欲飛的大雁,形神逼真,仿佛要把驚人的喜訊傳送到遠方,謂之“鴻雁傳書”。再左側(cè)的鐘乳石酷似一群野獸,有的象獅子,有的似猛虎,有的如豺狼,有的則象糜鹿……神態(tài)各異,奮蹄狂奔,名曰“百獸爭雄”。移目四望,則別有情趣。壁上的鐘乳猶如窈窕淑女,翩翩起舞,凌空欲飛,謂之“淑女飛天”。另有一組則似一群倩女,身軀修長,含情脈脈,列隊貼于壁上,名曰“仙女斂壁”……整個崖壁幻異萬狀,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
目睹這妙趣橫生的回音壁,我們一個個如癡如醉,大自然絕妙之作,使我們留戀忘返。可是金烏西墜,百鳥歸巢,牛羊上圈,我們才依依不舍地告別了高山溝回音壁。
返回途中,我們還不時回首遙望那魔幻般的大崖壁。一邊走一邊議論,既感動欣慰,又有一種慕名的愧疚。三千年前,紂王惠眼識金,就發(fā)現(xiàn)了這塊風水寶地,而我們卻把它遺忘了三千多個春秋。怎不讓人愧疚!而今天,終于找回了屬于淇縣人民財富,豈 令人欣慰!高山溝,回音壁,我們一定讓你起死回生,我們一定會再來,而且要帶更多的人來瞻仰你的尊容!
余興未盡,信口哼出小令《長相思》,以寄心態(tài)。
高山溝,回音壁,幽夐深邃頗迷離,蕊侏圣潔地。
山河在,歲月移,殷辛猶生世代祭,公案欲雪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