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鶴壁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記 >> 瀏覽鶴壁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登大伾山有感

2016/8/23 11:22:06 點擊數: 【字體:

 
  初秋,游覽大伾山。
  
    山門上的對聯一下子攫取了我的心:“邯鄲道上,黃鶴樓頭,一劍西風留幻跡;衛水橋邊,浮丘林表,三山海路在塵寰。”橫額題“青壇紫府”。“青壇”,即青壇山。相傳,東漢劉秀鎮壓河北王郎軍,還師經過大伾山,在山上筑青壇祭告天地,謚大伾山為青壇山。“紫府”,指神仙所居之處。呵呵,能到神仙居所游覽一遭,確是人生一大幸事。
  
    大伾山是中國文字記載最早的名山之一。《尚書·禹貢》載:“東過洛油,至于大伾。”相傳大禹治水,到過大伾山。歷代稱為“禹貢名山”。從那些摩崖石刻(題記)中可以看出,帝王將相、文人學士、登山覽勝者代不乏人,多賦詩留言,刻碑勒石,抒發“登大伾、俯大河,懷大禹”的感慨豪情,其中以唐代的《洪經倫題記》和明代的王鐸書法最為有名。看到那些石刻前駐足觀賞、留影拍照的游客,當地的馬金章兄自豪地說:“大伾山石刻,從唐代至明清時期共遺存460多處,因此,以欣賞大伾山摩崖石刻,鑒賞其書法、藝術價值為主題的‘大伾山摩崖石刻風情游’越來越火。”
  
    讓人嘆為觀止的是大伾山的大石佛。大石佛,古稱大佛巖,倚山鑿就,高與崖齊,整軀為巖石,為明代成化十年(1478年)裝飾。大石佛結跏趺坐,面方頰圓,略呈梯形,形似彌勒佛像。目平視,唇緊閉,表情莊嚴。兩肩立挺,脖頸較長,有三道肉領。左手撫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肘舉。手心向外,示“無畏印”。身穿五彩方格袈裟。因胸部殘破,衣紋不清,似是雙襟直垂……大石佛總高八丈,藏于七丈高的樓內,素有“八丈佛爺七丈樓”之稱,為世界佛屋景觀之唯一,以中國最早,北方最大而著稱于世。隨同的馬金章兄解釋說,古時,黃河流于其腳下,每到雨季,常會洪水泛濫,故雕石佛以鎮之。山上寺廟洞閣棋布,始建于北魏的天寧寺,規模宏大,年代最早,寺內有藏經閣,原藏明代南藏經6053卷,為宗教典籍珍品。宋代的天齊廟、太平興國寺、豐澤廟,元代的觀音巖,明清的陽明書院、呂祖祠、禹王廟、張仙洞等建筑,皆各有其妙,為大伾山增光添彩。站在古柏環繞的古廟前,使人如入仙境,飄飄欲仙。
  
    大伾山不像其他山登起來那么累,山路舒緩、平坦,可以一邊走一邊細細地品味。山上秀麗幽靜,松柏蒼郁,上千年的古柏隨處可見,有的樹干筆直,直至藍天,樹冠蓊郁,一副舍我其誰的霸道;有的樹干遒勁斑駁,稀疏的樹冠透出一股飽經歲月的滄桑……馬金章兄介紹說,大伾山漢唐古柏400余株。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有一棵古柏從樹根部裂開,中間鉆出一棵槐樹,當地稱之為“柏抱槐”。兩棵樹同根共生,一樣郁郁蔥蔥,遮天蔽日。看著兩棵樹如此親密無間,相互依偎,我和愛人也在這棵樹前合影留念,祈望我們也和“柏抱槐”一樣,在人生的道路上同擔風雨,共享陽光。
  
    然而,大伾山又是很小的一座山,筆者說的“小”指的是海拔、面積和山勢。大伾山系太行余脈,東西寬0.95公里,南北長1.75公里,面積約1.6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35米,平地高起70米。它不是叢山中的峻嶺,而是平原突起的孤峰。盡管其“小”, 因其歷史悠久(國保級文物1處10項,省保級文物8處),文化底蘊深厚,石刻藝術博大精深,并不影響其名山的地位。
  
    由大伾山我想到了很多“小人物”。他們沒有顯赫的地位,沒有可觀的收入,他們做事圖的不是“利”,也不是“名”,但是他們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就像大伾山一樣,不高大,不險峻,但因其厚重的文化和內涵,永遠矗立在中國名山之林!侯發山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鄭州日報(2015-08-11)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云夢仙境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