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有這樣一些村莊,它們有爛漫田野、古屋舊祠,有說不完的古老故事,還有遵循了千百年的習俗,這就是我們的古村落。每一座古村落都是一部裝載厚重歷史的典籍,等待我們去仔細品讀它、研究它、傳承它、保護它。為了讓您對這些美麗的古村落有更多的了解,即日起,本報將推出記者走基層系列報道“行走古村落”,為您展示古村落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鶴山區姬家山鄉的王家(注:原音chan,這里發“站”音,只用于地名)村,又稱王家站,位于太行山東麓海拔460余米處,發源于林州林虛山的安陽河古稱洹水、洹河)由此進入鶴壁境內,然后湯湯東流。
村落始建于明代,至今有近400年歷史。傳說,明朝初,4個王姓兄弟從山西洪洞大槐樹外出逃難,其中一人看到這里有山有水,又有許多香椿樹,便建房而居,世代繁衍形成村莊,全村人都姓王,均屬王氏兄弟后代。
日前,古村魅力再顯,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傳統古村落。10月22日,記者慕名走進該村,感受古村文化。
村內最早建筑
距今367年
王家有百余棟清一色的灰瓦房,自南向北綿延700余米。偶爾幾棟現代翻修的紅磚房,像顆顆紅鉆點綴其中。
村民王相府稱,村里由青灰石建成的房屋,均有上百年歷史,占村內所有建筑的八成之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里人丁興旺,又新蓋了一些紅磚瓦房。
一條“O”字形的小巷是村里的主要街道,它猶如一個“項圈”,串起了村里近百棟古石房。小巷寬不足2米,記者從入口進去,邊走邊欣賞巷中的古色古香:青石堆起的圍墻、石頭壘成的風箱,一排拴了幾百年牲口的拴馬石、一個接一個的石磨盤、一棟挨一棟年歲久遠的古石房,還有大青石上幾百年歷史的碓臼、洗衣石……這些只有在電影中出現的鏡頭,記者都真真切切地看到了。
王相府帶記者來到一棟距今最久的房屋——王來鎖舊宅,建于1646年,距今已有367年。隨后,記者又參觀了建于1662年的王合生家院、建于1680年的王用來家院、建于1700年的王德昌家院和建于1690年的廟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這5處均被列為新發現的文物。”王相府說。山上有藥草150多種 秋天的王家,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曬柿餅、打薯粉,處處洋溢著人們豐收的喜悅。
記者見到村委會主任王堆金時,他正在院子里打薯粉。他告訴記者,村子的漫山遍野都是寶,村民自給自足,很少下山。他指著村南一座山,山腰處郁郁蔥蔥,“那是香椿樹和花椒樹。山腰往上是一片樹林,那是各種果樹,柿子樹和核桃樹最多。山頂有柴胡、黃芪、遠志、天藍星等150多種名貴藥材。”王堆金說,“村里很少有人到外面買藥,誰感冒發燒了,到山上拔些柴胡,回家滾碗水,一喝就好。”自然生長的香椿遍布溝溝壑壑 在村口,一塊刻有“香椿園區”的石碑引人注目。原來,王家物產豐饒,此處自然生長的香椿尤為著名,堪稱一絕,遍布村內的溝溝壑壑。
每到三四月份,漫山遍野的香椿散發出獨特的香味,引得周邊省市的人們蜂擁至此,高價購買村民采摘的香椿葉。“能摘個把月,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不過為了封山育苗,一年只摘一次。”王相府說。
碑文上寫著,因該村地處洹河南岸,三面環山,日照充足,氣候適宜,水土特殊,故此地長出來的香椿紅嫩脆,色澤油亮。“這兒的山土墑情很適合種香椿,折一枝香椿,插在土里就能活。”王相府說,“俺這兒的香椿又名‘滿屋香’,采一束放在室內,滿屋芳香,沁人心脾,因此得名。”山泉甘甜、空氣清新,村里出過多位百歲老人 采訪間,有村民送來一碗水,記者喝上一口,清甜之感沁人心脾。“這是我們的山泉水,好喝吧?沒加糖。”王相府笑呵呵地告訴記者。
村里不僅水好,空氣更是清新。“我呼吸慣了這里的空氣,每次下山都覺得空氣濁得呼吸不暢,待不了多久就給嗆回來了。”村民王買只說。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大山的滋養下,村里出過好幾位百歲老人。“現在村里的老人有50多口,80歲以上的占了一多半。”王相府說。
此時,三五個老太太說笑著從記者身旁經過,詢問后才知道她們是去摘柿子。只見她們精神抖擻、腿腳麻利。“她們都80多歲了,還是天天閑不住。”王相府笑著說。
在水庫邊,不斷有老太太用扁擔前來挑水;50多歲的王金鎖正赤手搬著大塊石頭壘院墻,身手矯健得像個小伙子;村民齊珍芝已經85歲了,每天都要來回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下地干活兒……多數房屋已閑置多年
人口大量流失
在村北的大片荒地中,遍布著幾十口古井,王相府告訴記者,這是為了方便村民吃水,祖祖輩輩們先后打出來的。一到夏天,雨水多,古井里的水總與地面持平,可到冬季,水位就變得很深。”為此,前些年,政府在村內新修了一個水庫,條件較好的家庭在自家院內建起水窖,引進水庫的水,免去了挑水的勞累,而條件不好的家庭,仍然經常用水桶去水庫里挑水吃。
交通不便是讓村民們頭疼的問題,山高路險,此處不通公交車,“除非有事我們才下山,步行近倆小時到山下的施家溝村去等公交車。”王相府說。
記者采訪發現,村里多數房屋都閑置多年,院內雜草叢生。而且在村里所見的都是老人,難覓年輕人身影。王相府說,村里雖然有小學,但教育資源跟不上,為了讓孩子們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少家長都陪孩子下山讀書,因此村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原來300多人的村莊,現在常住人口僅有50多名,多為花甲老人。“我都快60歲了,但在村里還算是年輕人。”王相府說。
“俺這一輩人入土后,估計村里就沒啥人了。”村內老人對村子的存亡紛紛表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