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食招待時要待以蒸饃、油餅等。但忌用面條招待報喜者,以避“面條會引起嬰兒流鼻涕”之諱。大喜與小喜三門峽市一帶報“大喜”拿油條、麻糖或鞭炮;報“小喜”拿油餅、花朵。沁陽一帶“大喜”拿燒餅,“小喜”則拿麻糖,當地因此將女孩戲稱“麻糖”。拮據之家,也有以喜餅厚薄分男女,厚餅為男,簿餅為女。澠池人報喜以綠豆、小米分男女。虞城人則用糕點、紅糖分男女。商丘人以一封果子(糕點)為女,兩封果子為男。安陽人愛用染紅了的雞蛋,如為男孩,則將紅雞蛋上用墨或鍋灰作色點一點,女則不點;也有不點點者,干脆以雙數報男,單數報女。豫南商城人報男時在禮物上放本書,報女時則放一朵花。駐馬店一帶用一只活公雞作“大喜”的標記,母雞則為“小喜”的標記。修武人報喜麻糖中間有棱者為“大喜”,無棱者為“小喜”。攜禮報喜時,多提籃、提筐或背“錢褡兒”,也有抬以“食盒”者。屆時將區別男女的標記置于籃上、筐上或食盒上。未用標記者,報喜人要用左右以示男女,左肩抬、左臂托、左手提才為男,反之為女。長命繩報喜者告別時,外祖母家要贈外孫以“囤囤”,贈外孫女以手巾。無論外孫還是外孫女都要贈送用各色線纏繞成的約一斤重的線蛋兒,稱“長命繩”。報喜者帶回后,要置于嬰兒的床頭,為其縫衣時使用。此線一直可用至12歲。洗三嬰兒出生后第三天,要用艾水給嬰兒沐浴,稱“洗三”。沐浴時,浴盆中多放硬幣10枚,取“十全十美”之意。嬰兒祖母在沐浴中要用一煮熟的雞蛋從嬰兒頭頂開始,向下身滾動,直滾至腳底。一邊滾一邊口中還要祈禱著:“滾滾頭,一生不用愁。滾滾手,富貴年年有。滾滾腳,長大能登科”等。然后給嬰兒穿上準備好的新衣服。并燒香鳴炮擺供“酬謝送子娘娘”和宴請同族中長者及接生者吃“三天飯”。此俗古已有之,謂之“湯餅會”、“湯餅筵”。偃師、鞏縣一帶,洗三時要給近鄰送碗撈面條。柘城一帶,嬰兒外祖父也前來看外孫,俗稱“送毛面”。送米面送米面也是嬰兒出生后的—次的重要慶賀活動。是此次活動必不可少的慶賀禮品,故稱作“送米面”,也有稱“送粥米”、“吃喜面條”、“等喜客”的。商丘人則稱“送中米”。送米面的時間多在報喜時議定,一般多于女嬰出生后第九天、男嬰出生后第十二天進行,所謂“男十二女九”。也有和滿月慶賀一起進行的,也稱“做九”、“做十二”或“送月禮”。
如逢日不吉利,則可提前一天,但不能推后。商丘一帶人送米面,忌諱農歷初五、十四、廿三和初八、十八、廿八。遇到此日便改換時間,可提前也可推后。裝起盒子裝不起挑子送米面之日,客人或撫籃子,或擔挑子,裝以米面,雞蛋、肉、紅糖以及嬰兒衣帽等物。60年代以前,豫東富裕人家送米面用“把斗子”,斗內用白面鋪底,上擺雞蛋、紅糖、大米、江米、花布、衣裳以及金銀首飾等。豫西人則用“食盒”送米面。食盒下層放肉類,中層放米面、雞蛋,上層放衣帽,并用紅紙封住,待到嬰兒家村頭時,由主家接客者將其封紙揭起。把食盒錯開。用食盒者注重外觀,多不注意內裝禮品厚薄,較之挑籃內的禮品未必豐盛,只是排場而已。而挑籃內禮品多裝得實在,裝不滿則被人笑話,故民間常稱“裝起盒子裝不起挑子”。吃喜面嬰兒家對送米面的客人以盛宴相待。面條為宴上必備品,謂之“吃喜面”,取其“縷縷長條象征嬰兒長命”之意。方城民間習俗,凡與生子家沾親帶故者,不管帶禮厚薄,均可攜兒帶女前往祝賀,尤其嬰兒外祖父家往往傾家出動,致使有的主人因準備不足而疲于應酬鬧出笑話。故俗稱“娶起媳婦待不起米面客”。滿月嬰兒出生—個月稱“滿月”。滿月嬰兒要理發,俗稱“剃胎毛”。做滿月時,男孩多提前一二日,女孩則足月時做。此日,嬰兒舅父一定參加。澠池縣一帶,來做滿月的舅父要抱小外甥到灶君前,由嬰孩祖母在旁祈禱著“報戶口”。然后嬰兒的祖父母拿出封錢若干贈與其舅父,并送嬰兒兩個饅頭。在偃師等地,家中長輩還要抱嬰兒到村中學校走一圈,以示小兒長大好學。做滿月時,許多地方嬰兒的鄰里常以鍋灰、墨汁涂在嬰兒祖父母的臉上,以取樂賀喜。在林縣,嬰兒外祖母來做滿月時多以“長命鎖”掛在外孫脖上,并為其取“小名”。滿月招待多為面條,俗稱“喜面條”。挪臊泊滿月過后,外祖母家要擇定吉日,澠池人多在嬰兒出生四十天時,派人接嬰兒母子來家小住,俗稱“挪臊泊”、“轉窩”或“請滿月”等。所住時間一般不超過10天,多為“男五天女四天”,意取“五大三粗”、“四大白胖”。上蔡、澠池等地,嬰兒挪臊泊時要先由其祖母在其額頭上或鼻頭上涂以鍋灰或墨點,到外祖母家后,再由外祖母改涂白粉,據說抹黑寓意“去時不識舅家之路”,抹白則寓意“舅家之路已熟,心中明白了”。
沁陽縣嬰兒挪臊泊上路時,要在其衣服上扎以紅布條或桃樹枝之類以避邪。“挪臊泊”后一般由嬰兒的祖父親自接回,以應“爺叫孫兒,扎下根兒”之諺。光山人接嬰兒返回時,要備饅頭、掛面等“上門禮”,以贈嬰兒的外祖母家。外祖母家再將此禮品分送近族各門。凡收禮品者,均要在嬰兒母子離去以前,請其到家中“認門”,并贈嬰兒以“上門錢”。民間十分講究“不吃外甥上門禮”,故于嬰兒母子“挪臊窩”離去時,多以加倍厚禮相贈,還要配以“長命線”、“長命鎖”、手鐲、項圈等。豫南諸縣和許昌等地,外祖母家多贈小兒一只雞,一只細瓷碗,謂之“長命雞”、“長命碗”,祝福嬰兒長命百歲、一生平安。過百天嬰兒出生100天,要“做百日”,或稱“過百生”、“過百天”等。過百天不待客,多由自家人祝賀。方城多于是日包100個餃子全家人食用。在修武縣等地,多喜歡用小麥面粉炸制“焦花”分送鄰里,收到禮品者要回贈小兒“百歲錢”。今照相館普及,各地嬰兒過百天時,大都愿意將其抱至照相館照“百天像”留念。過頭生兒嬰兒長至一年,稱為“一周歲”、“一生兒”。慶祝“一生兒”叫“過頭生兒”,為嬰兒成長過程中一次重要的慶賀活動,家長十分重視,尤其頭胎嬰兒的“頭生兒”。是日,家人燒香禱告。富有家庭要將打制的銀鎖、項圈等首飾在這天為小兒帶上。一般人家都以改善生活為慶,雞蛋、面條為必食之物。小兒“頭生兒”過后,以后生日便不再舉行大的慶祝活動,僅在其生日時煮雞蛋、做長壽面以賀之,今城鎮之家,開始用西方禮品蛋糕為慶。抓周許多家庭為預測子女未來,喜歡在桌上放上書本、鞭子、算盤和一些食物,挑逗小兒隨意去抓,俗稱“抓周”,以其所抓之物為其長大后的職業和可能從事的工作。倘其小兒先抓書,則認為其長大后為文;抓鞭子將務農;抓算盤會算帳;抓食物者為好吃懶做。澠池一帶“抓周”活動,則多在“百天”時進行。今“抓周”之俗尚有,但多為挑逗小兒玩笑而巳。掛鎖“過頭生兒時,也有親鄰送禮者。在安陽等地,小兒外祖母家或所認干娘要把紅絨線繩所系的銀鎖掛于小兒脖頸上,稱作“掛鎖”。滅災在柘城一帶,“過頭生兒”要用熟雞蛋為小兒“滾身”,類似“洗—二”之禮,稱“滅災”。
六、命名
為子女命名,俗稱“起名”。河南民間為小兒起名可謂“五花八門”,但十分重視其含義,既有希望、要求和祝福,也夾雜著各種信仰、禁忌和迷信。一般男孩名多用“剛、鋒、健、壯、強”等字以寓陽剛之美。女孩名多用“花、葉、香、巧、梅”等字以含陰柔之雅。乳名哺乳期間所起名字稱“小名”,俗稱“乳名”、“奶名”、“賤名”。多在小兒“百天”或“滿月”時由家中祖輩或來瞧滿月的外祖母起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和50年代初期,民間一些人丁不旺之家或其子孫嬌貴者,多借起名之機以名避邪、避兇,如起“石頭”、“鐵旦”、“鎖柱”為名以示其牢靠;一些則故意為男孩取女孩名,諸如“留妮”、“妮子”等以投“鬼神重男輕女”之好,逃避其干擾。起經名河南回民要在嬰兒三天時(也有七天)到清真寺清阿訇用阿拉伯文命名,稱“起經名”,也叫“起回回名”。學名孩子長到五六歲要起“大名”也稱“學名”。為孩子起大名時,某些大族還一定要按照孩子在家族中的“輩字”,“字派”起名,以“輩字”或“字派”作為名字中的一個字,多請本族中有威望有文化的長者來起。50年代末以后,隨著對宗法制的沖擊,此俗漸衰。80年代后,又有復舊之勢。碰姓起名鄭州各縣俗有“碰姓起名”或稱“闖姓起名”的,即于嬰兒出生后第一個早晨黎明時分,嬰兒父親請出門后碰見的第一個人為兒女起名,被請者隨口答曰,說什么便叫什么,即如糞筐、狗旦之類也不避忌。闖姓起名最怕姓“王”者,最喜姓“劉”、姓“程”者,因王與亡同音,不吉利;劉與留、程與成同音,吉利。
七、認干親
認干親,又稱“打老契”、“認干爹(娘)”等。舊日認干親多為聯絡友誼或為子女的健康而采取的祝福活動。河南民間認干親也是這種習俗的傳承,但以求子女安康者為多。認干親的對象,一般多選兒女成群、家族興旺者,或選姓氏“吉祥”人家。
也有的聽信算卦先生所云認為其子“命”中缺土缺木,便據此而認給石磨、石碾、槐樹等作親的。認干親之俗今日仍存,但迷信色彩漸淡,多為加強人際關系而互相攀親。碰親周口一帶認干親都喜歡認給姓劉姓程的人家,因為“留”而不去,“成”而不夭。修武一帶認干親多用“碰親”之法:選親時,由小兒之父清早起床外出,在本村或外村碰見的第一個人,便為干親對象,然后到其家中說明來意,如對方子女稀少則可由其介紹另一多子女之家認之。干親家所認干親男稱“干爹”、“干大”,女稱“干娘”、“干媽”。干爹、干娘與干兒子的父母則互稱“干親家”。一般認干親之日,干娘要買一只碗、一雙筷,并備置一件衣服送至于兒女家中,以示其家中多了一口人。干兒女家則熱情款待。周口一帶,還要舉行一個象征性的出生儀式。屆時,先由干娘將預先縫制好的開襠褲子,給干兒女穿上,穿褲時,干兒女在干娘的協助下從褲襠里鉆出來,以示干娘親生。然后干娘再為干兒女掛鎖,自此兩家便為干親。脫鎖逢小兒生日或逢年過節便相互送禮來往。干娘為干兒所掛之鎖多系用紅線繩、穿以銅錢。銅錢鎖按歲數,一歲加一枚,直至12歲時再由干娘摘去,俗稱“脫鎖”。此后,子女生日慶賀一般不再進行,兩親家間只在節日相互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