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兩岸的中原,原本是漢族長期生息的中心地區,由于西晉末年大戰亂的推動,從“八王之亂”開始,漢族從中心地區出發,向邊遠地區流亡,而原居住在長城內外的少數民族則大量內遷,至北朝時期達到高潮,歷時長達三個世紀之久。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響,總的發展趨勢是與漢族融化成一體,從而形成了黃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規模地遷入今河南境內,施行與漢族同化的少數民族政權是北魏。北魏是由鮮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權,統一北方后,為加速北魏政權封建化的進程,孝文帝拓跋宏率領貴族、文武百官及鮮卑兵20萬,自平城遷都洛陽。這些人連同家屬和奴隸,總數不下100萬人。接著,進行漢化改革,實行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以漢服代替鮮卑族服裝,禁止在朝廷上說鮮卑話,令鮮卑人改姓并自稱河南洛陽人等等。改姓數量,一說有300多,僅見于《魏書·官氏志》單獨列出的,即有114姓,其中被列入當今120大姓的就有25姓。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構成了其他地區難以比擬的優勢,使河南產生出數以千計的姓氏,成為中華姓氏的主要發源地。源于河南諸姓的先民們,植根于中原沃土,為故鄉的繁榮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在歷史的長河中又不斷向外播遷,廣及全國,進而又遠徙海外,至今幾乎遍布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