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民族姓氏的起源
2013/6/20 17:27:3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公元前21世紀,在黃河中流的河洛流域崛起了夏民族,這是漢民族形成的初始時期。以發源于黃河流域的炎黃部落的姜姓和姬姓為主體,融合了東夷部落的嬴姓和偃姓,形成了強大的華夏民族。華夏民族以中原為中心,先后建立了夏、商、周三朝,延續達2000多年之久。隨后,中國的姓氏經歷了嚴格的宗法制度時期,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實施的“郡縣制”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建立了戶籍制度,打破了姓與氏的固定模式,姓和氏不再是貴族和特權的專用字,普天之下的秦人,不分貴賤,都有姓氏,姓和氏混合為一。漢承秦制,華夏民族在這一偉大的轉化中,由秦人變為漢人,逐步形成了漢民族,漢民族所擁有的姓氏就是漢姓。
西漢的建立標志了漢民族的形成,漢民族是以華夏民族為主體,融合周邊的民族進化而來。漢族姓氏以先秦時期形成的姓和氏為核心,吸收周邊民族的姓氏,形成了同姓不同郡望的漢族新的姓氏傳遞和分布規律,這不同于先秦時期的華夏姓氏。這樣,隨著外族的不斷融入,漢族姓氏進化的結果變成:著名姓氏同姓人群的規模越來越大,大姓往往擁有多個郡望,以區別不同祖先所形成的同姓群體;姓氏的種類也隨著總人口的擴大而增加、或隨著總人口的縮小而減少。
漢族人口從西漢初的3000多萬,發展到明朝末的1億,再發展到清朝道光年間的4億,最終發展到今天的12億多;漢族姓氏種類的數目也由西漢初的1800多種,增加到明末的2200多種,再增加到清朝道光年間的2800多種,最終增加到今天的4000余種。從宋朝以來,李、王、張一直為我國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三大姓同姓人群的歷代總人口大約占歷代全國總人口的20%。
有關中國姓氏有史可查的記錄,主要是秦漢以后的文獻。正是在秦漢時期,才奠定了中國姓氏延綿不斷穩定傳遞的基礎。姓氏的真正含義是反映父系的血統。在這幾千年里,大規模的人群遷移、民族融合和同化的進程與漢族姓氏的進化是同步的,當今漢族姓氏在全國分布特征是這幾千年漫長歷史進程的結果。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華日報 2007-07-25 作者:袁義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