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姓氏背后的遺傳學

2013/6/20 17:28:34 點擊數: 【字體:

 
    核心提示:本文簡要地闡述了姓氏與遺傳學的關系,通過對歷年來民族融合和人口遷移的研究,提出我國漢族姓氏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國人姓氏歷史悠久,5000年來一脈相承,從未中斷過,而且是與周邊民族不斷融合和同化,最終形成了當今姓氏的規模和分布格局。中國人姓氏的形成和進化過程應是中國歷史進化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另外,提供的中國三大姓氏的分布圖是最新研究的成果,包括臺灣地區。

  神秘的姓氏文化“基因”

  姓氏是一種文化,遺傳基因是生物學中的術語,表面上兩者之間似乎沒有關聯。然而,在自然科學家的眼里,兩者在遺傳學上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科學根據是:人的性染色體分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兩種。對女性而言,她們只有X染色體;而男性既有X染色體又有Y染色體。換句話說,Y染色體是男性特有的染色體,而且在世代傳遞中保持不變。由于在一些國家,姓氏隨男性代代相傳,女性通常只保存一代。因此,Y染色體的遺傳信息也就隨姓氏代代相傳。正因為如此,在研究者看來,姓氏成了Y染色體上的一個特殊“遺傳位點”。每個姓氏相當于這個位點上的一種“等位基因”,其傳遞方式是父系遺傳。姓氏與染色體遺傳的這種奇妙關系,為生物遺傳學提供了考古研究的科學依據?茖W家稱這一發現為姓氏文化“基因”理論。

  當1985年世界最權威的美國斯坦福大學人類群體遺傳學家卡瓦利·斯福扎教授將他的“姓氏基因”理論帶到中國時,有著五千年姓氏記錄的中國人還未意識到姓氏會和遺傳基因有多大關系。那一年,斯福扎教授找到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這位國際著名的群體遺傳學權威提議與中國大陸科學家共同開展中國姓氏與遺傳信息的研究。

  “洋學者”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主要是看中這里的科研資源。因為,西歐人姓氏最早的記錄不足千年,日本人姓氏也才130余年,而中國人姓氏至少有5000多年歷史。所以,中國人幾千年來有關姓氏的記錄將有助于中國人的群體血緣關系和人群遷移的研究,這有可能為中國人遺傳學提供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從那時起,我國從事人類群體遺傳學研究的科學家正式加入到這項研究中。

  中國人歷來重視自己的姓氏,沒有特別的原因是既不改姓,也不隨母親的姓,而以父系傳遞方式一代一代地往下傳。只有繼承了父親Y染色體的才會是男孩,這是一條生物遺傳和進化的法則,中國人姓氏就相當于這條Y染色體上的固定遺傳“標記”。

  為了證明中國人姓氏與遺傳基因的關系,我們收集了全國上百萬份人的血型、酶、蛋白質等遺傳基因的數據,經過計算機統計分析后發現:不同人群血樣中的遺傳基因的區域分布,與中國人姓氏的區域分布存在高度一致。我們也發現1000年中,宋、元、明和當代四個時期的中國人姓氏分布的四條曲線是重疊的。這證明了中國人的姓氏分布是穩定的,是連續的!這提示我們中國人姓氏文化“基因”可能是存在的,研究中國人姓氏的遺傳規律將有助于找到特殊姓氏人群的特殊遺傳基因的可能,這對于研究地域性疾病、家族性疾病的分布和病因有重大的參考價值。同時,可以通過各種姓氏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來探討人群的遺傳結構、不同群體間的親緣關系以及人群遷移的規律。再進一步說,對中國人姓氏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和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

  “南方人”與“北方人”

  當代擁有12多億人口的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族群。漢族在其形成的漫長歷史中,向四處不斷地遷移,在與周邊民族的頻繁交往中,外族基因不斷地流入,加上不同地區文化的互動,地理環境的影響和隔離,方言林立且差異懸殊以及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從而形成了許多各具社會文化特色的漢族亞群體。

  我國漢族的亞群體確確實實是存在的,但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劃分依據和標準,而是各學科根據各自的需要制定自己的標準來劃分的。官方的劃分中,最著名的為語言學意義上的劃分,語言學家根據方言,把漢族分為北方、湘、贛、吳、閩、粵和客家七大方言區人群,每一方言區再被細分成若干亞方言區。而其他學科因沒有相應的標準,往往以長江為界,把漢族簡單地分為南方人和北方人。更多情況下,以。▍^、直轄市)行政區劃為單位來區分漢族亞群體,如河南人、山東人、上海人等。也有以大行政區劃為單位結合人類文化學的特征來區分漢族亞群體,如華北人、華南人等。

  漢族分布于全國各地,雖同為漢族,南北之間方言雜亂,有時甚至到不能通話的地步;幾千年的漢族進化歷史也證明了南北地區的漢族存在差異,而且是一種群體遺傳基因進化上的差異。因為文化上的差異,包括語言上的差異,可以通過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在不長時間內改變或縮小這類差別,因而不是根本性的;而幾千年不同程度的隔離和遺傳基因進化中所造成的不同地區漢族亞群體之間的差異,才是本質上的區別。

  中國漢族姓氏在歷史上的傳遞是連續和穩定的,在歷史的進程中所展現的血緣文化的痕跡與生命遺傳物質,特別是代表男性的Y染色體的遺傳具有基本相同和平行的表現。因此,用群體遺傳學的分析方法可以分析漢族姓氏。

  姓氏遺傳學分析結果表明,在中國1000年前的宋朝已經形成了南北兩大區域的人群,從姓氏遺傳信息上明顯地顯示出南北兩大區域人群結構的區別,表明南北兩大區域人群的不同源性,其明顯的地域分界線在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嶺,而不是長江。中國人姓氏的歷史至少已有5000年以上,主要起源于中國西北和中原地區的民族,融合并同化了各個時期周邊各民族的姓氏,形成了中國幾千年來一直在使用的漢字姓氏。根據1000年來的中國人姓氏分布和對人群遷移、混居和融合情況的分析,基本上反映了當時的民族聯合和進化的歷史,也說明了中原地區的人群是組成中華民族的主體,融合了南北各個時期的民族成分,尤其是北方地區的民族成分,形成了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當代中華民族的整體。

  漢民族姓氏的起源

  公元前21世紀,在黃河中流的河洛流域崛起了夏民族,這是漢民族形成的初始時期。以發源于黃河流域的炎黃部落的姜姓和姬姓為主體,融合了東夷部落的嬴姓和偃姓,形成了強大的華夏民族。華夏民族以中原為中心,先后建立了夏、商、周三朝,延續達2000多年之久。隨后,中國的姓氏經歷了嚴格的宗法制度時期,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實施的“郡縣制”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建立了戶籍制度,打破了姓與氏的固定模式,姓和氏不再是貴族和特權的專用字,普天之下的秦人,不分貴賤,都有姓氏,姓和氏混合為一。漢承秦制,華夏民族在這一偉大的轉化中,由秦人變為漢人,逐步形成了漢民族,漢民族所擁有的姓氏就是漢姓。

  西漢的建立標志了漢民族的形成,漢民族是以華夏民族為主體,融合周邊的民族進化而來。漢族姓氏以先秦時期形成的姓和氏為核心,吸收周邊民族的姓氏,形成了同姓不同郡望的漢族新的姓氏傳遞和分布規律,這不同于先秦時期的華夏姓氏。這樣,隨著外族的不斷融入,漢族姓氏進化的結果變成:著名姓氏同姓人群的規模越來越大,大姓往往擁有多個郡望,以區別不同祖先所形成的同姓群體;姓氏的種類也隨著總人口的擴大而增加、或隨著總人口的縮小而減少。

  漢族人口從西漢初的3000多萬,發展到明朝末的1億,再發展到清朝道光年間的4億,最終發展到今天的12億多;漢族姓氏種類的數目也由西漢初的1800多種,增加到明末的2200多種,再增加到清朝道光年間的2800多種,最終增加到今天的4000余種。從宋朝以來,李、王、張一直為我國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三大姓同姓人群的歷代總人口大約占歷代全國總人口的20%。

  有關中國姓氏有史可查的記錄,主要是秦漢以后的文獻。正是在秦漢時期,才奠定了中國姓氏延綿不斷穩定傳遞的基礎。姓氏的真正含義是反映父系的血統。在這幾千年里,大規模的人群遷移、民族融合和同化的進程與漢族姓氏的進化是同步的,當今漢族姓氏在全國分布特征是這幾千年漫長歷史進程的結果。

  五次民族大融合

  與姓氏分布


  自漢朝以來,漢民族與周邊民族發生大規模融合至少有五次,漢姓也發生了五次重大的變革和發展,所經歷的時代是漢朝、兩晉南北朝、唐宋時期、元朝、清朝等。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在河南滎陽即皇帝位,建都洛陽,漢朝宣告成立,史稱西漢,到公元220年曹丕稱魏帝,漢獻帝讓位,東漢滅亡,兩漢歷時422年。這時期的漢族所融合的周邊民族的數目和人數是歷史上最多的一次,是漢族第一次大融合時期。融入漢族的外民族包括北部的匈奴、鮮卑、高句麗等,南部的諸越族、南蠻、交趾等,西北的氐、羌、西域諸國,西南的叟、蜀、巴等族。

  這一時期,漢朝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周邊的民族和國家無不向往大漢帝國,因此樂于與漢人通婚和雜居,并很快被漢化,成為漢族。漢民族能夠長期占據統治地位,不間斷地同化融入其他民族,不斷地加強漢民族的凝聚力,這與漢民族繼承華夏族的民族協調、民族和親的政策和推行漢化政策有關。

  民族間的通婚,上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炎黃兩大部落間世代通婚的時代,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周朝。其他各國貴族之間的和親通婚已經成為傳統的習慣,比如姬姓魯國與子姓宋國、嬴姓秦國與姬姓晉國的世代通婚。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族的各國與周邊的西戎、北狄、東夷、南蠻之間都存在這類通婚的現象和習俗。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統一了文字、統一了貨幣,并制定了統一的度量衡、廢除分封制等。漢承秦制,不但加強了民族和親政策,更重要的是推行了漢化政策,規定講漢語,統一用漢字。這樣,不同地區,特別是南北之間不能通話、講不同方言的漢族就統一在漢文之下,漢字的文化認同對于漢民族的內聚力、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國家的大統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漢字,就沒有漢民族”,也就沒有中國。以至于到今天,只要是中國人,不管在世界何地,講何種中國方言,或講何種外國語言,一看到中國字,特別是中國的姓,就會產生一種無形的親切感和認同感。

   兩晉南北朝是漢族第二次大融合時期,西晉末,匈奴、羯、氐、羌、鮮卑“五胡亂華”,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十六國。南北朝時,北方幾乎為鮮卑族所統治,北魏孝文帝下令鮮卑族所統領的各姓部落一律改稱漢姓,北方地區的漢族一下就融入了大量的外族成員。除此之外加入的民族還有北方的高麗、烏桓、柔然,西域各族,西南的天竺、叟,南方的巴、獠、貍、蠻、溪、濮等族。這一時期,主要的變化是北方地區的中原漢族大量南遷江南地區,成為當地的大姓。當代中國南方著名大姓陳、林、黃等姓就是在這一時期南遷的。北方地區涌入了大量的鮮卑等族人,與當地漢人混居,形成新的華北地區的漢族,產生了一大批新的漢姓。

  漢族第三次大融合時期是在唐宋,唐朝推行的是民族平等政策,外族在朝中可以擔任要職,外族與漢族通婚十分普遍,從而加速了外族漢化的速度。這個時期融入的外族有:北方的鐵勒、突厥、回紇,西部的吐蕃、吐谷渾、羌、西域諸國,東北的高麗、百濟、新羅、渤海、契丹、奚、鮮卑,南方的安南、占城、南蠻、烏蠻、白蠻等族。這一時期,中原百姓幾次南下大遷移,聚集于贛浙蘇,開發了閩粵地區,形成了著名的漢族一個分支——客家人。中國的人口重心開始由北方向南移動,到北宋后期重心已經越過長江進入南方。從此以后,漢族姓氏在南方得到飛速的發展,形成了許多著名的大姓望族。

  元人從貝加爾湖附近的蒙古東部興起,蒙古騎兵六次南下,最終滅了南宋,成為中華大地的統治者,建立了元朝,這是漢族第一次被外族排除出統治者的地位。當時漢族的張、王、李、趙、劉五大姓約占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宰相伯顏曾一再向元順帝建議殺滅漢人五大姓,幸虧元順帝沒有批準,漢族最終逃過了一次滅族的大劫難。

  元末天下再一次大亂,群雄起義,朱元璋統一了全國,建立了大明皇朝,在不到100年的時間內,中國的政權再一次回到了漢族人的手中。明初的人口再一次急劇減少到6000萬,漢姓的數目達到2000個左右。中國姓氏在這次大的洗劫中又得到了一次大變革,吸納了來自西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康里人、畏吾人等血液,同時,蒙古人把西夏、高麗、契丹、女真、蒙古、吐蕃、安南、大理等人分散到全國各地,與漢人雜居,最后大部分外國人和外族融入到漢族之中,這是漢民族的第四次大融合。

  清朝是漢族第五次大融合時期。清朝雖然再一次把漢族排除出統治者的地位,但清政府很快采取民族和睦政策,發展農業,人們能夠安居樂業。在其長達268年的統治時間,只有太平天國起義是一次大的全國性戰爭,除此之外,所有的戰爭都為局部的,規模有限,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中所發生的戰爭程度要小,危害也小。全國人口從清初的8000多萬,到清道光年間人口達到四億,這是清朝人口發展的一大特點。

  清朝期間,北方地區的滿、蒙以及東北地區的其他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紛紛改用漢姓,西部和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在清政府“改土歸流”的政策之下,紛紛采用漢姓,各地漢化的速度加快,中國姓氏再一次獲得了充實和發展,姓氏數目達到2800余種。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成立了推行五族共和的民族團結的中華民國政府,漢族和其他民族一起正式稱為“中華民族”。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國土上的56個民族,各族之間平等友好,互相自由通婚。漢字是全國通用文字,55個少數民族都有漢姓,目前正在使用的漢姓有4000個左右。

    中國同姓人群的遷移和融合的歷史有力證明:姓氏文化所起到的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5000年中國姓氏的傳遞和演變,同姓人群的歷代分布所表現出的一致性,以及中國人姓氏傳遞的穩定性在當今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華日報 2007-07-25 作者:吳紅梅 孫華丹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