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文章

古書畫并非都是“寶”

2013/9/27 9:22:49 點擊數: 【字體:

古書畫并非都是“寶”
八大山人 《藤石》(清)
古書畫并非都是“寶”
吳鎮 《漁父圖》(元)

   
    中國藝術研究專家朱良志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強調:誤讀傳統繪畫傾向亟須警惕
  
    文人畫,是中國藝術史乃至世界藝術史上的一株仙葩,千年前,就開始了高蹈出塵、超越形式的精神探索之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朱良志最新力作《南畫十六觀》,正是通過對元明清十六位具有開創性代表畫家的作品和人生的解讀,來探討文人畫的真性問題——對生命真實的觀照。本期,曾在國內外近百間博物館做研究的朱良志,將為我們講述文人畫的核心價值,碰觸當下古書畫收藏中的種種敏感問題。
  
    文、圖/記者 江粵軍
  
    傳統文人畫的

  核心是超越形式
  

    在朱良志看來,中國傳統藝術跟西方藝術最大的不同在于,無論書法、繪畫、音樂、園林、建筑還是篆刻,都有一個共同的“母體”——中國哲學。而中國哲學的形態跟西方哲學的差異也非常大,中國哲學是從人的生命體驗中產生的。“中國古代嚴格上講并沒有所謂的藝術,今天我們命名為中國藝術的,是精致化生活的代表,是用哲學的方式來生活的衍生物。”
  
    出于對哲學和藝術之間關系的極大興趣,此前朱良志寫作了《真水無香》,主要探討“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哲學命題在多種藝術中的體現。2009年該書出版以后,他又開始寫作《南畫十六觀》,集中研究中國藝術最為精致的領域之一——文人畫,探討這一藝術的內在精神氣質。“中國繪畫發展到唐代至北宋年間,建立起了基本的繪畫語言,像董源、范寬、關仝的作品,比較重視山水的質感、體量的巨大和外在形貌的詮釋。而從北宋末年到南宋期間,中國繪畫發生了巨大的轉化。畫家畫山水,常常跟現實的山水沒有關系,只是作為一種語言來表達內在的智慧。可謂山非山、水非水、花非花、鳥非鳥。經過南宋的準備,到元代這一特殊時期,文人畫獲得了成熟的形態。從‘元四家’到明代的吳門畫派,及至清代康熙年間的大師林立,將近千年時間,文人畫完成了中國藝術史上最濃重的篇章,在中國社會嚴密的禮法中間開辟出一條自由的道路。山林意識、江湖意識、自由意識,成為撫慰中國知識分子的重要精神力量。它不僅在文人畫中得到體現,并影響了整個藝術的發展。它對中國文明史的作用,幾可以跟西方的文藝復興之于西方文明發展相譬比。”
  
    也因此,文人畫真性之“真”,跟西方哲學中所講的真善美并非同一概念,它指的是生命的真實,而非科學的真實。而這樣的智慧領悟,朱良志認為正是當代一些書畫家比較欠缺的。“雖然不能說文人畫已成絕響,但現在不少書畫作品格調不高,領會膚淺,筆墨功夫也欠火候,往往從形式上去試圖追蹤傳統文人畫,但即使畫面看起來像,其實內里跟真正的大師智慧之作判若云泥。當代不少畫家注重外在的形式,受制于功利的目的,所創造出的東西造作的痕跡明顯。每個人都說自己是大師,其實并沒有真正的大師。尤其從創造能力來講,當代國畫藝術突破性不夠,難以形成像倪云林、石濤、八大山人那樣鮮明的風格。”
  
    對于一些人所謂的“抽象”、“新抽象”之類的新水墨,如果從傳統繪畫的主脈來看,朱良志認為,存在某種程度的誤讀,“實際上文人畫跟具象、抽象沒有關系。文人畫的核心是超越‘形式’,而不是反對‘形似’。在似與不似、不似之似、似之不似的‘似’上打圈圈,終難入文人畫的門徑。”
  
    對話:

  美國大型博物館都藏有中國古書畫
  
    廣州日報:您曾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研究員,也曾在美國很多家博物館做過研究,在您看來,美國的中國古書畫收藏和研究現狀如何?
  
    朱良志:美國收藏中國古書畫的基本特點是量大,研究也成氣候。20世紀以前的中國書畫,我估計有近四分之一藏在美國。各城市的大型博物館,還有像哈佛、普林斯頓等大學的博物館,都有中國書畫收藏。此外,私人收藏的存量也非常可觀。如原來王季遷一個人的藏品,就可能抵國內一個中型博物館的書畫收藏。
  
    我知道國外的一些博物館,針對中國古代書畫不同的畫形做了很細致的區分。像扇面如何保存,立軸如何保存等都有一套科學的辦法。
  
    這些博物館還擁有專業的研究人員,多數為博士畢業,既懂展陳,又懂鑒定,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因為在美國的學術傳統中,藝術史是核心學科,所以研究力量很強。
  
    廣州日報:與美國相比,您認為中國古書畫的收藏、保護和研究現狀如何?
  
    朱良志:國內博物館目前保存條件有很大改善,但仍有提高的空間。不僅在保存上,在著錄、展示乃至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間。此外,我發現,國內有些博物館的管理制度不太健全,我甚至發現有的拍賣行上拍的東西竟是藏于某博物館的。譬如有的冊頁有8頁,其中某一頁就出現在市面上,一旦分開以后可能永遠無法再“合璧”了。
  
    缺乏研究致拍場中古書畫贗品泛濫
  
    廣州日報:受“好古”之風的影響,古書畫成了現在拍賣市場上的“香餑餑”——除了古代名家的作品,藏家也熱捧一些作者籍籍無名、缺乏個性的明清古書畫。您如何看這種現象?這樣的無名之作未來是否具有較大的升值空間?
  
    朱良志:只要是真正的行家,他對作品的藝術性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知。博物館對藏品一般都有等級認定,譬如一級品、二級品、三級品、一般性藏品等。從中可以看出,并非所有古代的作品都有藝術價值,并非所有作品都值得收藏。現在由于利益驅動,很多東西被拿出來炒作,價格與價值完全脫鉤,等到未來再回過頭看,想必會發現,并沒有多少升值空間。因此,你不能指望收藏一件沒有意義的古代書畫作品能帶來什么利益。
  
    廣州日報:當今拍場還盛行“回流熱”,因為過去一百多年中,大量中國古書畫被掠奪或被“偷渡”到國外,您怎么看這種現象?
  
    朱良志:古代名作“回流”是件好事,可以大大促進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中國繪畫太有自己的特點了,對其研究、繼承和推進,于人類文明史將是很大貢獻。可惜,當下收藏遇到了好時代,研究卻遠遠不夠。無論是國內的拍賣行,還是國外的“百年老店”,如佳士得、蘇富比,現在上拍的中國傳統古書畫中都有不少贗品,甚至有拍賣行一個拍賣季贗品充斥,令人不忍卒睹,真可謂泥沙俱下。究其根源,一方面在于有的人為了經濟利益知假賣假,另一方面則是買賣雙方對古書畫缺乏研究,沒有能力做鑒別。今天中國古書畫造假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其實贗品自有其破綻,每個時代的紙張并不一樣;每位畫家的筆墨運用也各不相同;同一位畫家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會用不同的名號、款識;一些繪畫大家,其駕馭繪畫具有明顯的個人氣質,這是模仿者無法達到的。張大千模仿八大山人再像,但若細辨,還是能發現其面目的差異,真可以說“胸次自異耳”。
  
    通過研究來做鑒定,還是非常有必要的。現在看到不少拍賣公司對藏品的說明都語焉不詳,錯誤連連,甚至犯一些基本的常識錯誤。有的照抄很多年前出版的書籍,完全不知本領域研究的發展;有的只信名家的題跋、印信,殊不知這些鑒賞名家也不是神,他也有自己不擅長的地方。即使像一生崇尚石濤的張大千,鈐有“大千供養”印章的有些畫也是假的。這真的需要我們扎實的研究功夫,需要多學科的力量,需要專業的研究隊伍。
  
    中國藝術史研究國內目前很熱,藝術學提升為一級學科,藝術史研究相應得到大的發展,理應培養出更多書畫鑒定和研究方面的專才,但實際情況并不樂觀,很多人熱心于套用外國概念,即使在學術上“打空轉”,也不屑于去做基礎研究工作。這和整個中國藝術研究的狀況有關,說大話空話的多,實在的研究少。
  
    廣州日報:聽說您下一本著作將探討八大山人和石濤作品的真偽問題,您是有感于這個市場的混亂,故發而為書嗎?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2013年09月08日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