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畫并非都是“寶”(2)
2013/9/27 9:22:4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朱良志:我的新作不是從市場角度考慮,而是從我自己的研究出發。以前研究八大、石濤,我比較注重觀念闡釋。后來,在同行的幫助下,在自己的領會中,我越發覺得作品的真偽鑒定是研究的基礎。就像考古,出土一件東西,我們首先必須對其進行斷代,辨別真偽,否則在此基礎上做的研究就是空中樓閣,難以令人信服。繪畫研究也一樣,如果以贗品為基礎得出研究結論,按照上海著名藝術研究學者萬君超先生的話說,就是得了“絕癥”,毫無價值。
廣州日報:就您所見,八大山人和石濤的傳世真品有多少?
朱良志:譬如說石濤,如果將冊頁算作一件,與他的長卷、扇面、立軸、畫屏等加起來,博物館、私人收藏家、拍賣行能夠見到的畫跡大概在千件左右,但我初步的判斷是,真品不會超過一半,大量所謂的傳世品是偽作。
對這些作品進行研究,做得越深入我越感到有意思。譬如張大千的仿作非常難辨別,一定要通過細致的、偵探式的分析才能發現蛛絲馬跡。張大千有時會在仿作上故意留下一點痕跡,他都怕自己畫過后忘了,誤認為是真品。跟石濤同時代人的一些偽作,水平甚至能跟石濤的一些草率之作不相上下。
書畫鑒賞是一件有風險的研究工作,尤其在今天這個藝術市場繁榮的時期,說別人一件藏品是贗品,總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這樣的研究終究對收藏者本身是一種有價值的事情,因為它對真正的收藏本身是一種保護。鑒藏鑒藏,無鑒何藏!
大家簡介
朱良志,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高級研究員。主攻中國古代美學、中國藝術觀念、中國畫學等。著作有《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石濤研究》、《八大山人研究》、《中國美學十五講》、《真水無香》、《南畫十六觀》等。【原標題:古書畫并非都是“寶”】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2013年09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