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赫在其《古畫品錄》中這樣說:畫雖有六法,第一即是氣韻生動。又云:“人品既高,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高,不得不生動。”氣韻生動是中國畫的生命和精神。繪畫作品中氣韻生動的境界取得,除要人品高、有修養(yǎng),還要有對藝術的體味和刻苦勤奮的用功,萬林先生用聰慧的頭腦去施行了。他就學于鄭州藝術學院和中國美術學院,上下求索,勇猛精進,于古人優(yōu)秀繪畫下過苦功。他的花鳥畫取徐青藤勢如急風,縱橫睥睨的神氣;取八大山人筆情恣縱,不拘成法的清蕭;取金冬心質樸古拙,蕭爽有致的靜逸;取任伯年豐姿多彩,揮灑自如的自在;取吳昌碩氣勢雄強,貌拙氣酣的恣肆。人物畫則除了沉浸在唐宋以前古人的佳制妙作之外,取陳老蓮的清圓細勁,形象奇古,色調清雅。山水畫在宋元明清諸大家中廣取精華,尤鐘情于石濤山水畫中的淋漓灑脫,險中含秀,脫盡華靡。可貴的是,萬林先生不為前賢所拘,泥古能化,遂成了自己個人鮮明的風格──寬宏博大、樸拙雄渾。
氣韻生動是藝術的活動根源,倘不經(jīng)驗氣韻生動,拘于畫道之形,失卻之神,定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若要達到氣韻生動,畫家作畫時的心境頗為重要,這就是所說的作畫功夫。惲南田在《甌香館畫跋》中云:“作畫須有解衣盤礴,旁若無人之意,然后化機在手,元氣狼藉,不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出入風雨,卷舒蒼翠,模崖范壑,曲折中機,惟有成風之技,乃致冥通之奇。”另外,畫家作畫時,還要具有辟除功利的心境,脫卻胸中的塵俗之氣,用極純粹的心境投入到畫道上,落筆之日,若能窗明幾凈,焚香沐手,精筆妙紙,佳墨純色,權當養(yǎng)興,技癢而發(fā),興去而止,作出的畫自然能天機活潑,迥出塵俗。萬林先生的鬼手何能畫出氣韻生動的畫,這段文字可為詮釋。
萬林先生由于受西方新潮的影響,企圖在繪畫中追求一種精神上的極端顫栗與震撼,嘗試用五彩潑墨,洇化渲染手法畫了些現(xiàn)代派山水畫。畫家往往在表現(xiàn)這種精神顫栗的時候,外面的形式與手段成了阻礙物,非全然拒斥不可。這時畫家的思想,非圓融畫道的一切應截斷,去完成畫家心中純粹的繪畫藝術。萬林先生這些感情宣泄出的現(xiàn)代派山水畫作品,從必然王國達到了自由王國,這些純精神方面的藝術,是萬林先生純粹繪畫的內在的表現(xiàn)。
劉萬林簡介
劉萬林河南汝州人。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河南省國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專家組成員、河南省書畫院藝委會委員、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河南省藝術職稱高評委,受聘為黃河科技大學教授、鄭州大學名譽教授。
從事中國畫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中國畫作品十多次入選全國展覽,三十多次入選省級展覽,五次入選國際展;獲國際文化交流獎,獲文化部優(yōu)秀獎,全國二等獎,十多次獲省級金獎、特等獎、一等獎等。曾擔任藝術主持,組織第三屆當代中國山水畫展:作品為毛主席紀念堂、各地博物館、八路軍紀念館、八大山人紀念館、徐渭紀念館、蒲華紀念館等收藏。出版有兩種畫集,入編多種典籍。
2007年被評為當代30位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的(山水)畫家。
2009年在北京建立工作室,受聘為中國藝術創(chuàng)作院山水畫院副院長、國家博物館畫廊藝委會委員、文化部華夏文化遺產(chǎn)中國畫院副院長。
滿林丹柿勝花紅
——題《劉萬林畫展》
□魯慕訊 (著名國畫家、理論家)
萬林受過嚴格的繪畫基本功訓練,有很強的造型能力;對中國畫傳統(tǒng)的藝術精神和筆墨語言也有較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且畫路較寬,山水、花鳥、人物都有相當造詣;然而更為可貴的是,他的繪畫觀念較新,創(chuàng)新意識較強,對于現(xiàn)代畫風的追求一直在作著不懈努力和探索,這是一個畫家保持旺盛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其藝術生命活力的根本所在。
多年前,我曾看到過他的一批抽象繪畫,是保有較多國畫元素的中國風的抽象畫,雖屬嘗試,卻很到位,給人以清新愉悅的審美感覺。抽象的繪畫在中國,多數(shù)觀眾恐怕還不能欣賞,但它畢竟是一種新的繪畫觀念的產(chǎn)物。蘇東坡說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就含有超越于形之上的抽象意味。其實中國畫中的抽象因素是很多的,而且是古已有之的。當前,抽象與半抽象的繪畫,在中國畫由古典藝術形態(tài)向現(xiàn)代藝術形態(tài)轉化的過程中,作為多元結構中的一元,已經(jīng)是現(xiàn)實的存在。我對于包括抽象繪畫在內的現(xiàn)代形態(tài)的藝術,是抱有熱情歡迎的態(tài)度的。
萬林的畫,在多元并存的藝術轉型期中,有著承前啟后的積極意義。他作為一個實力派畫家,在走向現(xiàn)代的路途中,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祝愿他沿著自己的道路向前走去,并取得更大的成果。
花開十丈藕如船
□李志軍
云門文偃禪師有著名的“云門三句”:“涵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剛好可以借來概括劉萬林先生的繪畫。
“涵蓋乾坤”者,言為人為畫氣象之大也。龐蘊居士曾問馬祖道一:“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么人?”如何才能與眾不同、超凡入圣?馬祖道一回答說:“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誰也不能一口飲下西江水,但可以有大海一樣吞吐百川的胸懷。劉萬林以畫黃河知名于世。他的黃河,不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黃河,而是夢中的黃河,精神中的黃河,靈魂中的黃河,是從遠古洪荒奔騰而來的黃河,是從天上來的黃河。和激流中的船夫、黃土高坡上的羊倌一樣,他的生命早與黃河融為一體了。
“截斷眾流”,斬斷凡情俗念,直指人心之謂也。最近看到萬林先生畫的一組梅蘭竹菊“四君子”,一筆一點,皆從心性爽利而出,簡潔雄健,空靈通透,颯颯入神。午飯時,他說:“什么是禪話?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花一葉都是禪話。”是的,真心是道場。發(fā)自真心的,畫什么都是禪畫。靠聰明弄智慧而來的,都不過是借佛禪的軀殼表達世俗的觀念而已。
“隨波逐浪”,與世偕隱,不拘一格,《金剛經(jīng)》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有記者問:“劉老師,您的山水、人物、花鳥,都畫得這么好。您怎么什么都會呢?”《楞嚴經(jīng)》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正是石濤“一字不加畫”法之意。石濤說:“夫畫者,從于心者也”,“信手一揮,山川、人物、鳥獸、草木、池榭、樓臺,取形用勢,寫生揣意,運情摹景,顯露隱含,人不見其畫之成,畫不違其心之用。蓋自太樸散而一畫之法立矣,一畫之法立而萬物著矣。”
萬林先生的內心,活潑,自由,充滿好奇,向往挑戰(zhàn)。他的藝術不僅全面,而且多變善變。十年前,看到了他的一批抽象畫,十分震驚。意象神秘、深邃、豐富、靈動,有幾分詭異,又分明是東方藝術的情調和意境。與我心目中擅長畫重大歷史題材的印象大相徑庭。最近,他又隱居山林,讀經(jīng)問禪,潛心研究大寫意,抒寫文人的情懷與心境。“芍藥牡丹歸去后,花開十丈藕如船。”萬林先生的線條筆墨,依舊恣意淋漓,大氣磅礴,只是憑空添出一種瀟灑明白、倏然獨往的奇古風骨。【原標題:以畫說禪——為首屆中原茶生活博覽會創(chuàng)作主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