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書畫界,黃永玉素有“荷癡”的雅稱,這首先得益于家鄉文化的熏陶。黃永玉是湖南湘西人,湖南產蓮,湘西更是蓮荷之鄉。在黃永玉很小的時候,他的外婆家門口就是一個荷塘。每當小黃永玉調皮了、外婆要找他算賬的時候,他就躲到荷塘里,深藏于那些蓮花過人頭的荷叢深處。那時候,他眼里的荷花有著奇妙的生命張力,他奇怪為什么在水草雜陳、污泥遍布的水塘里會生長出這么圣潔的生命。為了仔細觀察這些荷花,有時,他會在荷叢里一動不動地呆上兩三個鐘頭。但黃永玉真正與荷花結緣卻是在十年動亂中。那是一段惡夢般的日子,也是黃永玉非常難得的賦閑日子。黃永玉不愿浪費光陰,便整天與荷花為伴。那些傲然展姿、臨風玉立的荷花在給他以美的享受的同時,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氣節品性則成為他逆境中啟迪心智的精神支柱。那個時候,黃永玉以心品荷、用心畫荷,努力在荷花的世界里苦苦探索。這期間,他一共畫了8000多張荷花速寫,荷花的千種姿態、萬般風情被他描摹殆盡。畫荷,不僅給黃永玉帶來快樂,也改變了他的畫風,更加深了他對社會的認識。從此,他一改以木刻為主創的繪畫思路,開始以荷抒懷、以荷詠志。后來,他還在其通州的住處建了一個占地8畝多的萬荷堂,這樣他便有更多的時間與荷為伴。正是這種漫長的積淀,才使得黃永玉筆下的荷花有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精神境界。
觀黃永玉的荷花,我們會隨著他筆下的五彩墨色而思緒飛揚。那一朵朵奇彩艷色、充滿生命張力的荷花,或勾勒、或皴染、或潑墨、或寫意、或抽象、或大氣磅礴、或淡雅寧靜……一幅幅、一件件,無不帶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全新的美感。
鴻篇巨制、濃墨重彩是黃永玉荷花的特點之一。23米長的《荷花卷》是黃永玉精心創作的一幅荷花長卷,但見在大片的荷葉簇擁下,陽光明麗,瑞鳥翱翔,荷花飛舞,整幅畫所展示出來的花姿荷韻,給人一種蕩氣回腸的感覺。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幅巨作的題跋里,黃永玉深入淺出地將其對20世紀以來中國畫與西畫的差異以及文化論戰一一題寫出來,以言心志。《花開即故山》,5米×2米。畫以金粉做底,在一片金光下,令人眩目的荷花、水鳥幻化成一種難言的思鄉之緒。在這幅畫作里,荷花被抽象地放大,沒有荷葉,只有荷花下的草灘、水鳥,或許,黃老正是要在這幅畫作里表現其當年在外婆家鉆到荷塘里所看到的情景。《荷花》,5米×6米,畫的是一幅絢爛之極的落日荷塘,在此畫前駐足欣賞時,人們好像跌入荷塘的孩童,透過高高大大的荷花看遠處的落日之景,感觸奇妙。
《九荷之祝》是黃永玉以國畫來表現重大歷史題材的一幅力作。當我們站在這幅高5.13米、寬3.97米的巨幅荷圖下,立刻被圖畫中所表現出來的浩然正氣所吸引。但見九枝紅荷在風中傲然挺立,色彩艷麗、卓爾不群。這幅巨作,是黃老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美術作品展覽專門創作的,象征中國共產黨歷經90年風雨,依然生機勃勃。
與上面那些巨幅畫作相比,黃永玉的一些慢板如歌式的蓮荷圖或許更能表達他的愛憎和好惡。這些畫作或直白表述,或委婉傾訴,把黃老的日之思、夜所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幾時你會回到故鄉的家園》是一幅清婉明麗的思鄉曲。這幅畫或許受到一首歌《秋水伊人》的影響,畫中幾枝芊芊玉立的荷花,像是翹首思鄉的秋水伊人,她們幾時才能回到故鄉呢?《白與黑》、《紅與黑》是黃老以無聲語言表現蓮姿荷韻的一種創新手法。前者,幾枝淡淡的白荷盛開于暗黑的荷葉上,將一種寧靜的感覺傳入欣賞者眼中;后者則以幾朵耀目的紅蓮跳躍于黛黑的荷葉之上,紅與黑如目對峙,形成鮮明的對比。兩幅作品所表達的意蘊或許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人間愛晚晴》,濃濃秋意中,幾枝素雅明麗的白荷卻讓人眼前一亮,它們全然沒有顧忌到已是肅殺的秋天,而是相偎相依,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
品讀黃永玉的畫無疑是一種精神享受。在他的荷花世界里,我們既能品到中國畫的大氣磅礴和委婉如歌,也能讀到西方繪畫的寫實和浪漫。誠如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所言:“在他(黃永玉)的知識體系中,既包容中西主流文化,又夾雜著來自民間的智慧,這些都反映在他的多樣化的藝術創作之中。”
90歲的黃永玉已經創造了奇跡,我們有理由期待他的下一次畫展“黃永玉百歲畫展”。相信到那時,他的荷花世界里會增添更多絢麗多姿的蓮荷圖,讓人品味、讓人思索。□張俊梅 柳樞【原標題:黃永玉的荷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