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文章

收藏家應充當藝術批評者角色

2014/8/15 10:00:44 點擊數: 【字體:

收藏家應充當藝術批評者角色
 
 
   畫家與藏家是一對天生矛盾體。無畫家,就無藏家;無藏家,也無畫家。從表面看,似乎每一個畫家的藝術創作活動是個人孤立的活動。實際上,任何一個畫家的創作活動是一種社會行為,整個畫家群體總的藝術創作活動,是一種社會活動。畫家群體的社會活動不是單一地、孤立地進行的,而是與許多社會群體、社會環境、社會因素相對應進行的文化鏈條生產。
 
    從哲學的觀點看,狼是羊的天敵,而藏家則是畫家的天敵。澳大利亞一度企圖消滅狼,當狼消滅光后,羊普遍患病而不可治愈,幸存的羊,毛越來越短。最后從國外引進狼,羊才恢復生存平衡。國畫最有力的批評之狼,是收藏家。
 
    中國畫1000多年來,一直沒有專門的國畫評論家,評論國畫的社會功能主要由藏家直接完成,其次是畫家之間的相互評價見多。歷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國畫批評家群體是藏家。國畫藝術歷來屬于陽春白雪范疇,這就決定消費、欣賞收藏群體的文化素養,要與之相對稱,沒有很深文化素養的人,是無法去欣賞高水平國畫的。所以,從消費角度而言,國畫是富人加文人的藝術,這是問題的基本所在。藏家手上的金銀,是直接的“批評”武器。所以,藏家是畫家的社會自然天敵,是他們把那些低俗平庸畫家統統“打倒”,把那些德藝雙馨畫家挑選出來。這些批評家的水平比現在的理論家還要過硬、內行,應具有文人和學者的才華,才不至于用金銀換回廢紙。例如鄧拓捐獻給中國美術館的藏品,就顯示了其學者、文人的才華。歷代藏家,從皇帝、宰相到民間富紳,不會評賞是丟面子的事。清代的乾隆皇帝和宰相紀曉嵐、劉墉、和珅的鑒賞批評水平,當代一般的理論家是無法趕上的。
 
    中國收藏文化,是一種文化生活方式。首先,這和歷代帝王將相的喜好與否有直接關系。例如曹操就把梁鵠的書法放到蚊帳頂上臥著觀賞;而乾隆皇帝由于喜愛而把故宮藏畫題得滿滿的,反而使作品的藝術效果大為削弱;而最愛書畫的皇帝莫過于宋徽宗,他不惜江山惜書畫,因愛書畫丟江山。其次,中國歷代文官從縣令至宰相,都是通過科舉考出來的。凡屬事公務者,無一沒有文化。下至縣衙門里的師爺(文書、記賬)、軍隊里的師爺(謀士、文書),有幾個沒有文化呢?《急就章》就是守衛邊塞軍營里的謀士寫出來的,石濤、弘仁也干過這個活。而民間的富紳,最少也要讀四五年私塾。這些用竹板子打出來的人,從民族文化(不論知識)而言,估計現在的博士生導師也不如他們。在實行白話文后的一代人(1920年前)里,收藏國畫的人,其傳統文化素養比1930年后出生的三代人都要高,這對低俗畫家的殺傷力是致命的。民族繪畫水平的提高,正是有這個天敵——文人收藏家隊伍的批評鑒賞,才得以整體上實現。藏家天敵的存在,對一般國畫家的批評,成為一種文化生活方式之一。最明顯的例子莫過于寫過10萬幅作品的宋代米芾,還有擅畫蘭竹的清代鄭板橋,同一時代的藏家都追捧他們。國畫家與收藏家這種社會關系,是一種自然社會文化生產力現象。
 
    中國社會收藏文化消失達40年之久,民間沒有畫廊,沒有拍賣,沒有交易,沒有經紀人,沒有收藏組織,連地攤都沒有。雖然有展覽,卻是組織圈子內畫家們的自我陶醉,自我欣賞。以上各種原因,造成收藏家隊伍從整體上消失,國畫的天敵不再存在,國畫就像山上的野藤蔓長。
 
    改革開放后10年,收藏開始萌芽。但收藏真正熱鬧起來,也是到21世紀初的事。當代中國這一收藏群體,有西化的文化底子,沒有國畫文化傳承,沒有師從。他們看畫上的書法,似曾相識簾中人;看畫上的題詩,讀來拗口不知意;讀畫中的筆墨,云霧茫茫不知源;觀畫之境界,啞口無言如面壁。如此欣賞水平,何以擔當批評之社會職能?只有極少數1980年或1990年就開始介入收藏的,經過了20年或30年的摸爬滾打,而且很注重研究和學習,尚可擔當一些批評的社會職能。當代中國,特別是1956年至1980年出生的這一代人,只有極少數文化人士,如從事考古研究、哲學、歷史、宗教、倫理、書法、中醫、文學、古典文學教學等職業,尚可對國畫收藏內行一些。但偏偏從事這些職業的人,一般沒有經濟實力。而有經濟實力收藏的,一是商人,二是官員高管。這些商人其中最有實力的是個體工商企業家?墒牵麄兌喟脒B傳統文化大門都沒進過。而官員或高管都是正規大學畢業,他們有豐富的科學知識,但缺少傳統民族文化功底。因此,中國現今掌握著社會權力的這一代收藏群體,當他們的傳統民族文化的翅膀退化后,就無法飛翔到精深博大的國畫殿堂了。
 
    中國社會書畫收藏群的整體水平如此衰微,這對中國畫的發展是災難性的。他們不識陽春白雪,就選擇了下里巴人。而那些真正畫得好的國畫家,卻無人問津。于是出現了一種垃圾捧上天、國寶不值錢的普遍怪現象。這里不是指油畫、水彩畫、粉彩畫的捧紅天,而是以“國畫”或稱“水墨畫”出現的淺俗東西捧紅了天。一些中年畫家,自稱大師,動則幾十萬元一平方尺,真乃亙古稀有。在市場上,那些清末民初的優秀國畫,只要幾千元一張。中國畫誰是大師,一般要經過100年歷史檢驗——縱向、橫向比較研究,才能得出相對的結論。當代在世就自稱大師,是不客觀的。
 
    造成這種稀奇古怪現象的根源還是這一代收藏家民族傳統文化的貧困。由于當代中國收藏群體的眼功能衰竭,就運用耳功能,聽誰叫得兇,喊得響,吵得猛,吹得神,拍得高,就收誰的。有跟風收的,經紀人介紹收的,看專業報刊推介收的,畫廊推介收的,附庸風雅的……都是憑耳朵在搞收藏,可稱為中國耳朵收藏部隊。這個耳朵收藏部隊至少占了國畫收藏人數中的90%。這給一些三流國畫家,乃至未入流的淺俗鉆營者,提供了千年難遇的機遇。
 
    中國收藏整體回歸傳統文化與復興,還需寄托希望于新一代青年人身上,他們有能力重操祖業,復興國畫收藏。這一代人從幼兒到大學的課本中就可看出中華民族文化的回歸,國學的重振。這一代人必然走向收藏的各個方面,充當藝術的批評者角色。

    作者:張良玉    張弛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書畫網(2014-08-15)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