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多元化經營嘗試成為拍賣公司的必然之選。
2014年藝術品秋拍大幕落下,從全年的整體活躍度和成交量來看,藝術品市場依然沒有走出調整期,在此背景下,“新常態”成為了最近業內人士頻頻拿來說明當前市場形勢的一個熱詞。藝術品市場的新常態有哪些表現?國內藝術品經營者在面對新常態時需要做出哪些經營策略、經營結構上的調整?近日,在由99藝術網主辦的第五屆中國藝術品市場高峰論壇上,來自國內一線拍賣行的負責人和藝術機構代表就此展開了討論。
新常態下要有新策略
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尚勇認為,板塊不斷碎裂,行情有分化,有的小板塊市場非常好,有的板塊在下沉,表現最好的是特色專場,這些是新常態下藝術品拍賣市場表現出的新特點。
“前幾年藝術品市場的億元行情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了,固然有政治上反腐的原因,也有經濟性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社會環境還不適應,因為‘文化動力’不夠。”劉尚勇認為,新常態下,“文化動力”將是競爭的核心,未來藝術品市場的競爭一定是文化力的競爭,必須在文化上有自己的特點,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才能更好生存。“我們在調整中更多地看到了市場的新常態——一些特色的小專場往往取得非常好的成績。比如今年秋拍有很多特色專場都是白手套成交,100%成交,這是非常可喜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成績?要把一個有特色的小專場拍好,需要有很好的‘文化解釋力’。今年秋拍我參加了幾個文化講座,都是公益性的,這些事情為這個行業的成長和生存培植了更加豐厚的土壤。”
“拿到一件作品轉手可以銷售的時代結束了。” 北京畫廊協會會長程昕東表示。在他看來,現在一級市場回到最初的問題,即如何作為一個畫廊、文化機構,來跟藝術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同時,還要和正在成長的二級市場共同引領市場。“新常態下,傳播特征和交易形式在變化,包括金融介入、電商的介入,我們要時刻做好準備,借用新科技、借用多種經營方式在未來的整個系統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程昕東表示。
而面對這種新常態,劉尚勇建議,藝術品拍賣公司應當從4個方面調整經營策略。“第一,細分市場,過去籠而統之做一個書畫專場顯然不行,因為書畫里邊有古代、近現代、當代;當代里還有當代水墨和新水墨,還有很多非常細化的,要把事情做細做好,這樣在新常態里邊才能把握好商機。第二,精準服務,需要知道我們的客戶需要得到怎樣的服務,包括買家和賣家,雙方面的服務需求是什么。第三,要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誰是我們的服務對象。第四,責任到位。在調整的行情下,我們要講究節約,不能像以前那么粗枝大葉。”
拍賣公司的多元化經營嘗試
在新常態背景下,藝術品市場經營的多元化成為必然的趨勢。而拍賣行作為二級市場的主力軍,其多元化的發展極具代表性,可以說是整個藝術品市場自我繁衍和調整的縮影。“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多元化發展已經從理想轉向現實操作和未來設計。”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總裁溫桂華這樣表述。因此,本屆高峰論壇上,各家藝術品拍賣公司也分享了各自在多元化經營嘗試方面的探索。
“對應當下多元藝術,蘇富比拍賣行在原有拍賣板塊上不斷進行著積極、勇敢的探索和嘗試。”溫桂華認為,當前背景下,拍賣公司需要采取多元化的經營策略。由于亞洲藏家對當代藝術日益增加的需求以及愈加多元的品類選擇,今年春拍,蘇富比又呈現了更加多樣的藝術審美,從奇石、根雕到家具設計。“未來拍賣的參與方式也需要更加多元化。”溫桂華說。據她介紹,明年蘇富比還將與eBay攜手合作發展極具創意的網上平臺,提供全新即時競投服務。
“就拍賣行而言,我們的多元化經營應該怎么考慮和反思呢?我認為兩點——引導和培養。”北京保利現代藝術部總經理賈偉說,拍賣行給大家的感覺是掙了很多錢,其實可以通過把掙到的錢做一些公益的事情,做一些正能量的事情,讓這個板塊更加成熟、健康。“我們跟很多機構合作設計藝廊,甚至努力推廣年輕的設計師、藝術家,讓他們更接地氣。同時還給各大有需求的酒店、會所提供一些專業的服務,甚至為我們的藏家提供解決藝貸,通過藝術品抵押服務好我們的客戶。”
不同于一些拍行單純將專場設置更加多元化的應對經營策略,來自臺灣地區的羅芙奧藝術集團董事長王鎮華表示,他們將一部分的精力轉移到整個藝術金融產業與服務體系建設上來,比如私人洽購和投資藝術倉儲管理公司。廣州華藝拍賣執行董事兼藝術總監的王野夫則表示,他們是將多元化經營聚焦在“特色經營”上,即將畫廊、博覽會集合于一條產業鏈上。“我們給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很早就開始做到了中國書畫只占公司業務的50%,這是我們的戰略。”
多元化經營的難言之苦
盡管多元化的經營策略是眾多拍賣行的共同選擇,但多元化經營實際上卻有很多難言之苦。北京匡時拍賣董事長董國強就坦言,選擇多元化,實際上拍賣公司在增加負擔。
“目前國內藝術品市場還處于一個發展非常不均衡的狀況,藝術品拍賣公司的主要成交額來自書畫,大部分拍行是‘瘸腿’,這意味著一旦這部分市場遇冷日子就比較難過,所以只能盡可能地開拓更多的項目。匡時近幾年在書畫、油畫、器物三大板塊之外,陸續增加茶道具、佛教藝術品、珠寶等板塊。但這些項目并不會為拍賣貢獻太多的成交額。比如茶道具,價格比較低,參與人群相對比較小。包括當代瓷器、紫砂、當代工藝品,好點兒的一個專場成交額四五千萬元,差點兒的一兩千萬元,甚至更低。但這樣的項目也要配備一定的人員去征集、制作圖錄、辟出預展場地,對拍賣行而言,成本在增加的同時卻看不到利潤的增加。”董國強說。
做小板塊品牌是多元化經營的首選,但實際上也并不容易。“拍品的同質化太突出,現在是大家一上這個板塊,反應良好各家都上,變成各家全是這個板塊,迅速把一些藏品湮沒了。”溫桂華說。此外,她還認為,拍賣公司的多元化經營策略離不開人才的多元化。“國內拍賣行要做成世界品牌一定要在人才培養上留意,這是多元化的基礎,也是一個長久發展做品牌的基礎。很多拍賣公司靠一兩個老總支撐一個公司,一旦需要更新的時候就很辛苦,這是大家面臨的一個問題。”
藝術品市場評論人季濤則認為,多元化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好的品牌來支持,好的品牌支撐之下才能嘗試轉型中精準的轉變。“從營銷理論上講,多元化一直跟專業化是相互并行的。對于一個拍賣公司的企業模式而言,在最初經營的時候基本是嘗試性地進行多樣化,然后慢慢走向品牌、專業化,最后才會走向一定品牌指示下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