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文章

詩畫之合

2015/7/28 12:07:48 點擊數: 【字體:

    中國畫的筆墨神韻,來自畫家的腹墨而非池墨。池墨圖形骸,腹墨方傳神。

    神韻,是事筆墨者追求的至高境界。沒有詩的積淀,沒有詩的隨感而發,沒有詩的靈性慧根,便沒有畫的遷想妙得,沒有筆墨的精彩幻化。“腹有詩書氣自華”——在“詩書畫印”的高度融合中,傳統繪畫約定俗成地把“詩”放在首位是頗有道理的。

    今人論畫,動輒“厚”貴“薄”賤,重形輕質,不能引為品畫標準。

    清人袁簡齋云:“‘古人之詩,少陵似厚,太白似薄,而俱為名家’;‘以物論:狐貂貴厚,鮫綃貴薄,安見厚者定貴、薄者定賤耶?’”(《隨園詩話》)

    詩畫互通。以通畫論:范寬、半千貴厚,云林、弘仁貴薄,俱為名家;以畫種論:山水似厚,翎毛似薄,豈不聞“畫山水要有神韻,畫花鳥要有情趣”(《黃賓虹話語錄》)。以技法論:“潑墨如雨”與“惜墨如金”,各有所擅,豈能以“厚”“薄”二字繩墨?

    談詩論畫,不在貴“厚”賤“薄”、貴“重”賤“輕”,而在于“厚”而不濁,“薄”而不纖;“重”而不滯、“輕”而不浮,而后漸臻佳境。

    “詩有煙火氣則塵,有脂粉氣則纖,有蔬筍氣則儉。”(清·林昌彝《射鷹樓詩話》)畫有“煙火”“脂粉”“蔬筍”氣亦濁俗,亦似詩之“塵”“纖”“儉”也。袁簡齋曰:“詩能‘萃天地之清氣’則‘結之而不散’。”(《隨園詩話》)天有清靜之氣,人得之則通神明,吾謂畫若得之則清逸也。故欲脫俗,當求“雅”;欲求“雅”,當先降“濁”;欲降“濁”,須常納自然、詩文清輕之氣——所謂“升清降濁”是也。

    明人胡應麟曰:學詩“法而不悟,如小乘縛律;悟而不法,外道野狐耳。”(《詩藪》)作詩如果一味地承襲前人而不能融會貫通,被律法所束縛,終究不能達到上乘的境界。反之,漫無原則地盲“悟”,恰似法門之外的旁門邪道,終究修煉不到正果。反觀當下,人們常提到的“創新”,類似詩中“悟而不法”者。放肆、乖戾、流易、薄浮等諸多“創新”,誠非一種合理的進步。換言之,“創新”如果破壞或遺棄了傳統中的優良基因,那么這種創新是失敗的,甚至“無異于中國畫的自我取消”(潘天壽《談談中國民族繪畫的風格》)。

    詩欲臻上境,須先“廣”而后方能致“深”!治學之道,殊途同歸。繪畫亦如詩中參禪,故潘天壽先生說,須“靜則靜到如春蠶吐絲,練則練到如老僧補衲”。(《聽天閣畫談隨筆》)“禪必深造而后能悟,詩雖悟之后,仍須深造”。(《詩藪》)丹青的玄秘與之相同。

    品賞書畫筆墨,不可人云亦云,不可附庸風雅。

    《帶經堂詩話》中說:“‘詩以達性’為上,‘總其妙在神韻’。”畫乃無聲之詩,總其妙亦在“神韻”二字。故繪畫要祛除“例無精彩”,需花大力氣到“神韻”二字中去探詢。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