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文章

“閩派”與閩畫

2016/5/24 14:29:10 點擊數(shù): 【字體:

“閩派”與閩畫

《梅花》扇面  謝琯樵  清  福建博物院藏
 
    朱萬章
 
    “閩派”的說法,雖然在學術(shù)界一直沒有定論,但和“閩畫”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則是毋庸置疑的。一般說來,要形成一個畫派,大抵要有創(chuàng)始人、畫風傳承和相近的地域等諸多因素。就“閩派”而言,關(guān)于這幾點,除了相近的地域而外,其他構(gòu)成畫派的因素似乎并不清晰。唯其如此,有人便常常將“閩派”與“閩畫”混為一談。這一點,和學界經(jīng)常將“嶺南畫派”與“嶺南繪畫”混為一體的現(xiàn)象可謂如出一轍。
 
    “閩畫”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宋代的陳容、鄭思肖、葛長庚,元代的黃玉規(guī)、伍元如,明代的周文靖、邊景昭、李在、宋玨、曾鯨、張瑞圖、黃道周、吳彬、王建章,到清代的上官周、黃慎、華巖、林佶、郭尚先、伊秉綬、上官惠、謝穎蘇、沈瑤池、謝琯樵等人,都是中國畫史上可圈可點的重要人物。至于20世紀以來,在堅守傳統(tǒng)與以西潤中的潮流中涌現(xiàn)出的諸如林紓、李霞、鄭乃珖、方君璧、陳子奮、宋省予等畫家,與主流畫壇名家相較,亦未遑多讓。他們無可置疑地成為“閩畫”中堅,為中國美術(shù)史的多元化發(fā)展增添了光彩。但他們是否構(gòu)成了“閩派”,這實在是一個饒有意味的話題。這些“閩畫”名家,他們不少人已經(jīng)在小范圍中形成了自己的畫派,如以曾鯨為代表的“波臣畫派”,以謝穎蘇、沈瑤池、吳天章為代表的“詔安畫派”和以李霞、李耕、黃羲為代表的“仙游畫派”等即是此例。很顯然,在20世紀以前的“閩畫”發(fā)展中,是否真的存在過“閩派”,在學術(shù)界來進行爭論,似乎已無實質(zhì)的意義,更無必要。但在晚清以降直至20世紀以來的“閩畫”發(fā)展中,“閩畫”所形成的地域性特色極為明顯,一種野逸之趣與文人畫向世俗畫轉(zhuǎn)型的畫風主宰著福建畫壇,與主流畫壇大異其趣。這種獨有的繪畫特色,與同為邊陲地區(qū)的廣東畫壇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將這種別具一格的繪畫流派稱之為“閩派”或者“新閩派”,我認為并無不妥。
 
    事實上,從存世的大量“閩派”畫家如李耕、李霞、黃羲、巫璡、謝琯樵、許友、沈瑤池、吳天章、陳邦選等人作品中可以看出,其遠離主流畫壇所形成的荒野之氣與疏放之趣,特立獨行是其藝術(shù)取向,不拘一格是其藝術(shù)特征。這與宋元明清時期“閩畫”所具有的士夫氣(如鄭思肖、吳彬、蔡受、趙珣、黃道周、郭尚先、上官周、龔易圖、伊念曾)、富貴氣(如邊景昭、周文靖、李在)、前沿性(如曾鯨)和主流性(如張瑞圖、華巖、黃慎、伊秉綬)等形成鮮明對比。這不能不說是“閩派”的一大特色與亮點。當我們在審視與探究這一特殊畫派時,尤其不能忽略此點。
 
    晚清以降,“閩派”繪畫經(jīng)歷了一個嬗變過程。林紓既是一個翻譯家,也是一個詩人、文學家,他的山水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承繼了明清時代文人畫余緒,奠定了“閩派”山水畫發(fā)展的基礎(chǔ);李耕、李霞、黃羲等人從黃慎怪誕的人物畫風中吸收養(yǎng)分,是近代人物畫中世俗性與商業(yè)化交融的一個縮影;謝琯樵、沈耀初等人根植于閩地又輻射至臺海,其影響力擴至東南亞,若論臺灣畫史,他們的繪畫是不可繞過的重鎮(zhèn);陳子奮、鄭乃珖、宋省予等一批畫家,畫兼多藝,或擅畫人物,或擅寫花鳥,同時兼擅山水。他們的繪畫開辟了“閩派”新風。
 
    現(xiàn)當代的“新閩派”畫家,可謂各擅勝場。李碩卿以山水知著,其代表作《移山填谷》成為1949年后紅色主旋律的經(jīng)典之作;另一位山水畫家張曉寒,不僅留下了大量藝術(shù)佳構(gòu),還傳道授業(yè),桃李滿天下,于福建的美術(shù)教育與藝術(shù)傳承居功至偉。再者便是楊夏林。他師從傅抱石、李可染、黃君璧等名家,尤其浸潤于“渡海三家”之一的黃君璧,使20世紀福建山水畫別開生面。有人稱其畫風為“楊家樣”,據(jù)此可看出其在山水畫方面已形成自家風貌,對“新閩派”山水畫影響深遠,成為當代福建山水畫的一個范例。其他如翁振興、林良豐、湯志義等,其作品不僅有深厚的傳統(tǒng)功力,而且筆墨語言豐富,特色明顯,有回歸主流畫壇之勢,不可小覷。至于活躍于閩地之外的閩籍畫家則不勝枚舉,如沈福文、范迪安、許江、徐里、蔡國強、黃永砯、邱志杰、林鍇、沈柔堅、曾宓、尉曉榕、石齊、林容生、林海鐘等人,或?qū)J旅佬g(shù)教育,或畫壇翹楚,或享譽一地,或一專多能,以獨有的藝術(shù)形式豐富了“閩派”繪畫的內(nèi)涵,受到主流畫壇關(guān)注。
 
    不難看出,“閩派”畫家人才輩出,各有千秋。他們既有傳承,又有創(chuàng)新;既有融合,也有獨行;既居支流,又入主流。他們是具有綜合實力的一個繪畫群體——不僅有深厚的國畫功底,同時還吸收了外來文化,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他們的影響力遍及粵東、上海、臺灣及東南亞,尤其對臺灣畫壇的影響,直到今天,還能見到揮之不去的痕跡。但由于歷史、地緣等諸多因素,“閩派”及“閩畫”的地位還遠不及同時期“京津畫派”“海上畫派”“嶺南畫派”和“長安畫派”,在主流畫壇的認可度與其影響力也并不匹配。這是一個值得探討和思考的課題。就其發(fā)展之現(xiàn)狀,現(xiàn)代繪畫語境中,在潛心繪事,自身強硬的前提下,“走出去”和“請進來”是當下“閩派”繪畫的主要選擇。在信息化日新月異的時代,如何讓更多的人知道“閩派”和“閩畫”,提升其影響力,確乎是一個需要從長計議、深入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guān)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shù)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