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文章

畫竹:越名教而任自然

2017/2/20 15:35:11 點擊數: 【字體:

畫竹:越名教而任自然

竹鶴清韻圖(中國畫) 莫曉松

畫竹:越名教而任自然

竹廬高逸(中國畫) 任重

畫竹:越名教而任自然

秋山竹隱(中國畫) 劉赦

畫竹:越名教而任自然

竹林七賢(中國畫) 王西京

畫竹:越名教而任自然

竹趣(中國畫) 劉玉珠

畫竹:越名教而任自然

霜筠圖(中國畫) 吳昌碩

畫竹:越名教而任自然

松竹雙憩(中國畫) 陳湘波

畫竹:越名教而任自然

墨竹圖(中國畫) 文同

  【藝境觀象】  

  竹與美,有著不解之緣。在中國,百姓的日用家常一旦與竹結合,便能給人以文化的遐想——竹馬是一種玩具,卻能讓人憶起“青梅竹馬”的童真;竹布使人聯想到“竹布長衫”的文士風骨;而竹舍則令人對那恬靜清幽的“竹西佳處”悠然神往?梢,竹不僅是工匠眼中質優易得的原料,更是工藝美術家們鐘愛的設計元素。竹席、竹碗、竹筷、竹杯、竹簍、竹筒、竹制茶盤……以竹點綴的世界里,處處是簡約清爽的藝術之風,而竹與繪畫的結合,更是成就了中國美術史上“胸有成竹”和“胸無成竹”兩段傳世佳話,其中的故事和智慧至今耐人尋味。

  木竹草、蟲魚鳥,畫里春秋不過這一靜一動。在靜物之中,竹的品性尤為特殊——它雖然像樹木一般挺拔堅硬,但卻“莖中空、無年輪”,可謂“不剛不柔,非木非草”。故此,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畫竹歌》中感慨道:“植物之中竹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可見,那股介于草木之間剛柔并濟的神韻,是歷代畫家“望竹興嘆”的原因。

  唐代以前,即便是描繪“竹林七賢”的畫作中,背景也只是松、柏、柳、槐,以及一些無名的闊葉樹,鮮有竹的出現。之后竹畫逐漸興起,唐代畫家蕭悅和北宋畫家文同尤為出名。文同愛竹,到了“深入竹鄉,以竹為妻”的地步,并開創了中國畫史上的“湖州竹派”,而他的畫竹心法被蘇軾盛贊,后凝練為家喻戶曉的成語——胸有成竹。

  在蘇軾看來,敗筆于竹下的畫家們總是糾結于對竹竿、枝、節、葉等局部的剖析和打磨,而疏忽了對竹整體觀感的把握,以致陷入了技術理性,使畫作技巧有余而精神不足,所謂“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而文同畫竹之所以豐神飄灑,則在于他“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可見,文同畫竹不是邊看邊畫、邊想邊畫,而是透過細致周到的觀察,首先在腦海中提煉出竹的神韻氣度,一旦下筆,便一蹴而就、一氣呵成,這種察其“神”而非察其“身”的境界好似莊周筆下庖丁解牛之法——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隨著唐宋畫家的探索和積累,到了元明時期,竹畫日益獨立為中國畫中的一個門類,各種版本的《竹譜》更是對畫竹的理論和技法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其中,元代畫家李衎在《竹譜》中所概括的沖天撞地、對節排竿等“畫竹十病”影響深遠,在十病中,“粗忌桃葉,細忌柳葉”為竹葉之病,意思是說竹葉粗一分似桃葉、細一分則似柳葉,是畫竹尤難把握的部分。但到了清代,畫竹名家鄭板橋卻對前輩立下的規矩作出了反思:“始余畫竹,不敢為桃柳葉,為竹家所忌。近頗作桃葉柳葉而不失為竹意……古來畫家習俗皆成陋語也。”在鄭板橋看來,畫竹“總要以氣韻為先”,所謂氣韻,是指竹子的生理結構和生長規律在自然界風霜雪雨、明晦陰晴中所呈現出來的體態和動感,是竹子固有習性中所蘊含的自在之美,而只要能把這美感表現到位,至于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竿之粗與細等,都不必過于計較。

  以氣韻為先的理念,在“揚州八怪”的竹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除鄭板橋之外,金農喜歡觀摩竹影,“每高舂夕晡時就日影寫其狀,即以此君為師也”,筆下的竹葉好似深秋的紅楓;李方膺擅長畫“風”,名作《瀟湘風竹圖》中的竹葉好像飄揚在寒風中的碎布條,給人以忽看不似畫,側聽有秋聲之感。再后來,虛谷、吳昌碩、齊白石等接續著這種畫竹理念,其中,吳昌碩首開引“金石之氣”入水墨寫意的先河,將石鼓文以及篆刻的運刀、章法、體勢揉進竹畫,使筆下竹葉猶如篆書之撇捺,蒼勁莊重,靜氣油然而生。概言之,這些千奇百怪而“不失為竹意”的佳作背后,是另一種畫竹的理念——胸無成竹。

  在畫論《板橋題畫蘭竹》中,鄭板橋提到:“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爾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茲后學,何敢妄擬前賢,然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此乃“胸無成竹”典故之出處,但“胸有成竹”和“胸無成竹”緣何是“一個道理”?這恐怕只有跳出字面本身,在竹畫史中去體會寫實與寫意以及藝術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才能理解這看似矛盾背后的統一。

  胸有成竹和胸無成竹的重點都在一個“成”字,但差別在于,前者之“成”是整體、完成之意,而后者之“成”則是成例、成見之意。胸有成竹所強調的,是畫家要有整體感,不能把竹子視為竿、莖、枝、葉簡單的組合;而胸無成竹強調的則是畫家不能被已經形成的規矩所束縛,失去藝術的想象力。畫家只有具備了整體感和大局觀才能不為物所役,擺脫呆板的“匠氣”;而只有做到胸無成見,才能不為人所役,從而捕捉到自然的“靈氣”。因此,“胸有成竹”和“胸無成竹”共同體現著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藝術追求,這“一有一無”便自然是一個道理。

  由此可見,在中國人的智慧中,一些看似矛盾的道理實則是一以貫之、一體兩面的整體,是一些能夠與時俱進、供后人“執兩而用中”的體系。因此,理解中國人的智慧,要具備辯證的思維和長距離的歷史眼光,切不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通過回顧“胸有成竹”和“胸無成竹”這段藝術小史,我們可以領略到竹有節、虛心、剛柔并濟的意象與中國傳統文化內在之契合,同時也看到了中國藝術在處理畫竹時所展現的兩種辯證統一的理念,這大概就是國學大家陳寅恪先生曾把中國文化稱為“竹的文化”,而英國的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把中國文明視為“竹的文明”的原因之一吧。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雞年話雞畫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