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南宋拓御府領(lǐng)字從山本(游似藏甲之二) 局部
日前,國家典籍博物館“民族記憶 精神家園——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展出了兩件遠道而來的文物: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藏《淳化閣帖》南宋拓泉州本和《蘭亭序》南宋拓御府領(lǐng)字從山本(游似藏甲之二),俱為王羲之帖。珍本精美,鐫拓刀筆中不掩右軍江左風流。
《淳化閣帖》南宋拓泉州本
刻帖是將古人法書墨跡刻于木石,傳拓以廣為傳播。據(jù)記載,刻帖自南唐《升元帖》肇始,惜未能流傳。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命翰林侍書王著主持刊刻《淳化閣帖》,全帖共十卷,匯集了自漢至唐歷代帝王名臣等400多件書法作品,是我國歷史上可見的最早的一部叢刻帖,歷來被奉為“法帖之祖”。自《淳化閣帖》問世以來,公私競相翻刻,帶動了刻帖的興起、帖學的繁榮。
是本存三卷,卷六至卷八殘本合為一本,為集王羲之帖,計六十九帖。經(jīng)清代繆曰藻、蔣春皋、陸恭等遞藏,有褚德彝、吳昌碩、繆曰藻等人題簽,潘奕雋、彭紹升、王文治、顧莼、陸恭等跋。前有繆曰藻題“宋搨王右軍書”,故最初以此得名。該本曾輾轉(zhuǎn)海外,于1987年由利氏北山堂從紐約蘇富比拍賣行購得,并轉(zhuǎn)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關(guān)于“泉州本”,王壯弘《帖學舉要》中記:
原為宋時內(nèi)府石,帝昺南狩攜至泉州,將渡海,埋于地下,后其地為馬廄。傳云時露光怪,馬驚怖,發(fā)現(xiàn)之,乃得此帖。
帝昺,即趙昺(1272—1279),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淳化閣帖》原版北宋仁宗慶歷年間已毀,此內(nèi)府石應(yīng)為南宋內(nèi)府重刻帖石,因帖得于泉州,故名。南宋初刻《淳化閣帖》“泉州本”,是現(xiàn)存主要的《淳化閣帖》宋代重刻系統(tǒng)之一。該本摹、刻、拓均善,甚具筆意和法度,潘奕雋跋云:“使轉(zhuǎn)撥鐙,筆鋒具見,真所謂下真跡一等者,世間稀有之寶也。”彭紹升評:“豪铓飛動,使轉(zhuǎn)縱橫,晉人神韻,賴此以傳。”呈現(xiàn)了王羲之書法的神采。
關(guān)于此帖的版本源流,歷來有多種推測,例如,清代彭紹升斷定此帖為宋刻;王文治認為“當是《淳化閣》所摹”,為宋刻宋拓;陸恭(號謹庭)則認為此本“古色古香,溢于楮墨”,定為南唐《升元帖》,一名《澄清堂帖》;顧莼提到帖中義門(何焯)朱筆“已明指其非閣本”,王文治將其混而為一,并贊同陸謹庭的推斷;褚德彝題簽為“《北宋澄清堂帖》,一名《升元帖》”,吳昌碩則題為《宋拓淳化閣帖》。民國時張伯英詳以考證,據(jù)《鯉魚帖》避“敬”字諱缺刻末筆,《月半帖》“拜”字同原刻刀溢出筆外等多處特點,以及《升元帖》有無其物尚不可知,而《澄清堂帖》當為南宋最晚之刻帖,相去遠也,斷定此即為《泉州帖》原本。
《淳化閣帖》幾經(jīng)重刻,雖有錯訛、字跡變形失真以致神韻殆失等問題,卻為后世保存了大量書跡佳作,并為叢帖的編排刊刻提供了樣式規(guī)范,對書法的傳播發(fā)展有深遠意義。
《蘭亭序》南宋拓御府領(lǐng)字從山本(游似藏甲之二)
根據(jù)王連起《〈蘭亭序〉重要傳本簡說》中的研究歸納,《蘭亭序》刻本可分為不同系統(tǒng):一是定武蘭亭系統(tǒng),包括吳炳本、落水蘭亭、獨孤本等;二是其他蘭亭拓本,包括薛刻蘭亭、南宋御府本(游相蘭亭甲之二)、開皇蘭亭、潁上蘭亭等。
游似,字景仁,號克齋,又號果山,梁州南充(今屬四川)人。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進士,官大理寺,司直累擢吏部尚書,入侍帷幄。他曾收藏近百種《蘭亭序》拓本,世稱“游相蘭亭”。現(xiàn)傳世共四十余種。是本帖后有游似題識:“右 御府本領(lǐng)字從山他本所無”。除“領(lǐng)”字外,“蘭”字草頭下面多一橫、“次”字作三點水、“聽”字耳旁簡寫等,也頗具特點。
該版本的記載最早可見于南宋桑世昌撰《蘭亭考》卷十一“傳刻”,“御府”下即列有5本,其中就有該本。《蘭亭考》著錄了當時所見出自御府、定武、會稽等地包括傳刻和公私收藏的各種《蘭亭序》版本四十五家計百余本,并有各帖的背景、特點、印記等,為后世的研究考證提供了重要資料。
清代多有關(guān)于游相蘭亭的記載,如清初孫承澤《庚子消夏記卷四·定武禊帖瘦本》:
又南宋丞相游似所集亦百余本。今西川胡菊潭先生收二三十余本,后皆有手題。用景仁及克齋圖書,其中有御府領(lǐng)字從山本極為精彩,余手摹之刻石,置硯山齋。
體現(xiàn)了孫承澤對此本的珍賞喜愛。胡世安《禊帖綜聞》中則記錄了游相蘭亭依天干編次,自甲之一至十;鈐記或用名,或用景仁、克齋,或用游氏圖書、旌德游氏、游氏旌德堂法書名畫等;以及貽翼永昌章、子孫永寶用章等信息。
該本明初由晉王朱棡收藏,鈐有“晉府書畫之印”“晉府圖書”,后歷經(jīng)名家遞藏。1973年利氏北山堂購藏并捐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游相蘭亭”十種,使得該館成為世界上收藏“游相蘭亭”最多的機構(gòu)。
“法帖之祖”《淳化閣帖》和“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歷來備受藝術(shù)界和學術(shù)界重視,其書法藝術(shù)成就、版本價值、史料價值深刻而豐富。據(jù)香港何碧琪《北山汲古 文脈延綿》一文介紹,清中期后刻帖等文化風尚才南下至廣東一帶,吳榮光、葉夢龍等收藏家廣泛搜羅碑帖、匯刻法帖,締造了廣東的文化高峰。北山堂利榮森先生自1973年起為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捐贈碑帖拓本共2000多項,其中不少即來自嶺南先賢。藝術(shù)的延綿,亦是歷史的見證,更是這深刻而豐富的意義中極為珍貴的一部分。岳小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