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風格:豫劇屬于梆子腔系統,因此,凡梆子腔所共有的藝術特色,它都同樣具備。但是豫劇在音調變化方面也有它獨特的一面,自成一統。由夏野編著的《戲曲音像研究》一書中明確指出:“除個別地區的梆子如河南梆子等的音調變化較大之外,其它各種梆子還是相當接近的。”張庚同志在全國梆子聲腔劇種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也是曾指出:“河南梆子在梆子系統中特點特別突出。”現從以下幾個方面討論豫劇的音樂特色。
一、豫劇音樂的民間性與群眾性。
豫劇音樂,作為民間戲曲的一種,當然屬于民間音樂范疇,這種屬性,不僅使它區別于其它形式的音樂,如交響樂、歌劇等,它還有不同于其它音樂形式的創作方式、流傳方式,它并不由某一位作曲家創作,而由包括藝人在內的廣大群眾,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創作、加工、潤色、提高;不僅代代相傳,還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展豐富,而且多以口頭的方式傳承,叫做“向無曲譜,只沿土俗”,因此,它有巨大的靈活性與可變化,但它又不是說變就變,而是有著極強的傳統性和穩定性。例如,都是一個[二八板],在不同的劇目、不同的演員演唱,就不大相同,但無論怎么變,怎樣不同,人們一聽仍能聽出是[二八板]。這種創作,在一般情況下,又表現為一度創作和二度創作的一體性,即:演員既是作曲者,又是唱曲者;因此可以說豫劇音樂,是無數人加工創造的成果,它凝聚了世世代代民群眾的創造智慧。但它又區別于我們常見的所謂集體創作,因為這種創作往往并不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集體進行,反過來又多取個體勞動的積累這一特殊方式,因此,稱之為群眾性,而不稱之為集體性。顯然,這種群眾性多來自于人民群眾之間,有廣泛的民間性。
二、豫劇音樂的鄉土味兒,侉味兒,梆子味兒。
豫劇的鄉土味兒、侉味兒、梆子味兒總是和唱腔中極有特色的拖腔、花腔聯系在一起。過去農村的梆子戲,給人印象最深的是用假聲、高八度,還有人說是吸住氣唱的“拉魂腔”;另一個就是那聲傳幾里的梆子敲擊聲。用“歐吼”唱出的拖腔,正是河南梆子音樂的特色所在。現在這種“謳”已經很少人再唱了,而是有的化作拖腔,有的化作過門,只是不用假聲、高八度、吸氣演唱而已。例如,常香玉在《白蛇傳》中所唱的那句“奴官人拍胸膛你想想前后,誰的是誰的非這天在上頭”的長大拖腔,恰巧最后一個字以“歐”字拖腔,常常聯想到過去的“謳腔”,特別是最后越唱越快,變成[緊打慢唱]時梆子的急促敲擊配上演員的抽泣,真能催人淚下。
豫劇的鄉土味兒、侉味兒、梆子味兒,還和它的地區性聯系在一起。豫劇的幾個流派,在音樂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以豫東調和豫西調更為突出,它們之間的地區特色,一個是以徵調式為主,一個是以宮調式為主,一個是“上五音”,一個是“下五音”。豫東調以高亢華麗稱著,豫西調以樸素哀怨擅長。這種地區聯系也和當地語言有密切關系。
三、高亢粗獷與婉轉柔美的結合。
豫劇音樂以“高亢粗獷”、“豪邁激越”著稱。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藝術特色也會隨之改變。1934年張履謙著《相國寺梆子戲概況調查》一書早就說過:“梆子腔往后略有改變,既是以東南柔婉之調代北方之高亢聲樂,。。。”加之,在辛亥革命前后,河南梆子從農村進入城市劇院,女演員相繼出現,促使豫劇在粗獷豪放的基礎上增添了嫵媚婉秀的成分。
四、豫劇音樂的善于吸收和融化外來曲調。
豫劇善于吸收和融化外來曲調正是它生命旺盛、廣為流傳的源泉。豫劇音樂對于外來曲調的吸收和融化,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一是整段地吸收其它劇種或曲種的曲調,如常香玉在《拷紅》中吸收的河南曲子[揚調]、在《花木蘭》中吸收的河南曲子[詩篇];還有現代戲《朝陽溝》中吸收[太康道情]、《好隊長》中吸收的[越調]等等。二是以本劇種的唱腔為基礎,適當地吸收某些外來曲調,經過融化,使本劇種的唱腔更加豐富多彩。例如《打金枝》中“你打了金枝國母不怪你”一段,顯然是從河南墜子中吸取了某些音調,但如不仔細聽,又很難找出它的痕跡。增加了曲調的說唱性和親切感。三是只吸收一種節奏或一種表現手法。例如常香玉在演唱中的笑聲,據她說是解放初期在中南海聽某新疆演員唱《哈薩克圓舞曲》時所得到的啟發,而她在此基礎上試驗多種不同的笑,如《花木蘭》中“我這低下頭仔細看我自己好笑”是笑得那樣豪放爽朗;而在“真木棣假木棣我自己知曉”時的笑,又是那樣含蓄內在。
五、豫劇的演唱藝術。
豫劇形成以來就是個重唱的劇種,故有“寧唱十句戲,不道一句白”的藝諺。在豫劇演唱中,僅以嗓音而論,大致以真聲為主,假聲為附。后來又逐漸出現了真假聲并用。所謂并用,一種是在中音區用真聲,高音區用假聲。另一種則是真聲唱字,假聲行腔,俗稱“陰陽腔”。再就是近年來普遍采用的稱作聲假聲結合的唱法,這種唱法根據唱腔與演員個人的條件靈活使用真聲假聲。不同的唱法也與豫劇音樂的地區、流派、行當有關。如豫西調就以真聲為主,其代表人物有崔蘭田、王二順等;豫東調(包括祥符調)則以假聲為主,其代表人物有陳素真、馬金鳳、趙義庭等;真假聲結合,則以常香玉為代表。“夾板音”以唐喜成為代表;“虎音炸嗓”以王再嶺、李斯忠為代表;唯有“陰陽腔”的唱法,近年來已很少聽到,著名豫劇丑角演員高興旺在某些劇目里采用這種唱法。
六、豫劇的伴奏音樂
早期豫劇班社的組成人數不多,通常叫做“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倆箱倌”一共22人中,樂手就占了八人。隨著豫劇音樂的發展,逐漸開始增加竹笛、笙、墜琴等樂器。豫劇場面分為文場和武場兩個部分。文場是各種管弦樂器,武場是各種打擊樂器,它們的任務不僅要伴奏唱腔,還要演奏曲牌與打擊樂。豫劇的唱腔伴奏有一種最常見的形式是呼應唱腔,即唱一句之后奏一句在音調上大致相似的過門,又從呼應進而發展為唱腔的模擬。梆子在豫劇的伴奏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般以棗木制成,可以用以擊節。它除去作為“以梆為板”的擊節樂器之外,還可以作為聲腔的名稱----河南梆子、梆子腔等。它的擊節作用,也決不限于音樂速度的快慢,其“快而不慌,慢而不肉”的特色,包含了更深一層的美學意義。好的梆子演奏者,不僅能夠跟上演員演唱的速度,還能在唱的時候“穩”一點,在過門的時候“趕”一點,而這樣聽起來反覺正常,同時可以讓演員提勁兒,還可以讓演員穩定下來。特別到了[非板]或[緊二八]的時候,梆子無固定節拍的敲擊,更是使人激動,此處才使人體會到了“無板若有板”的含義,因此,梆子是豫劇音樂中不可缺少的特色樂器,它是豫劇音樂的骨頭、靈魂、血肉所在。【原標題:豫劇的音樂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