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傳統文藝 >> 文藝學術專欄 >> 瀏覽文章

探秘歷史悠久的客家傀儡戲

2013/11/29 11:59:09 點擊數: 【字體:


    三明市博物館即將開放的客家民俗風情館中,有一組客家人結婚拜堂的場景,所有的人物都用傀儡代替,猶如演戲一般,煞是有趣的很。何以采用傀儡身來代替人物,恐怕只有看過后方曉其中滋味。當然,如此方式布展,自然與三明客家地區歷史悠久的傀儡戲有關。

  地處閩西北的三明,其地域大開發的歷史始于西晉"永嘉之亂"后,中原漢人南遷入閩,進入三明境內棲息繁衍,帶來了中原優秀文化。中原古樂的傳入,使三明這片土地上有了自已的戲曲,傀儡戲就是其中之一。據考,最早傳入我市的傀儡戲為現永安市青水畬族鄉黃景山村的"萬福堂"大腔傀儡戲班。現年57歲的"萬福堂"班主王華先生乃是梁初開閩王王審知的第四十二代孫。據其介紹,傀儡戲乃是家族祖傳。公元885年(唐禧宗光啟元年),黃巢起義,先祖王審知三兄弟加入王緒起義軍,并南下入閩,征討八閩疆界。翌年春,招為先鋒的王氏三兄弟奉命征討沙縣二十七都,攜母徐氏夫人在光坑(今永安青水龍吳村)羅兜祠居住三年。公元943年,王審知四子王延政偕其子繼成、繼昌復回光坑居住,并繁衍至今,已歷一千多年四十幾代了。其祖傳的傀儡戲,大約是在入閩第二十五代時就有了,約在明末清初,至今已承傳十九代、三百多年歷史了。

  除了較早傳入的"萬福堂"傀儡戲班以外,三明各地的傀儡戲傳入都在清末民初。《寧化縣志》記載:"寧化木偶戲屬提線木偶。唱腔大多為祁劇唱腔,也有京劇和閩西漢劇。民國初年,泉上廖得迪、朱錦憲分別從上杭、江西學藝回來,在當地組織木偶戲班演出。民國二十四年后,又到水茜等地傳藝。"《建寧縣志》載:"民國5年,外地木偶戲班(系布袋傀儡)到客坊演出。嗣后,水尾、桂陽、賢河、隘上、陳余、里源、汪家、花排等地組建木偶戲班,均為提線木偶,俗稱傀儡戲。"此外,將樂、明溪等縣亦有傀儡戲。1937年,長汀藝人李號明與隆興鄉瓜溪保(今將樂余坊鄉瓜溪村)肖善歐合資演布袋木偶戲,1961年集資自制提線木偶,1984年曾派人赴連城學習提線技藝,亦從泉州購回32尊木偶,先后到泰寧、邵武等鄉村演出。《明溪縣志》載:"胡坊鄉柏亨村農民陳飄模、陳光慶從小學藝。民國33年,他們從廣東潮州購進價值560元的整套提線木偶24個,創辦木偶戲班,全班僅4人,采用漢劇唱腔曲調。平時在家務農,春節或廟會即在本村或鄰近鄉村演出。"

  由上可知,傳入我市的傀儡戲,最早的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清末民初較普及,大部分源于江西、上杭一帶,早期既有布袋傀儡,亦有提線傀儡;唱腔既有大腔,也有漢劇、祁劇和京劇等。傀儡道具有從外地購入,如廣東潮州、泉州、上杭等地,也有藝人自己制作的。【原標題:探秘歷史悠久的客家傀儡戲】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三明新聞網 2011年12月25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