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豫劇這一中華戲劇藝術瑰寶,便不能不提樊粹庭(1905-1966)這個名字。
常香玉說:“樊先生在豫劇事業方面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的經驗在當前藝術表演團體的改革當中,也是很值得借鑒的。”
陳素真說:“樊先生功績昭著,他是豫劇改革史上的一位大功臣。”
崔蘭田說:“樊粹庭先生是個進步劇作家、銳意改革的革新家,為我們的戲劇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楊蘭春說:“他是豫劇導演的開拓者,是豫劇第一改革家。”
正是民國時期以樊粹庭為代表的一批知識分子對豫劇改革的深度介入,才使河南梆子舞臺面貌一新。歷史將樊粹庭與關漢卿、魏良輔、李漁等聯系在一起,理所當然地定格為中華豫劇從古典走向現代進程中一架堅實的橋梁、一座巍峨的豐碑。
近日,張大新教授歷時7年編校完成的大型戲劇文獻《樊粹庭文集》(1-6卷),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共300多萬字,薈萃了樊粹庭先生傾盡畢生心血編創、執導的50部戲劇文本,輯錄了他40年藝術生涯的自傳、日記、導演手記、論文、劇評、書信和不同歷史階段見諸各地報刊的評論文章,并附有彌足珍貴的作者生活照、演出劇照等圖片資料。借此機會,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舉辦研討會,邀請專家對樊粹庭的藝術造詣和《樊粹庭文集》出版的意義進行了探討,本期《論苑》摘登部分專家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