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秋(湖北省豫劇團團長):
我團掛的是湖北省豫劇團的牌子,實際上我們是縣級劇團,底子薄、素質差,經濟實力和省市級劇團相差甚遠。我們承認差距,但我們有一種敢沖、敢干、永不服輸的精神。底子薄,我們積累;素質差,我們學習;經濟實力不濟,我們想辦法籌措。我們本著咬定青山不放松、藝不驚人誓不休的精神,對《山野秀才》進行了全方位的提升,該劇在湖北省各項戲劇大賽中屢屢獲獎,至今已演出835場。《山野秀才》能晉京為建國60周年慶典演出,是我們莫大的榮幸。在各級領導、專家的熱情關注和支持下,我們將更加努力地奮斗下去,使作品日臻完美,力求成為精品力作。
李 云(豫劇《山野秀才》導演):
作為導演,從生活到藝術,我不敢張狂。在傳統面前咱只有恭恭敬敬叩拜的份兒了。做導演這些年來,一直在追尋著戲曲傳統程式的現代運用。《山野秀才》也上了這條道兒。藝術離了生活不行,可藝術照搬生活也不行。藝術沒有創新不行,可藝術離了傳統也不行。要解決這一矛盾,只有遵循一條準則:抓本質,求變異。抓生活本質,求藝術變異;抓傳統本質,求創新變異。充分運用中國戲曲所獨有的詩化意象,追求清新明麗、載歌載舞、如詩如畫的舞臺形式。
如果說《山野秀才》還有那么一點藝術價值、還能被觀眾所接受的話,那就首先要感謝生活這位老師。山野有草根,草根離不開泥土,泥土即生活,生活乃藝術之母;二要感謝傳統這位老師。中國戲曲博大精深,只要你不是死學,你永遠也學不完。一切為了觀眾喜愛,給劇團排一出吃飯戲。本人乃一山野導演,對《山野秀才》不敢有過高奢望。
龔和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
《山野秀才》是一部親近觀眾,很有現實意義,非常有戲曲特色的現代好戲。它濃郁的生活氣息,令觀眾喜聞樂見。該劇比較成功地塑造了當代農村非常需要也非常可敬的知識分子形象。高文是一個科學知識與道德品質兼具的人物,生活中有些“愣”,這種“愣”導致他和鄉親們之間產生了很多波折,給全劇帶來很多“戲”。該劇還批評了勢利眼,批評了弄虛作假的不正之風。戲中最動人的地方是對母子之情、夫妻之情的描寫。從整體來看,這部戲達到了導演的藝術追求,誠如導演所說,一向生活學習,二向傳統學習,把生活和傳統很好地結合起來。
不過,藝無止境。該劇可以做一點適當的、不傷筋動骨的加工、打磨,使好戲更好。本著這樣的精神,我有幾點建議:1,戲稍微散了一點。特別是在全劇結尾處,全村的人去追高文,稍顯突兀。我的意見是:高文在村里引起震怒的文章恰恰得到了港商的好評,他們相信,有這樣既掌握了科學知識,又敢于揭露弊端的人,是值得合作的。一篇文章有兩方面的影響,這一點,戲里沒有交待,十分可惜。2,關于高文的形象,還可更豐富一些。高文是個“愣”人,他的文章講了真話,但的確給鄉親們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損害,所以他內心應該是有一點愧疚的,決心以后彌補村里的損失,這樣稍作修改的話,就會使高文的形象更加通情達理、更加可愛。3,導演想了很多辦法來使舞臺表演戲曲化、歌舞化,增強觀賞性,使這出現代戲不是“話劇加唱”,這點做得非常好。比如第一場,高文到大嫂家拜年,各個場景、道具的調動,包括對那只小板凳的應用等等,都非常到位。同時,“嫂子隊”在各場戲的穿插、載歌載舞,都使整部戲的可看性大大加強。不過,有一個小細節還可以再完善:高文跟母親哭訴以后,得到妻子的諒解,這種情況下,高文打算出走。導演在這一部分安排了許多形體動作,動機很好,但是表現性不太強,還可以修改。
這個劇團“小團有大志”。如果全國的劇團都能向他們學習,那我們戲曲的發展前景將很不一般。
曲潤海(劇作家、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
該劇劇本不錯,很有生活氣息。且沒有把人寫死,因為這不是專為某一個真人真事寫的,而是進行了集中概括的。山野秀才高文不是大學本科生,更不是研究生,只是個函授大學生。然而他卻實實在在在自己的故鄉鉆研甲魚生產的科學知識。他實實在在不說假話,既引起了責難,又招來了實惠。這是個丑角戲,丑角不丑。
該劇導演不錯,努力把戲弄得好看,盡量載歌載舞,盡量喜劇化。導演李云說,他是個山野導演,導的是草根戲。其實就是追求雅俗共賞,雅俗共賞是戲曲的高格,并不是隨便能夠達到的。高文想抱妻子大鳳,抱不動,卻被大鳳像抱孩子一樣抱起來了;高文給母親過壽,苦中作樂,唱提猴戲,既是劇本寫到的,又是導演導出來的精彩的好戲。
該劇音樂設計得也不錯,整個戲都嵌在音樂中表演,從始至終突出嗩吶的聲音,緊扣著主人公善于吹嗩吶的個性特色,恰到好處。唱腔基本上能聽出豫劇味兒來,但不老化,有所變化。
該劇演員都是新面孔,一個也叫不上來。演戲都很認真,特別是扮演高文的賀志國、扮演大鳳的加喜梅,演得頗有感情、趣味。
提點具體意見:劇本寫得行云流水,但還有點平,缺少奇峰突起、水回山轉的效果。這是一個喜劇,但還喜得不夠,因此一些場面能否在表演上再起伏大一些。大嫂們追高文時的步伐太整齊劃一了,還是應該扭起來,扭得前仰后合、氣喘吁吁、跌坐倒地起不來,才更出效果,才更是歌舞演故事。這要導演來整體把握。
姜志濤(原《中國戲劇》主編):
《山野秀才》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演出的開鑼戲。該劇堪稱“三濃戲”——時代氣息濃、生活氣息濃、喜劇色彩濃。人物塑造非常成功,特別是高文這位土秀才,外在特點抓得很足。他個子矮、比媳婦還矮;性格倔、一根筋。尤其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很豐富,他渴望通過知識來使家鄉脫貧致富,他的學習不是古代那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傻讀書,而是為了學以致用,實實在在為家鄉作貢獻。
導演為該劇增色不少,盡力讓它戲曲化。嫂子隊的間離效果,二場抬轎子戲,四場夸丈夫戲,五場提猴戲,六場追趕戲,都是直接用了戲曲傳統的東西,用得非常自然,效果也好。每一場能吸引觀眾的地方,都很“透”,增強了劇場效果。演員長期生活在基層,對人物的把握很準確。這很難得。
我的意見是:1,第一場高文對妻子擺譜那個場景,可以再風趣一些,不要讓觀眾覺得他真在端架子。2,港商跟高文說了一段河南味的英語,這在城鄉演出可以,但在北京演出,應該修改。3,矛盾始終不夠集中。
最后我要強調的是,該劇表現了當下的農村生活,現在這樣的戲太少了。尤其是該劇是由縣級劇團演出的、有一定品位的、得到京城觀眾由衷喜愛的戲,因此非常值得祝賀。
黃在敏(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員):
這個劇本我看得較早,感覺不錯,很有新意。
1,該劇表現當下的農村生活,比較難得。當下有些農村題材的戲不少是寫村官的事跡,像這樣寫農村知識分子的,題材的選擇上有獨特性。2,題材開拓上有獨特性。知識分子運用自己的知識去改變家鄉和自己的命運,同時人物身上體現出來的品質是農村致富道路上需要的品質。這是時代所需要的一個典型。3,喜劇色彩濃厚。喜劇要“喜”起來,喜得得體,喜得不俗,是有難度的,這個戲做到了。4,生活氣息濃厚。李云導演提出,就是要向生活學習,這一點他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
當然,我對這個戲還有一些意見。第一,有些情節顯得比較突兀,缺乏必要的交待。第二,嗩吶和人物的命運沒有緊緊聯系起來,嗩吶應該是高文抒發內心苦悶的信物,只有這樣,到了戲的尾聲,嗩吶才可能將高文召喚回來。第三,高文和妻子的情感戲表現得不錯,尤其是他們給大嫂拜年歸來,小兩口在雪地里走的情景很感人。然而,高文和他*的戲沒有鋪墊到一定程度。高文講實話對村里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高文內心應該是涌動的,要有彌補損失的心胸。他給媽媽過生日的心情是有沉重的社會積淀和心理積淀的,如果戲沒有鋪墊到這個程度,如果人性沒有和社會勾連,而只是單純的個人勾連的話,戲就很難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從這角個度來看,戲中人物基調的定位顯得簡單,人物內心的開掘應更具有社會的力度,更堅挺、更豐富。
安志強(戲劇評論家):
當我看到團長宋艷秋在宣傳冊扉頁上寫的一席話,我感覺到這個劇團本身就很有故事,本身就是一臺好戲。
《山野秀才》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高文是個喜劇人物,他的出現既要達到令人捧腹的效果,又要達到催人淚下的效果。高文的扮演者賀志國有這個能力。他的念白、唱、武功比較全面,演人物顯得很豐滿。一個戲的整體結構非常重要。《山野秀才》在這方面還需要精加工,還有必要去深入開掘,立主腦。譬如,高文不打招呼就把事情捅出去,是不是顯得不太道德?須知要普及科學知識首先要考慮到村民、鄉親們的生活。另外,高文不應該輕易把科研成果交給港商,而應首先自己去申請專利。這是一個具有喜劇色彩的戲,我希望能加工成一部喜劇。喜劇不是像小品那樣刻意制造噱頭的,而是能給人啟迪的。
黎繼德(《劇本》月刊副主編):
現在農村題材的戲不少,但是有文化自覺意識,有需要提倡的現代人品格的戲還不多。村官、農村基層干部的戲很多,但像《山野秀才》這樣寫這么個知識分子形象的戲很少。《山野秀才》確實描寫了今天農村新人的形象,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的文化新人的形象。這個戲要努力表現的是講文化和講真話,同時也觸及到一個很深的問題,即我們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但是怎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問題很大。許多農村戲僅僅寫到講文化、科技發展新農村的問題,相比之下,《山野秀才》談到了講真話問題,觸及到了更深的層面,這很好。
不過,這個戲也有不足之處:全劇前面講文化,后面講真話,二者沒有很好銜接起來。我建議主創人員在這兩者之間再作一些勾連。“講文化”和“講真話”不存在根本矛盾,是可以統一的。高文這個秀才不是僅僅用科技發展農村,他還具有現代人的品格,一種我們需要的品格。
姚 欣(戲劇評論家、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會長):
劇本有很濃郁的生活氣息,舞臺呈現生動活潑。劇本文學性很高,文采飛揚。音樂上融入了一些襄樊特色音樂,效果不錯。可以說,整個戲是精心打造的,呈現出來的面貌十分鮮活。
劇本很成功地塑造了山野秀才高文的藝術形象,鮮明、生動、有血有肉。他立志通過知識來改變個人和家鄉的命運,性格倔強而誠實。像他這樣既具有現代科學知識,又具有優秀傳統道德觀念的人物形象,在舞臺上并不多見,卻正是我們的時代所需要的。如果好好打磨,這個形象將能夠成為新時期舞臺上的一個典型。戲中的音樂唱詞極富生活氣息,非常動聽。
在當前農村常用下達指標來發展經濟的背景下,農村人要改變命運,單靠知識不行,還要端正作風,處理好實事求是和文化建設的關系。這個戲告訴我們,知識改變命運具體的依托是在說不說真話上;僅僅是靠知識,而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中國經濟的發展會走彎路。知識和品德二者,品德是核心。
當然,該劇還有不足之處,例如,大鳳背高文的場面如果嘗試用舞蹈化的表現方式會更好;全劇結尾處解決矛盾的方式稍嫌簡單和倉促。
該劇已經演出了八百多場,在農村肯定是很有市場的,劇團和相關領導還要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該劇的晉京演出非常成功,也具備長期上演甚至被其它劇團移植的潛力,我希望主創人員對它繼續進行精加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王蘊明(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
文化部的同志能選中這部戲,說明他很有眼光。一個縣劇團能達到這樣的成就,很不簡單,應受到充分肯定。
這個戲有三個很鮮明的特點。一是反映了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問題,告訴我們在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還應追求精神財富。這一主題貼近現實,符合農村的現狀。農民一直是很樸實的,然而現在農村致富道路很多,有的農民也開始弄虛作假,這一現象應該引起我們反思。《山野秀才》弘揚了農民的美德,對優秀傳統道德予以肯定,立意很好,符合我們時代的需求。二是這個戲的鄉土氣息濃郁,喜劇色彩很強,文學特點鮮明。三是成功塑造了高文這個山野大學生的形象。現在很多扶貧工作是通過上級派大學生下鄉進行的,而當地農村土生土長的知識分子卻無用武之地。實際上,這兩種途徑結合起來才能真正使農村脫貧。在這個戲中,高文是農民自身知識化的典型代表,這個典型抓得非常好。
該劇堪稱農村題材戲的一個標桿,但還有可以完善的地方。譬如,高文的形象還可以更豐滿一些;應好好設計嗩吶曲,使之成為貫穿全劇的音樂,尤其是在高文苦悶的時候,它能成為他宣泄感情的最佳工具;全劇的喜劇風格還可以再協調一些。
賡續華(《中國戲劇》副主編):
我非常欣賞導演對《山野秀才》的定位。這是一首小草之歌。小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與大地貼得最近,它微小卻令人敬佩。高文就是一根小草,過多地讓他承擔沉重的社會責任不符合人物形象。這一形象的新意在于他敢于講真話。講真話的價值觀讓現代人內心很震動,給人以思索。可以說,該劇后半部分強調的“講真話”的價值超過前半部分強調的“講文化”的價值。尤其是對于高文這樣一個小人物來說,講真話沒有太多負擔,更容易實現,所以從小處著手,做足小人物的文章,正是《山野秀才》要把握的重點。
《山野秀才》已經演出了八百多場,又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獻禮演出的開鑼戲,這足以證明它的價值。我希望主創人員能精益求精,在一些細節上再修改加工,比如第一,高文的扮演者如果完全以丑行應工,效果會更好。目前,演員的表演稍嫌猶豫,亦丑亦生;第二,舞臺服裝太生活化,缺少對生活的提煉;第三,演員的唱功仍待加強。
劉彥君(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
這個戲最打動我的就是四句唱:一樹石榴你最大,一樹花椒你最麻,一地蘿卜你最脆,一地青椒你最辣。這樣的語言非常打動人,非常鮮活!伴隨著這些語言和唱腔,一股清新的山野之風,帶著草根芬芳的氣息,撲面而來。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這么生動、形象的語言了。就憑這四句唱,這部作品已經可以在當代戲劇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豫劇的長項是唱,怎么使豫劇和動感十分強的小戲有機結合起來,《山野秀才》在這點上比較成功。例如抬花轎一場,活躍的場面加上優美的唱腔,達到了戲曲傳統中“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境界,使觀眾的心情跟隨著這樣的節奏驟然歡快起來。
該劇緊緊抓住山野秀才這個人物做文章,比較成功的正面樹立了高文的形象。導演的一些表現手法也很新鮮。比如第一場高文在大鳳面前風趣的擺譜,一下子就把人物推到觀眾面前,直接而大膽,令人耳目一新。
如果要對該劇挑剔的話,我認為全劇的立意仍不夠準確和清晰,可再進行梳理。
宋寶珍(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副所長):
該戲難能可貴的是具有反思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現實的反思。現代社會發展到今天出現了瓶頸,即現代知識的缺乏。農村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如果不解決知識化、現代化的問題,農村的發展是沒有前景的。二是歷史的反思。不論是“大躍進”還是“文革”,浮夸風、造假風危害最重的是農村。城市制造了浮夸,浮夸危害了農村。這個戲講到了知識的重要性,講到了講真話的可貴,既有現實的反省意識,又有歷史的觀照意識,立意非常好。
高文是體型上的矮子,又是行動上的巨人,這一反差很有戲劇性。姚夢松編劇運用百姓的視角,表現出鄉土的氣息,滲透出事理人情。李云導演成功營造了這出戲的人物關系和戲劇情境。高文的大哥是農村基層干部,既要在鄉親中維護村官的面子,又不免敷衍塞責;狗旺是小富即安的典型;大嫂則嫌貧愛富。這些宗族關系很符合農村世俗人情的現實。高文這個知識分子的形象很鄉土、很實在,得意的時候擺擺小架子,失意的時候發發小脾氣,是一個從田間小路走出來的真實人物。
談到導演風格,我覺得全劇的節奏把握得很好,導演的功勞很大,很注意整臺戲的氣韻生動性和效果和諧性。不論是主要演員還是“嫂子歌隊”,都呼應得很好。尤其是“嫂子歌隊”的穿插和古希臘歌隊的作用有異曲同工之妙。
音樂方面,遵循了豫劇傳統的風格,聲腔十分動聽,一些老曲式和老腔調還在,令人感到熟悉、親切,仿佛尋到了老友一樣開心。
另外,全劇的線索還可以更合理。譬如,港商不應首先研究高文的成果,而應首先研究產品本身。如果港商發現了產品本身有問題,是斷然不與之合作的。那么村民就會明白是自己的“惡”行為而不是高文的文章直接導致了合作失敗的后果。同時,恰恰是港商發現高文的文章后,看到村里還有這樣敢于自查自糾、敢于堅持真理、敢于講真話的人,所以認識到合作還是有基礎的。這樣線索才順暢合理。
賈志剛(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
這個戲就目前的效果來看,導演和編劇已經達到了“向傳統學習,向生活學習”的目的。戲的整體效果非常好,編劇將人物性格寫得很鮮明,人物很突出。導演也是成功的,成功的最根本特點在于弘揚了戲曲藝術的虛擬精神,即描景、抒情、寫人渾然一體。現在很多導演的想像力萎縮,能基本做到抒情和寫人,卻難以做到描景。我多次談到,描景、抒情、寫人缺一不可,這是中國戲曲對世界演出史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李云導演將這一點付諸于舞臺實踐,并且做得很精彩,我感到十分欣慰。
該劇有打造經典的基礎,我據此談談我的兩點思考。當前這個時代到底呼喚什么?不是大制作,不是花里胡哨的東西,它呼喚站在時代潮頭的新人物,咱們現在沒有。尤其是農村題材的劇本,不能都是好人好事,不能都是傳統道德。老是停留在道德評價上,跟時代潮頭不接軌。《山野秀才》中高文的性格很鮮明,他跟以往的人物不同之處在于,他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有新文化,要有科學性,這是以往的人物難以達到的。傳統道德沒有錯,但如何符合當代意識,如何突出他已經相對掌握了用科學理論去說服村民,這是必要的。第二,現在的戲曲要走向綜合。戲曲綜合的所有東西都是一百年前的東西,那都是當時最高水平的東西。可是,我們已經進入當代,要想突出、延續戲曲的綜合性,就應該綜合當代藝術的最高水平。
劉文峰(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
剛才各位專家已經從編劇、導演、音樂等方面比較全面地評價了《山野秀才》,給予它很高的評價。的確,一個縣級劇團能來京參加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演出,而且是開鑼演出,意義非凡。劇團一定要好好珍惜這個戲,繼續打造這個戲,使它常演不衰。
《山野秀才》在題材的選擇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比較成功,有自己的特點,但是還有更上一層樓的余地。一是高文的定位應該更明確。他不僅有文化,還有文學特長和文藝特長。其它技術層面的東西不必多寫,因為寫戲不是普及科學知識,而是要塑造人物的。有些細節還有毛病可挑。總體來說,這個戲有長期上演的實力,應該多演,多讓觀眾熟悉它。
馮云波(湖北省襄樊市宣傳部部長):
《山野秀才》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題材,揭露了社會的某些陰暗面,比如食品安全問題。有的養殖戶看了這個戲后給我們來信,說深受教育。這個題材選擇得很好,符合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需求,但在藝術水準上還有待提高。我們是一個縣級劇團,各方面跟省級劇團相比還有差距。今天專家們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我們一定好好梳理這些意見,進一步進行修改和完善,使《山野秀才》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柯凡據錄音整理,未經發言者審閱) 【原標題:守望鄉野——豫劇《山野秀才》學術座談會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