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濟源 >> 走進濟源 >> 印象濟源 >> 瀏覽濟源

四瀆名勝——濟瀆廟

2014/8/20 12:13:25 點擊數: 【字體:


    濟瀆廟,全稱濟瀆北海廟,坐落于河南省濟源市北海區古濟水發源地,是一座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的古建筑群。濟瀆廟坐北朝南,占地120余畝,現存殿宇60余間,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四瀆名勝——濟瀆廟

    濟源因濟水發源于此而得名。古時,濟水獨流入海,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四瀆”,為天下名川大江的代表,同五岳獨尊的泰山一樣,受到歷代帝王的隆重祭祀。隋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為祭祀濟水神頒詔在濟水源頭修建濟瀆廟。為了祭祀需要,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朝廷又將當時的軹縣北部劃分出來,專門設立了濟源縣,接待朝廷祭祀。濟源之名從此出現在歷史長河中,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濟源是先有濟瀆廟,后有濟源縣,“不到濟瀆廟,不算到濟源”。唐代初期,朝廷又因四海中的北海“遠在大漠,艱于祭祀”,于是在濟瀆廟之后建北海祠,望祭北海。因此,濟瀆廟一個地方承擔了兩個國家規格的水神祭祀任務,所以又稱濟瀆北海廟。
四瀆名勝——濟瀆廟

唐代濟瀆廟院墻

    濟瀆廟經唐、宋、元、明、清歷代不斷維修與擴建,至明天順四年(1460年),建筑已達400余間。現存宋、元、明、清建筑30余座60余間,唐至清碑碣石刻40余通,為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四瀆水神廟宇。由于濟瀆廟內古建筑成群、碑碣林立,且品位較高,199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濟瀆廟內朱門重重,庭院深深,古柏參天,碑碣林立,綠水環繞,曲徑通幽,亭臺樓榭,交相生輝,不僅是古代祭祀勝地,更是典型的北方古典園林。
 
     濟水之源

四瀆名勝——濟瀆廟

濟水古河道

四瀆名勝——濟瀆廟

    濟水的發源與其它河流源于大山的河流不同,她在濟源平地開源。《太平寰宇記》記載“濟水在縣西北三里平地而出,有二源:其東源周回七百步,其深莫測;西源周回六百八十步,深一丈,皆繚以圍墻”。 其中所講的東源,指的正是濟瀆廟后院的龍池、小北海,西源則是距離濟瀆廟西約1公里的龍潭。這里及周邊區域泉眼眾多,水量豐富,直到今天,池中泉水還終年不絕,景色怡人。

    古建筑藝術

    濟瀆廟共有四組建筑有機組成。前為濟瀆廟,祭祀濟水神;后為北海祠,祭祀北海神;東有御香院,為祭水欽差臨時休息之所;西有天慶宮,為管理人員活動之所。主體建筑排列在三條縱軸線上,在中軸線上有清源洞府門(山門)、清源門、淵德門、寢宮和臨淵門,龍亭、靈源閣等;兩側有御香殿、接官樓、玉皇殿和長生閣等。

    獨特的布局:濟瀆廟平面布局呈“甲”字形,濟瀆廟圍墻極為獨特,呈前方后圓,象征著“天圓地方”, 這與古時皇帝在圓形天壇祭天,在方形壇上祭地是一致的,都體現了古人對宇宙世界的基本認識。濟瀆廟整個平面形狀又像一只大烏龜趴在地上,坐北朝南,南部甬道略偏微偏向東南,蘊含著“金龜臥地”、“金龜探海”的寓意。
四瀆名勝——濟瀆廟

    濟瀆寢宮:建于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單檐歇山造,是濟瀆廟中文物價值最高的古建筑。1936年,古建專家劉敦楨考察時評價說:“此殿檐柱粗矮,斗拱雄巨疏朗,屋頂坡度平緩,無一不是宋初建筑的特征”,寢宮為河南省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筑,也是唯一逾千年的單體木構建筑,在全國宋代木構建筑中占有一定地位,為研究宋代早期建筑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四瀆名勝——濟瀆廟

    清源洞府門:即濟瀆廟的大門,系三間四柱挑山造木牌樓,九踩重翹重昂斗拱,是一座建筑純度高,造型奇特,保留古制多的明代木構建筑,為河南明代木牌樓之冠,國內著名古建專家給予它很高的評價。

    淵德大殿基址:淵德大殿為濟瀆廟主殿,建于北宋初期,歷代重修,規模宏大。據明天順四年《圖志碑》,淵德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宏偉壯觀。兩側有配殿,東為元君殿,西為三瀆殿。淵德大殿與其后的寢宮以覆道回廊相連接,構成“工”字形布局,為宋金元時期建筑的典型做法。清康熙皇帝題寫“沇濟靈源”,乾隆皇帝題寫“流清普惠”,懸于殿前。惜清同治六年該殿被捻軍焚毀,基址猶存。殿上柱礎覆盆表面雕刻卷草花紋,構圖精美,刀法圓活。殿前東西二階為古代禮制“東阼西階”的遺制。
 
    碑刻精華

四瀆名勝——濟瀆廟

濟瀆廟碑廊

    濟瀆廟另一瑰寶是保存完好的40多通碑碣石刻,時代自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直到民國各個時期,跨越了1400多年。碑刻內容大多是歷代祭祀濟瀆之神和北海之神的祭文、重修濟瀆廟碑記及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等,篆、隸、真、草和行書等字體均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同時期的書法藝術水平,為我國現存的書法藝術珍品。其中有唐代著名文學家達奚珣撰文、書法家薛希昌“金剪刀”隸書的《有唐濟瀆之記》,宋徽宗“瘦金體”書寫的《靈符碑》,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親筆書寫的《投龍簡記》,明太祖朱元璋圣旨、御用書法家詹孟舉書的《大明詔旨碑》,都是非常珍貴的碑刻精品。
四瀆名勝——濟瀆廟

    《有唐濟瀆之記》:刊刻于唐天寶六年,達奚珣撰文,薛希昌書。碑文記述當時濟源縣令寇公陪同好友新安主簿高侯等人到濟瀆廟來游玩的情景,對濟水的精神品德進行了歌詠,對濟瀆廟的美景進行了描寫,文章以四六駢體文寫成,辭藻華麗,文筆優美。此碑是薛希昌以“金剪刀”隸書體書寫,古樸中透出秀麗之氣,是唐隸中的精品。此碑在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等金石學著作中均有收錄,是有名的唐碑。
四瀆名勝——濟瀆廟

    《投龍簡記》:刊刻于元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碑文記述元仁宗剛剛登基,派欽差大臣到濟瀆廟祭祀濟水,到王屋山祭祀山神的過程。書法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家趙孟頫親筆書寫,書寫這通碑刻時,趙孟頫已經年屆七旬,書法功力深厚而純熟,而且又是為十分寵信他的元仁宗書寫,他的書寫態度應該是十分謹慎和認真的,因此這通碑刻可以說是反映了趙孟頫書法的最高水平。碑額“投龍簡記”四字為當時禮部尚書郭貫篆書。郭貫也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元史·郭貫傳》記載:“(郭)貫博學,精于篆籀,當世冊寶碑額,多出其手。”

四瀆名勝——濟瀆廟

大明詔旨碑
四瀆名勝——濟瀆廟

大明詔旨碑拓片

    《大明詔旨碑》:刊刻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內容為明太祖朱元璋統一中國后,為了統一五岳、五鎮、四海、四瀆等國家祭祀的神靈神號,特頒布的一道圣旨,勒石于廟內以告世人。其中濟水被封為“北瀆大濟之神”,顯示了濟水崇高的地位,此碑被稱為“濟源的名片”。《明史》中對此圣旨內容有簡略記載,可惜不完整,此碑文有重要的補史作用。此碑對于研究明代初年政治制度、祭祀制度及社會狀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碑文乃明初御用書法家詹希元(字孟舉)親筆書寫,《新格古要論》載:“皇明中書舍人新安詹孟舉,真書每一行二字在蜀府者為第一本,字方四寸,勁健壯麗,蓋國朝第一手也,字兼歐虞顏柳,雖古人亦少。”此碑字體工整,筆畫遒勁,氣度非凡,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目前,曲阜孔廟、北岳恒山廟、東鎮沂山廟等古代皇家祭祀廟宇中也保留有內容、書法一樣的《大明詔旨碑》。濟源這通《大明詔旨碑》在抗戰期間,由于日本飛機轟炸,當地百姓將碑刻推倒就地掩埋,直到1996年才被重新發現,是全國保留的《大明詔旨碑》中最為完好的,極其珍貴。
四瀆名勝——濟瀆廟

    《濟瀆北海廟圖志碑》:刻立于明天順四年。碑的內容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碑額,雙鉤楷書“濟瀆北海廟圖志碑”八個大字。中間部分是濟瀆廟的廟圖,以陰刻線條勾繪出一幅規模宏偉的濟瀆廟建筑、古跡全圖,還標注了主要殿宇的名稱。圖外繪濟水源頭水系圖。廟圖兩側小字詳細記載了濟瀆廟土地數目及分布情況,共有“官地五頃二十七畝”,即527畝廟地,規模十分宏大。下半部分是對廟圖的說明文字,詳細介紹了濟瀆廟的建筑布局情況。該碑圖文并茂,反映了明代中期濟瀆廟的盛況,是研究濟瀆廟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保護濟瀆廟的重要依據。
 
    北宋石勾欄:位于濟瀆池北靈淵閣前,其盆唇、地栿之間雕有鏤空“萬“字紋,其上鏤刻卷草、寶瓶雕飾及云版圓雕等都極其精工。該石勾欄為目前全國唯一現存的宋代《營造法式》所記的單勾欄,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四瀆名勝——濟瀆廟
 
     《北宋玉簡》:2003年7月,濟源市搶救整修工程中,在清理濟瀆池淤泥的時候,發現了一塊祭祀玉簡。簡文有所殘缺,大致如下:“大宋嗣天子……… 三七人開啟同天節金録道場…… 水府投送金龍玉簡,愿神愿仙,三元同存,九府水帝……奏上聞,九天謹詣水府金龍驛傳。熙寧元年太歲戊申四月……”。根據簡文可知,這是北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宋神宗趙頊登基之后派遣使者祭告濟水神時投送的。在此次祭祀活動中,專門開啟了“金録道場”向神靈祈愿,并在濟水源頭投入了金龍玉簡進行祭祀。“投龍簡”是古代祭祀山川的最高禮儀,武則天曾在嵩山投金簡祭祀。
 
    古樹名木
四瀆名勝——濟瀆廟

    古漢柏:為東漢時栽植,相傳王母娘娘在天上看到濟水源頭美景,高興之際竟然將口中桃核吐于此處,吸收濟水精氣長成這株參天古柏。清代詩人沈榮昌詩云:“漢家何人留此柏,王母桃核生磐石,伏流千里養根株,脊土百年長寸尺。”
四瀆名勝——濟瀆廟

    將軍柏:東漢時柏樹,樹齡2000余年。相傳唐代大將軍尉遲敬德奉命監修濟瀆廟時,曾將其鋼鞭掛于樹,故名。明代茶陵人尹安寫詩贊頌“夜來明月枝頭動,疑是將軍寶劍光”。作者:馮軍(濟源市文物局)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文化中原》雜志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淺論濟水及其文化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