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省文化廳組織評選的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十大新發現”揭曉,沁陽市的民間文學“神農傳說”入選并居榜首。
▲▲傳說深印世人心
6月25日上午,焦作沁陽市街頭,得知記者詢問神農傳說,出租車司機張順生張口就來:“俺這里有全國唯一一個以神農名字命名的大山神農山,神農山里有神農廣場、神農壇、神農廟……這都有講究,在俺這兒,神農可是個神人兒!”
沁陽市八一路東一排11號院,院子的主人是79歲的李成杰。
一提起“神農傳說”,本來走路就有點困難的李成杰立即站起,滔滔不絕:“神農氏是繼伏羲之后,開創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三皇’之一,大致處于我國原始社會晚期,他不但是我國的農業之祖,也是我國的醫藥之祖。”“別看神農不是沁陽人,但他和沁陽的關系可大著呢!這里有關他的傳說,有近百個。”李成杰是沁陽市研究“神農傳說”的專家,無論在沁陽還是在焦作,都很有名氣。
▲▲神農山頂祭天壇
神農氏,即炎帝,三皇五帝之一,傳說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龍顏大唇。農業的發明者、醫藥之祖,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李成杰說,據考證,神農的故鄉在山西省高平市,為拓展農耕,于南太行開辟道路,從高山走向懷川平原。所以,在豫西北以沁陽為中心的廣大地區,長期流傳著許多關于神農氏的傳說,并留下許多遺跡和碑文。
經考古發掘和實地考察,沁陽發現了神農城、炎帝廟、伏羲殿、女媧廟、藥仙山等136處和炎帝神農有關的地名傳說。
2002年9月,國內14位著名考古學者最終確定,遠古炎帝神農氏的祭天壇就在沁陽市神農山山頂,而神農壇正是高山祭祀的“華夏第一壇”。
“要想了解神農傳說,不到神農山沒有說服力!”李成杰打趣說。
▲▲三月初三萬人祭
6月25日中午,記者從沁陽市驅車往西北方向行駛,在大平原上行駛了23公里。突然,一座巍峨的大山陡然出現在眼前。“一馬平川現大山,這就是神農山!”隨行的沁陽市群藝館支部書記李國盛說,神農山面積達102平方公里。經過專家們考證,這里是炎帝神農嘗百草、辨五谷、登壇祭天的場所。
步入景區大門,就看到幾百米之外的祭祖壇,炎帝神農的高大青銅塑像端坐中央。神農頭生雙角,手捧五谷。
講解員說,祭祖壇分三層,寓意天、地、人三界,主壇有4個登壇步道,寓意一年四季,每個登壇步道之間分置三塊浮雕,寓意每季有三個月,12塊浮雕寓意一年有12個月。祭壇底層的環壇路共24圈,寓意24節氣,每圈由365塊青石鋪成,寓意一年有365天。“每年農歷三月三,為期一個月的神農山廟會就正式開始了。”李國盛說,尤其是三月三,近萬人匯聚到這里,祭拜神農,場面非常震撼。據史書記載,這種祭拜大典已經持續了上千年。
▲▲神農谷里嘗百草
“《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他‘嘗百草’的地方,就在神農谷。”李國盛說。
穿過“一線天”,便來到了神農嘗百草的神農谷,這里溝谷縱橫,植被茂密,佇立其間,到處彌漫著中草藥的氣息。
李國盛說,神農谷草藥繁多,有800種之多,如柴胡、山參、雞頭參、土藍、連翹、金銀花等。更重要的是,山藥、地黃、牛膝、菊花都是這里的特產,也就是著名的中藥珍品“四大懷藥”。
當地人都說:“神農谷里走一遭,百病不治自己消。”
李國盛說,神農從神農山開始,踏遍中原,品嘗成千上萬種草藥。他積累下的藥物知識都被篆刻記載下來,并不斷得到后人的驗證,逐步以書籍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中草藥學經典《神農本草經》。
目前,梁祝傳說、牛郎織女傳說、盤古神話傳說等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神農傳說”剛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十大新發現”之首,明年,沁陽市將向省文化廳申請,把“神農傳說”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后,再向國家提出申請,將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方今報)【原標題:沁陽神農 不只是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