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沛山,1962年生于沁陽。祖籍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氏第二十世,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國際陳氏太極拳聯盟(ISCT)主席,日本陳氏太極拳協會主席,法國傳統太極拳協會名譽主席。陳沛山先生同時也是工學博士后,日本八戶工業大學建筑工學科教授以及同校研究生院教授,國際空間結構協會(IASS)會員專業研究委員、日本建筑協會會員專業研究委員。他既是世界建筑結構理論方面的專家,又是造詣高深的陳氏太極拳名師,是第一位具有高等學位、并以學者身份旅居國外,有組織、有規模的傳播陳氏太極拳小架的陳家溝后裔。
陳沛山于1992年創立日本陳氏太極拳協會并任主席, 2000年與胞妹陳沛菊一同創立了國際陳氏太極拳聯盟(ISCT),有11個加盟國,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有幾十人次獲取了全日本太極拳冠軍和歐洲太極拳冠軍,并3次獲得日本大型團體太極拳表演的優勝獎。以大型團體太極拳表演連續獲得全日本的優秀金杯。
陳沛山自幼從父親陳立憲學習家傳陳氏太極拳理論和拳術、器械、推手技術,又蒙受姑母陳立清的嚴格指導,深得真傳,是現今陳氏太極拳小架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在拳術上具有舒展而又緊湊、混元柔和、發力強等特點,注重技擊運用又致力于健康理論的研究。
陳沛山的幼年時代,各項武術表演和比賽事業百廢俱興,他于1975年--1979年之間多次代表沁陽市參加了新鄉地區武術表演賽取得優異成績,1979年被選為新鄉地區武術隊運動員前往參加河南省武術比賽,因參加大學考試未能比賽。此后,陳沛山潛心研究陳氏太極拳理論和實戰技能。致力于傳統陳氏太極拳小架的保護、宣傳和發展,為傳統陳氏太極拳在世界上普及與推廣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陳沛山自青年時代開始傳拳于沁陽、焦作、新鄉、鄭州和太原等地。1988年赴日本留學,就讀于日本名校法政大學攻讀空間結構,并完成了博士后期課程,以優異的研究成果獲取工學博士學位。他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了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學習,在河南省電視臺錄制的專訪中被譽為“跑著完成學業的人”。在在此期間,陳沛山在日本、法國、美國、意大利、德國、荷蘭、英國、瑞典等國教授傳統陳氏太極拳小架,廣泛弘揚中國太極拳文化。他是第一位旅居國外并具有高等學位的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后裔。他以太極拳為橋梁從事世界和平文化交流活動,其弟子遍布世界各地。他的弟子們在各國武術比賽中獲得獎牌者近數百人次,百余人獲得各項武術或者太極拳資格,活躍世界武壇。其中,意大利的賈梅蘭、法國的菲利普、德國迪特曼已成為所在國家的武術事業的主干。
陳沛山提倡傳統武術的自然衍生,主張在維護其傳統精華基礎上的發展與推廣。為了使古老拳術的精髓運用于現代社會,為現代人的健康做貢獻,陳沛山與胞妹陳沛菊一同創編了簡單易學的“四正太極拳”,得到了世界太極拳愛好者的高度贊譽,并在國際上廣泛普及。為了合理評價身體內外的運動水平,陳沛山自2000年開始和日本陳氏太極拳協會以及胞妹陳沛菊一同研究開發了“內外綜合評價法”。該評價方法已在日本和歐美等國推廣使用。在陳沛山的多方努力和八戶工業大學的大力協助下,自2007年起日本八戶工業大學正式開設“太極拳與人體”課程,由陳沛山教授中國文化和“四正太極拳”。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國際教育相結合的新創舉,也是以中國文化教化國外學子的新探索。
為了弘揚太極文化,陳沛山在工作和科研之余全身心的投入太極拳傳播事業,積極在世界各地主辦各類大型太極拳文化交流活動和太極拳講座,曾在倫敦、紐約、巴黎、東京等地多次舉行了大型的講演活動,宣傳普及太極拳文化,使太極拳的精神感染和激勵世界各地愛好和平和健康的人們,成為和平和健康的象征。
陳沛山秉承師訓,繼承和創新,十分注重對陳氏太極拳本身的研究,先后撰寫和出版了數十部理論著作和相配套的音像資料,并把研究成果運用到太極拳的實踐中,使陳氏太極拳陳鑫拳理拳架的傳播、普及和推廣更具現代化、具象化。
陳沛山既是世界建筑結構理論方面的專家,又是造詣高深的陳氏太極拳名師, 集儒者風范和武者英猛于一身,他品學兼優,文武雙全,嚴以律己,為人謙遜,誠以待人,寒暑無間、孜孜不息的在世界各地教授傳播太極拳,深受世界各地太極拳愛好者的擁護和愛戴,他的事跡已被載入焦作市文史辦編著的《陳氏太極拳志》一書。金春霞(黃河科技學院武術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