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孟州市槐樹鄉龍臺村是火龍舞發源地。據乾隆五十七年《孟縣志金石文》載,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漢武帝時期,該村火龍舞已參加祭祀鄉賽活動,鼎盛時期有“天下火龍一絕”之稱。
2006年,龍臺村“火龍舞”被確定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6月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龍臺村人郝同州被定為火龍舞代表傳承人。
龍臺村位于孟州西北20公里的丘陵之上,嶺頭盤旋而上,如同蟠龍之勢,商代時稱此地為蟠龍嶺。龍臺人制作的火龍有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龍頭似麒麟,龍口內設置噴火裝置,龍身7至9節,每節內裝置兩盞油燈,龍尾系5個鈴鐺。夜間舞動效果尤其絢爛,火光四濺,如真龍下界,栩栩如生。在鑼鼓和螺號的歡快伴奏下,仿佛把人帶入一個夢幻的世界。因此每年元宵佳節龍臺人的火龍舞便成為獨具特色的節目,朝朝代代傳承至今。
郝同州家世代舞龍,他7歲跟爺爺學習舞龍技藝,每年的舞龍比賽,他都是賽隊領頭人。長期以來,郝同州將火龍舞看作畢生專注的事業,每年寒暑假都組織培訓,教授返鄉青年學習火龍舞技藝。外地有人慕名前來求學,他也不吝相授,“過去封閉的家族式傳承不利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打破狹隘的觀念,把火龍舞交給廣大愛好者,我放心。”目前,受他教導的表演者已有幾百人,活躍于全省各大賽事中。
每年焦作市組織傳統民俗表演,郝同州必帶火龍到場。火龍舞的噴火、梅花樁和點火效果,每次都是壓軸演出。為了讓火龍舞被更多人知道,他還整理收錄了30多個篇章,一百多萬字的文史資料。
對火龍舞今后的發展,郝同州有著獨到見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傳承,更重要的是發展,要走出去,要有影響力,甚至要像《舌尖上的中國》一樣推向全世界,讓它成為“中國火龍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