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之陽、焦作地區有不少“二仙廟”。二仙廟供奉的是一位神仙還是兩位神仙?何謂“二仙”?百姓議論不少,莫衷一是。
沁陽神農山(較早稱紫金壇,后來稱神龍山,今稱神農山)為我國道教名山之一,山中的靜應廟(二仙廟)是全國較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相傳,山陽神農山是遠古母系氏族時代女媧娘娘生活過的地方。據考古調查,至少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太行山陽就有原始人類居住。焦作境內有距今1~2萬年前的博愛縣寨豁鄉漢高城村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址。在這里,女媧娘娘較早得到崇拜祭祀,留有女媧洞、造人場、伏羲峰、百草坡等遺跡和傳說。女媧是古代人類的圣母,在各地多有紀念性遺存,陜西平利縣的女媧、伏羲傳說和有關文化遺存記錄年代較早、文化影響也較顯著。
傳說,娥皇、女英是堯的兩個女兒,長女曰娥皇,次女曰女英,也稱“皇英”。堯把(娥皇、女英)姐妹一同嫁給舜(有虞氏)為妻。舜父頑、繼母囂、弟劣,舜的繼母曾多次想置舜于死地,終因舜孝悌恭順,加上娥皇、女英幫助而脫險。因為堯的兒子不肖,四方大臣推舉舜做堯的官位繼承人。堯考驗舜的才能,使百族信服。娥皇無子,女英生太子姚君。夏歷3489年,太子姚君與父皇舜帝到南方巡視狩獵,死于蒼梧之野,埋在九嶷山(位于今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下。二妃前往尋找,一路上,常常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落淚泣血,情染青竹,竹上生斑,深紅似血,因此被稱為“瀟湘竹”或“湘妃竹”。后來,娥皇、女英投湘水而亡,被尊為湘水之神。《山海經》載:“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時常游于江淵,出入必以飄風暴雨。”被百姓稱為“雨神”。
舜帶領先民在山西、河南一代繁衍生息,并逐漸向東南部擴展疆域;舜以及瀟湘二妃娥皇、女英在山西、山陽、中原得到祭祀崇拜。山西洪洞的羊獬村(堯的家鄉)和洪洞歷山(舜的家鄉)就成了姻親。羊獬村人稱娥皇、女英為姑姑(合稱二仙姑),歷山人稱娥皇、女英為娘娘(合稱二仙娘娘),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羊獬村人要到歷山接姑姑回娘家祭祖。到農歷四月二十八堯的生日過后,歷山人來羊獬村把娘娘迎回。在這接送過程中,人們彩服盛裝,以皇后禮儀組成千人的接送鑾駕隊伍,或擎執事、或護鳳輦、或揚萬民傘、或秉金瓜、舉斧鉞,朝天蹬、金錘、銀錘、方天畫戟林立,或抬豬羊、擔美酒,鑼鼓隊一路敲敲打打、浩浩蕩蕩,隊伍所過各村,百姓無不跪拜迎駕,街中、村頭水果食品滿盤盈桌,迎接隊伍中的人都吃得齒頰留香。隊伍到達目的地后,對方父老倒履相迎。暖炕新被、陳醴佳肴、奉迎貴賓。到了夜晚,燈籠火把照徹村寨山谷,遠望,似一條長長的火龍游在山間。
這種習俗叫“行水”、“奶奶出巡”,即請二仙奶奶出來游春看花、巡視查看民情、梳理疏通水路,受一方供奉,保百姓安康。在舊社會,沁陽紫陵、解住和懷慶府其他街村每年會有這種習俗。改革開放后,解住村恢復舊俗,舉行“二仙奶奶行水巡游”數次,其形式規模跟山西洪洞的儀式一樣。
沁陽市紫陵村曾為一個村,后因仙神河山洪暴發將村沖開,分成了東、西紫陵村。二仙奶奶行水儀式兩村合辦,分六社。東北社:今老營宮;東南社:東岳廟;西北社:開化寺(今鎮政府所在地);西南社:今供銷社;正中社:歇馬營:今老戲院;西紫陵為正西社。各社都有敬奉二仙奶奶朝拜進香的廟宇及舞臺。
解放前,每年農歷六月收罷麥、種完秋,各社提前開一次會,為二仙奶奶點戲唱戲。沁陽市紫陵五社每社唱3天(西紫陵除外),共15天。俗話有:紫陵村形似鱉,收完小麥唱半月。
行水隊伍紀律嚴明、分工明細,水官為活動總指揮。行水隊伍最前頭是兩個人打藍旗開道,有兩人輪換打著長圓形頭興牌,上寫“紫虛元君”四個大字;一路軟硬小樂器演奏;十人手打五彩旗,對對相隨;五對杠,也叫“圍”,用竹子編成長圓形的大簍,四周用席子圍緊,簍底要放四個土坯下墜,二人用一根長杠,圍席四邊插四把大刀,二人抬著叫做扎杠;大樂器,四個大鼓,緊接著是兩個大镲,再后面是兩個小馬鑼;高抬花轎兩頂;全副鑾駕;10名12歲小男孩衣著整齊,雙手托盤,端著香紙(金)牌、檀香、鞭炮、金銀木梳等;四個人戴尖頂涼帽、穿著黑而拖地的大衫,手持棍頭馬鞭,當二仙奶奶落駕祭拜完畢,四人齊聲高喊一聲點銃起駕。一班嗩吶響器吹手,二仙奶奶坐在八抬大轎內,轎邊水官把著轎桿兒,一手托香爐。掌神轎前帶路。工職前后若干人;全六社隊伍浩浩蕩蕩跟在轎后。行水路線按古代行水路線安排,不得隨意改變。西路,從紫陵出發,途經西紫陵、宋寨、爻頭、武頭、王村、范村,而后回到紫陵。東路,從紫陵出發,途經趙寨、捏掌、南作、新莊、魯村、常樂、長溝、小王莊,回到紫陵。二仙奶奶在紫陵村過完燈節,再隔一天就是農歷三月三(二仙廟)廟會,農歷三月初一廟門大開,晉、豫兩省,黃河兩岸,各州府在二仙廟都修有宮館。大車小輛,裝米載面以及其他物資,以備遠道而來的香客吃用,廟會至農歷三月十五下午結束。
以上是解放前紫陵二仙奶奶行水出游儀式。1999年,以紫陵為首按舊俗,年年舉行二仙奶奶出游活動,懷府八縣的信士以及各界人士聚會紫陵,繞行紫陵一周以此來紀念二仙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