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縣城東南2.5公里有兩個村子,分別名曰大中里、小中里。兩村東北西南相向,大中里在東北,小中里在西南。1986年地名普查時,兩村提供的資料說,很早以前兩個村各有一座廟宇(二仙廟),廟宇內又各有一口鐘,北面的那個村莊的廟宇里的鐘大,就稱為大鐘里;南面村莊廟宇里的鐘小,就叫小鐘里,后來諧音為大中里、小中里。對于這種說法,我在2004年寫作《博愛地名探源》的時候,就有些疑問。比如,村里的廟宇是什么時候建立的?是廟宇建立得早,還是村莊建立得早?二者有何聯系?
正在我疑慮重重的時候,接到了薛祖本先生的電話。薛祖本先生的祖籍就是大中里村的,他告訴我,經過他的調查了解,村名來歷與廟里的大鐘沒有關系,而應與村旁邊的漢墓有關。
我根據祖本先生提供的線索,利用星期天進行考證。據群眾提供的線索,在義溝學校的東側,我見到了這口大鐘。鐘高約有1.8米,直徑1米左右,上面鑄有“懷慶府河內縣中里村二仙廟”。“(明)成化十五年二月吉日造鐘一顆重兩千斤”。鐘為鐵金合金,多年來一直放在露天,雖經歷了530多年雨淋日曬,仍無銹跡。
如果村名與鐘有關,中里村的建村時間應在明成化十五年之后。據了解,村里的薛姓是最早的村民。證明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是尋找薛姓的家譜,可問了幾個人都不知道誰保存有《薛氏家譜》。所幸我的戰友薛建國就是這個村的。我便驅車到了建國的家,原來薛建國就是持譜人!建國拿出包了幾層布、白線裝訂的舊家譜。譜中記載:第一世始祖澍,字時卿,號樸庵,行一,配賈氏,一品夫人,元通議大夫,吏部尚書兼……事,崇杞鄉賢。清乾隆五十四年《懷慶府志》薛澍傳:薛澍,字時卿,修武人。博極群書,宗主孔孟,以進士授承務郎主事,歷昇榷茶都轉運使,吏部尚書。父、祖俱封河內郡侯(《懷慶府志·人物志》)。那么,大中里村的薛氏是何時遷移到此呢?《薛氏家譜·續修宗譜序》還記載:薛氏的老人們常說,咱薛家老墳薛澍做官后,在這里豎過旗,豎旗后還在這里住了一個月零八天才回去。另據資料表明,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薛澍榮登丙申科進士,在殿試中一舉奪魁,被元成宗皇帝欽點為頭名狀元。這說明大中里村在元成宗元貞二年就已經存在,即明成化十五年的前183年,就有了大中里村。顯然,該村名與二仙廟內的大鐘沒有關系。
那么,有沒有一座漢冢呢?薛建國把我領到位于村東北的松林路與冢沁線交界的地方告訴我,河橋的南側就是大冢,前幾年擴搶修公路時被平掉了。這個冢原先很大,因耕地、挖土等原因,年復一年損毀,到它平掉時還有五六米高。薛建國告訴我,在小中里的村南也有個漢冢,比大中里的漢冢小些。可見,大中里原為大冢里;小中里原為小冢里,天長日久,才演變成為大中里和小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