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命名到老字號的任命,傳承人的任命,再到年畫博物館的開建,朱仙鎮木版年畫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遺產得到了繼承和發揚。今天的藝人們,還在制作著各種傳統文武門神,而新的充滿時代氣息的精品也不斷問世,朱仙鎮木版年畫顯示出生命的活力。
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逢佳節,家家戶戶都會將各式各樣、五顏六色、象征吉祥富貴的年畫貼于門上,以迎接新的一年。年畫作為中國春節一個特有的文化符號,可謂是源遠流長。今天我們就為您講講中國年畫的故事。 ——《人文天下》
“門神門神騎紅馬,貼在門上守住家;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這是一首在中國流傳久遠的民謠,民謠中提到的“門神”就是年畫。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時張貼,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帖”,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后,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年畫的內容有花鳥、胖孩、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中國四川的綿竹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楊家埠年畫,都深受人們的喜愛。
年畫的制作手段很多,木版刷印是其中的一種。提到木版年畫,就不得不提中國河南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樸古老的民族風格,是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支奇葩。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朱仙鎮木版年畫,“河南朱仙鎮年畫,刻線粗健有力,不染脂粉,人物無媚態,很有鄉土味,具有北方年畫的特色”。
因為歷史悠久,朱仙鎮木版年畫被譽為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
朱仙鎮木版年畫題材中最多的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大大小小的門神畫中,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形態各異。人們將其貼在門上,寓意保平安,降吉祥,那么,朱仙鎮木版年畫為什么多以這兩位武將為題材呢?這還得從一個關于這兩位武將的傳說說起。
據《山海經》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后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以秦瓊、尉遲敬德為題材的門神畫也成為朱仙鎮木刻門神的精品。
除了秦瓊、尉遲敬德兩位門神之外,在朱仙鎮木版年畫中,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房門則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原標題:開封非遺:朱仙鎮木版年畫精彩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