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開封工藝 >> 工藝賞析 >> 瀏覽開封

汴梁燈籠張

2013/7/1 9:24:42 點擊數: 【字體:

汴梁燈籠張

    傳襲六代的燈籠張
   
    古都開封有個“汴梁燈籠張”,是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中得識廬山真面目的。面對琳瑯滿目的彩燈作品,我的思緒一下飛越了千年。開封自宋以來,就是一座崇尚休閑的城市。這與皇家的提倡有關,譬如上元燈會,可以看作是中國乃至世界更早的狂歡節。張燈祭神,始于漢代,至魏尊信道教,上元天官火官正月十五日生,故為上元節。等到趙匡胤登上宣德門城樓,即太祖乾德五年,“詔令開封府更放十七、十八兩夜燈,后遂為例”。于是,上元觀燈,成為宋都萬民歡樂的節日。

    從此,制燈藝人和作坊相傳不輟,代有發展,直至今日在旅游休閑市場上再放光芒。開封的“汴梁燈籠張”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民間燈藝  六代相傳

    時光流轉到清晚期,古都開封的尋常巷陌理事廳街西頭的院落里,冒出了一家“燈籠張”,以制作宣紙花燈、宋式木版燈畫燈為業,讓人們眼前一亮。這位第一代傳人名叫張太全(1743至1803),是汴梁燈籠張的創始人。起初,他在書畫裝裱方面技藝精良,頗受推崇,時為名家。又喜彩燈制作,不但會畫、會刻、會印,還能扎糊彩繪,尤其對宋代精品彩燈有獨到的研究,繼承與創新結合,一時名聲大振。其代表作有木版燈畫燈、絹紗花籃燈、宋式宮燈等。他的作品,不僅制作精美,而且善于從民間傳說和戲曲選材設計畫面,如小放牛、大定缸等,畫面生動有趣,群眾喜聞樂見。

    第二代傳人張藝廣(1772至1842),張太全之子,在彩燈制作和揭裱名人字畫方面技藝出眾,尤善雕版,在繼承的基礎上再發展,其彩燈圖案雕刻堪稱一絕。他聰明過人,想象力豐富,代表作有彩燈圖案雕刻、鯉魚跳龍門彩燈等。鯉魚等利用宋時走馬燈原理,使旋轉產生的燈影達到魚進龍出的動感視覺,其下部的水紋圖案木版雕刻更讓該燈現出皮影戲的藝術效果。因此,鯉魚跳龍門燈被認為是開封晚清的彩燈代表作。第三代傳人張精業,善從休閑游樂中選材,其風車燈迎風轉動,速度甚快,但燈內蠟燭在重力作用下不傾斜,不歪倒,不影響彩燈發光,明顯增加了科技含量。到了第四代,張弘以宣紙竹篾彩燈制作見長,系中原地區在塑料燈出現之前春節時的玩燈。清光緒二十七年,張弘與三個兒子率領工匠參與了開封行宮的裝修。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入內觀賞一周,贊賞有加:“行宮陳設壯麗,儼然有內廷氣象,甚為滿意。”由此,“敬文齋燈籠張”成為開封彩燈行業的品牌。

    第五代傳人張嘉義,一生致力于彩燈研究與制作,把民間玩具與彩燈結合起來,創新產品幾十種之多。其折疊拉合燈、瓜燈等作品,用時方便,能開能合,便于保存攜帶,使燈玩在市井大大普及。第六代傳人是生于1941年,現年65歲的張金漢先生。8歲隨父學藝,用心鉆研,頗得真傳。有時忘了寫作業,上學前匆忙補上。他涉獵廣泛,學過多種技術,掌握了機械、電器、美術、雕塑、電腦平面制作等技藝,并全面應用到彩燈研制開發上面。雖然汴梁燈籠張面臨著存亡的考驗,場地和資金都是難題,但他立志知難而進,傾畢生精力弘揚宋代彩燈藝術,將中原彩燈文化發揚光大。

    走進燈坊  感受藝術

    走進燈籠張的燈坊,院落不算寬敞,頗像一個小天井。百余平方米的彩燈制作閣樓里掛著各樣剛制作好的彩燈,旁邊是各種原材料。張先生和家人都在投入地制作著彩燈。說是制作,其實各有分工,做出的燈品實際上是多項藝術品的合成。削竹篾和畫畫等,樣樣要拿得起放得下,也就是要一專多能。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都是口口相傳或者動作教習的方法傳承的。彩燈亦然。一道道工序,一項項技術,張金漢對兒女總是親自口傳和動作示范,毫不馬虎。其實,兒子和女兒的制燈技藝已經相當高了,在父親的面前還是規規矩矩,耳聽心記,精益求精。

    說到女兒,張金漢頗有感慨,按照民間和家族規矩,祖傳技藝傳子不傳女。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只要想學想繼承,都教都傳。他甚至還有收徒辦學的打算,彩燈制作是民間技藝,單靠一家傳承不容易,弄不好會失傳。辦學就是要更多的人把它發揚下去。

    彩燈制作的技藝需要代代相傳,張金漢的祖父、父親珍藏有《宋式花燈圖考》(其中一些圖案為他們自己的手繪),大量制燈文稿,彩燈制作工藝筆錄,家族傳承譜系(線裝書)和近百塊燈畫木印版。可惜,有一些在“文革”中焚毀失傳。

    汴梁彩燈的扎制工藝十分講究,充分體現了民間藝人的心靈手巧,技法嚴謹。

    1.扎制工藝:使用材料主要是竹篾、蘆葦、秸桿、棉線、漿糊等。使用工具為竹刀、尺、筆、銼刀、刮刀、鏟刀、剪刀、帶罩煤油燈等。首先畫出作品圖案基本輪廓,即放小樣,修正后放大到實際尺寸并勾出骨架線。再將劈篾、平節、打磨后的竹篾按設計進行捆扎,用棉線和紙捻涂漿糊作十字捆扎(需彎曲的還要進行熱處理),最后作整體修正。

    2.合褶造型工藝:使用材料主要有宣紙、綿紙、有光紙、細鐵絲、棉線和漿糊。使用工具為蕢(折紙模具,制作透光紙上的寬褶)、軋紋工具(制作透光紙上的細小褶紋),花瓣烙子(制作各種花型的花瓣,全套18件),勒花工具(用牛筋制成,制作對折的紙花)。將剪裁整齊的紙張做軋紋處理,百折紙用蕢合成為各種形狀,如半圓、長圓、S型等。

    3.著色繪圖工藝:在這方面汴梁燈籠張有兩大特色,一為木版燈畫印版,二是浸染技術。木版燈畫印版現存100余塊,既有單色版,又有套色版;既有人物戲出,又有花鳥蟲魚。現存的水印桃色伴有“宮燈紋飾”、“動物折疊燈紋飾”、“白猿明團”、“鯉魚戲水圖”等。浸染技術是通過特制的工具在一張紙上同時染出各種色彩,鮮艷柔和,過渡自然。工具為燈畫印版,排筆、晾紙桿、晾紙架、趟子、刷子、案子、夾子。材料為各種染色、蕢褶后的綿紙。先將蕢褶后的綿紙用棉線捆扎成把,放入染色格子中用牛筋固定,再用排筆、毛刷點蘸染料分層次著色,置于避光處陰干,這人物、動物等便栩栩如生地顯現出來。

    燈籠張世居開封,是著名彩燈世家,經常為官府制作宮燈和各種彩燈。1841年黃河水患,舉家遷至山東濟寧,為河道總督府的附屬的“活戶”(由官府使用的工匠藝人)。1869年隨河東河道總督蘇廷魁返回開封。在理事廳街西口重建“敬文齋”裝裱花燈店。1979年張嘉義先生把彩燈技藝傳至“文革”后期,現保存有《抓革命促生產》、《毛主席詩詞》等木版印版,成為一個特殊時代的記憶。

    張金漢繼承祖業,有一派雄心壯志。決心把宋代彩燈精品恢復出來,再現千年夢華。張家其實就是宋代走馬燈技藝的傳承世家。《燕京歲時記》記載:“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燈(燭火)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止則頓止矣。”著名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認為走馬燈是中國古人的一項重要發明,從現代物理學能量守恒與轉換定律來看,走馬燈的運動,本質上是把熱能轉化為機械能,它應該是燃氣輪機的雛形。所以,彩燈制作從宋代至今,一直與科學技術在相輔相成,共鑄輝煌。

    創作精品  古城生輝

    文化只有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才有生命力。張金漢非常懂得這個道理,不斷有新的創意出現。宋式宮燈在他手里變得更精美別致,圓角宮燈宛如風姿綽約的仕女;雙喜宮燈后面仿佛有一位出水芙蓉般的新娘子;吉慶有余宮燈則從宋代大晟府的音樂編鐘編磬得到靈感,仿磬燈下懸著一條紅鯉魚燈,構思之巧之吉祥,令人嘆服。吸取宮燈的營養,張金漢創作出立體景觀汴京八景無骨花燈,既富有地方特色,發揚了宮燈的傳統,又精致美觀,典雅不俗,堪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花燈出自民間,勢必采用民間生活題材。對此張金漢設計制作更為得心應手,神話傳說往往膾炙人口,以此制燈怎不人見人愛。齊天大圣燈、豬八戒吃西瓜燈、天將神犬燈、文武財神燈、龍王祝福燈、戲劇臉譜燈個個能說會動,活靈活現。最有代表性的杰作當屬“千手觀音千手千燈”了,該作品取材于開封歷史名剎大相國寺內的千手千眼觀音佛像,高3.5米,寬2.5米,該燈四面與原物相差無幾,體內有大燈,每只手上還有一盞小燈,燦如星輝。下面的蓮花寶座也是盛開的荷花燈,輝煌亮麗,祥光瑞氣,一塵不染。這個燈中極品,是現代科技與民間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已經載入彩燈發展的史冊。

    展望前景  夢想成真

    鑒于張金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突出貢獻,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8年11月又被授予“河南省十杰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04年11月“敬文齋燈坊”被命名為開封市宋都彩燈藝術研究基地。

    張金漢不滿足于現有的成績,總是想著有所創新。舉世聞名的《清明上河圖》畫卷乃是國寶,上面繪有各色人物、牛、馬、騾、驢、車、轎、房屋、船只、橋梁、城樓等,畫中孫羊正店門前還有彩燈數盞。這又引起他新的聯想,到開封清明上河園景點去開一家汴梁燈籠張花燈店,既是園中景,又能售彩燈。為此,他給清園設計制作了正店燈、角店燈、折子燈、客棧燈、馬路燈、五連燈、九連燈以及所有的氣氛彩燈。我想,張金漢的心就像開封民間一盞光輝奪目的彩燈,閃爍在尋常巷陌之中。

    ■ 相關鏈接

    《東京夢華錄》記載了當年花燈表演的情景:“采山左右,以采結文殊、普賢,跨獅子、白象,各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搖動。”可知制燈業因而發達,高手迭出,爭相競藝。僅彩燈的品種就有坐車燈、鏡燈、馬騎燈、琉璃燈、人物滿堂紅燈等百余種,制作精巧,“自非窮人,家家設燈,有極精麗者”。至夜,火樹銀花,閃閃爍爍,正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辛棄疾詞《青玉案·元夕》)。【原標題:汴梁燈籠張】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2006-08-2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