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鎮木版年畫以門神為多,傳說當年秦王李世民率兵攻占開封后,遇到城中鬧鬼擾民,李世民也連連被噩夢驚醒,不能入睡。大將秦瓊、尉遲敬德得知后,一個手持雙锏,一個緊握金鞭,威風凜凜分站在門旁,夜來無事。李世民靈機一動,令謀士畫了秦瓊、敬德像貼在兩扇城門之上,以保百姓平安。朱仙鎮一位巧木匠來到開封,看到城門上將軍的畫像,回去后把兩人的像刻在梨木版上印成門神。門神畫供不應求,后來門神發展成供喜慶節日張貼的年畫。從此,朱仙鎮年畫一舉成名。
朱仙鎮的年畫,木版、宣紙、顏色各有高妙。木版年畫雕版十分關鍵,一塊好的雕版既保持中國傳統線描繪畫的筆鋒和力度,又體現木版年畫之木味,一幅上乘的雕刻主線版就是一幅獨立的藝術品。色彩方面,普通年畫以黑、黃、紅、丹、綠、紫6色,先淡后濃、依次套印而成。朱仙鎮年畫與神像畫人物之眼眸、胡須、服飾需加套水墨、金粉、套色可多達9遍。年畫選取的宣紙也都是上好的熟宣,據說可以保持顏色持久,套色效果也好。就像一位學者感嘆的那樣:朱仙鎮木版年畫是刀與版的對話,色與紙的對話,更是年畫藝人與傳承在對話,人與歲月在對話……
和楊柳青等年畫相比,朱仙鎮木版年畫有鮮明的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夸張,頭大身小;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和楊柳青年畫山東年畫相比考線條表現立體感,內容門神多。
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十分講究,千百年來,他們世代承襲、師徒相傳沿用至今……而培養一位合格的木版年畫工匠則還是傳統的師承父子的培養方式,先是三年苦工,看悟性然后學習繪稿、制版,再上工作臺,經過三年實習,看技能如何,就是要經過十年磨一劍的努力。
作坊中的朱仙鎮木版年畫,顏色鮮艷,線條古樸。門神畫中,兩位武將衣著不同、形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樣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輩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居室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
一代文豪魯迅先生曾這樣說:“河南朱仙鎮年畫,刻線粗健有力,不染脂粉,人物無媚態,很有鄉土味,具有北方年畫的獨有特色。”當年魯迅先生的話十分精確,應該是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的精髓。這項古老的藝術在人們的保護和開發下,傳承著歷史的內涵,也更新著內容題材,朱仙鎮木版年畫近年來加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種類得到恢復,展示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加深,前景更加廣闊。
朱仙鎮木版年畫所承載的中原文化藝術也深受海峽對岸臺灣同胞的喜愛,對于這一點,年畫作坊的師傅們有著很深的感觸。他們說,臺灣和大陸文化相通,臺灣同胞對我們根的藝術非常感興趣,當他們隨河南省文化藝術交流團去臺灣時,感受到同胞們對于人類兒童時期藝術的了解和興趣。
即將告別時,朱仙鎮鎮長尚劍飛和我們聊起了年畫中蘊含的中國文化魅力,他說:“我們的第一支撐力就是文化,當然經濟、政治也很重要,但是支撐我們永遠立于民族之林就是中華文化,朱仙鎮木版年畫中記錄的歷朝歷代故事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會永遠散發魅力”。
“沙沙、沙沙”的印刷聲催著染色后掀動的年畫,使人感到一頁頁翻過的日子……古往今來,年畫都這樣以深情地線條、快樂的色彩描繪著這塊古老土地上百姓的幸福向往,我們相信,未來的日子,年畫描繪景致更美、情意更濃!讓人們在風情和歲月間緩緩而行,我們在年畫作品和年畫故事里流連忘返……(張妍)【原標題:行走中原感受民間藝術——朱仙鎮木版年畫】